?
淺析新時期經濟新聞的創新
陳丹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生活和普通百姓的關系也日益密切,經濟新聞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從提出了從記者思維上,經濟報道內容上,經濟報道的形式上三個方面對經濟報道進行創新,使枯燥專業的經濟新聞為受眾所喜歡,對受眾有所用。
[關鍵詞]經濟報道;創新;受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巨大,世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活動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經濟新聞也成為新聞媒介報道中的重點之一,在推動社會變革、促進社會轉型、干預經濟生活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經濟新聞本身也面臨著時代發展所帶來的一些新的挑戰。經濟新聞的受眾面越來越廣,受眾對媒體經濟新聞的認知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已不在滿足于對抽象經濟現象的了解,而是更希望了解某一經濟信息與自己的關系。雖然現在很多媒體已經對經濟新聞的“受眾意識”高度重視,“以受眾為中心”的觀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媒體上的經濟新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進一步考慮受眾需求,然而由于固有思維方式的影響,經濟報道領域存在的受眾意識不強的現狀仍是不容樂觀。經濟新聞要從記者素質、新聞主題、新聞結構等方面創新,使經濟新聞更有貼近性和影響力。
前總編輯艾豐剖析經濟報道時說的一段話對寫好經濟新聞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為什么“內行不愿看”呢?就是因為記者沒有抓住經濟工作中關鍵的或要害的問題,自己首先沒有鉆進去,沒有弄懂,怎么可能把經濟工作中的問題反映好……為什么“外行人看不懂”呢?就是因為記者沒有能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研究,消化經濟報道的經濟內容。
采寫經濟新聞,記者往往喜歡到發展快,效益好的地方去,認為這些地方才是出新聞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報道才有指導性,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誠然,先進地方的探索、經驗固然有示范作用,但記者不能因此束縛了自己的新聞視野,從普通人、老百姓身上挖出的新聞,從老百姓身邊挖出的新聞,將會使新聞對廣大普通讀者更有接近性,更能引起廣大普通讀者的興趣,對普通受眾有更強的指導性,對他們更有用。
著名記者穆青曾經說過:“要在讀者心目中立起一個形象,報道也必須是形象的。我們在新聞寫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達訴諸充實具體的形象,使報道的內容可聞、可見、可觸、可感。”
經濟新聞本身專業性和行業性較強,經濟新聞記者除了要具備從具體經濟現象提煉出一般的經濟學規律的“就實論虛”的能力外,還要能做到“導虛入實”。所謂的“導虛入實”是要把抽象的經濟政策、經濟理論與具體的經濟行為聯系起來,經濟新聞要找到經濟政策、經濟理論和受眾日常生活的結合,以此切入,用受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幫助受眾了解復雜經濟學事理,從而使經濟報道鮮活起來。
第21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5位一線工人代表“生活壓力賬本追蹤”》,通過5個工作在第一線的工人的真實生活寫照,深刻地反映經濟發展中重視一線工人的勞動和價值。
(一)巧起題
標題是新聞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讀者在閱讀新聞之前,首先進入視野的就是標題,標題的制作成為經濟報道是否吸引讀者的首要因素。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新聞媒體的豐富,受眾不可能詳細閱讀每份報紙上的每一條新聞,以接觸標題為主的“標題受眾”在逐漸增多,“先瀏覽一遍標題,再選有興趣的看”是當前受眾獲取信息的新習慣。同時由于經濟新聞本身具有的一定抽象性、理論性,“標題受眾”現象在經濟新聞比較突出,只有改進標題的視角,增強受眾意識,增強可讀性和親和力,將受眾作為表述的出發點或落腳點,作為表述的重心的標題才能夠激發受眾的興趣。
同時要加強新聞標題的信息化,如新聞標題《制裁下的俄羅斯圣誕季:物價穩定 搶購鮮見》、《大宗商品投資回報分化嚴重:咖啡領漲 原油領跌》、這些標題信息含量大,使得受眾能夠迅速地獲取信息。
(二)巧開頭
俗話說:“有了好的開頭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萬事開頭難”。經濟報道的開頭不好寫,這是不少經濟報道記者都普遍認可的,報紙上關于經濟報道開頭也基本上固定為一個模式:記者從***獲悉,***取得了***樣的好成績。“文貴新”,只有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開頭,才能抓住受眾的心。
2012年《參考消息》的經濟新聞《溫州小企業難擋經濟寒流》,新聞導語為:溫州箱包生產商蔣湘松(音)的企業命懸一線,他只有18天時間了,如不在限期內還清欠銀行的200萬元債務,他的箱包公司就得破產。但他在“娘家”——溫州金融監管服務中心尋求援助時卻沒有看到希望。“這一點用也沒有:要是我有關系,還上這兒來干嗎?”新聞導語從一個現場的場景描寫展開,栩栩如生的畫面和如聞其聲的話語讓受眾感同身受。
(三)巧結構
有的經濟新聞報道通篇都是枯燥的數字,抽象的經濟學概念,普通的受眾是很少有耐心去看完這種報道的,針對這種情況,不少媒體從結構上入手,出現了不少既講清了道理,又吸引了普通受眾閱讀的好結構。
華爾街日報體來源于美國的《華爾街日報》,這種文體開頭先以一個具體的事例引入,可以是這個大主題下的小故事、小場景,然后通過這個小故事的分析進入新聞主體部分,報道最后是回應導語的結尾,找到導語中的故事和新聞的主題的深層次關聯,華爾街日報體對于經濟報道文體創新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以經濟新聞《遼寧大中型企業探索勞動力競爭流動新體制為例,消息開頭是:開頭:“作為本溪鋼鐵公司保衛科的管理人員,唐明福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被從鐵交椅上撤下來,分配到勤雜部門當浴池廁所的清潔工。曾在電力機車班當了十幾年工長的唐明福,4年前脫離一線崗位進入機關科室工作。能夠坐上辦公室管理人員的舒適椅子,唐明福著實高興了一陣子。因為以往在中國的國營企業,只要不犯錯誤,就不會被調到車間去當工人。”從小人物導入,引起受眾的興趣,新聞主體部分引入引出“本鋼勞動制度改革方案”,進而地將勞動制度改革的話題引入到新聞中去。記者分別分析了此次改革的遠因、近因及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了與以往改革在范圍、性質、深度上的區別。結尾部分回到人物在改革中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
總之,經濟新聞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必須要用通俗化、大眾化的新聞語言,運用新聞鮮明、簡潔、生動的處理手法和受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來報道經濟事件、經濟動態、經濟人物,掃描經濟現象,解讀經濟政策、經濟理論等,才能使枯燥專業的經濟新聞為受眾所喜歡,對受眾有所用。
參考文獻
[1]陳力丹.經濟新聞記者知識結構亟待更新[J].青年記者,2005(4).
[2]水香,蔣志高.淺析“華爾街日報體”的采寫技巧[J].新聞界,2003(4).
陳丹(1979-),女,河南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學與傳播學.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