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昕,陳江輝
(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提升文化軟實力,實現新型城鎮化
張 昕,陳江輝
(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新型城鎮化對城鄉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傳承、文脈的延續和歷史的記憶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秦皇島很早就提出“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旅游興市、文化鑄市”發展戰略,伴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文化產業的推動助力作用仍然存在角度小、層面淺的問題。提升文化軟實力,以文化關懷驅動城鎮化,才能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現代化。
文化產業;新型城鎮化;文化創意
秦皇島歷史悠久,是中國惟一一個因皇帝名號而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當前,秦皇島的發展正步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沿海強市的新階段,呈現出又好又快發展勢頭,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近年來,秦皇島市始終把港、路、航、訊、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綠化美化工作擺在首位,城市基礎環境向高品位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較好的硬件基礎條件。如何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協調,建立市場化、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基因”,以文化產業建設帶動提升三區四縣農村地區的文化競爭力,增強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的結構性實力,實現城鎮化健康發展,是關系城市未來走向定位的基本問題。
2013年秦皇島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市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大力實施“開放強市、產業立市、旅游興市、文化鑄市”的發展戰略。文化鑄市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必將對促進秦皇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秦皇島市文化產業進入了加快發展期,初步形成了“豐富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以“旅游、娛樂、休閑文化”為主體的外向性文化產業特色。
(1)各類文化產業初具規模
隨著全市總體經濟的發展,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旅游立市戰略的推進,全市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目前,全市工商注冊登記的文化及相關行業內資企業共計2204戶,注冊資本總額210 852.2萬元,各類印刷企業467家,期刊雜志社16家,網吧399家,營業性演出單位21家。
(2)文化精品生產成果豐碩
近年來,全市省級以上獲獎文化作品達330 余件,其中國家級90件。歌曲、戲劇、圖書等有15部作品獲中宣部、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其中歌曲《蓋樓的哥們》獲中宣部和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等獎。動畫片《中華小岳云》在央視少兒頻道、國際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并被中央電視臺評為A級片,獲得中國電影金鷹獎;52集動畫片《孟姜女》在央視12頻道播出;大型現代評劇《家住長城頭》在省巡演,獲河北省第八屆戲劇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經過改編打磨的海上實景演出《海上生明月》、大型樂舞劇《海誓·南戴河》和燈光秀實景演出《天下第一關》、歌舞劇《孤竹浩歌》上演以來,受到市民和游客好評。
(3)文化產業活動異彩紛呈
為推動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秦皇島文化品牌,近年來舉辦了國際長城節、國際葡萄酒節、望海祈福旅游文化節、輪滑文化節、孤竹文化節、荷花藝術節、天女木蘭節等節慶文化活動。積極承辦了“中華文明論壇”、“我們的節日·七夕”首屆中華愛情節、第九屆中國民間山花獎、全國散文名家中華荷園筆會、第四屆中國(秦皇島)中小學生書法節、河北省第二屆圖書交易博覽會、河北省第三屆民俗文化節等國家、省級會議和活動,在全國業內引起反響。
秦皇島文化產業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相比大連、煙臺、青島等城市,還存在輻射角度小、活動形式層面淺的問題。如何發掘文化產業潛力,建設地域特色鮮明、群眾積極參與、影響深遠持久的創意文化是今后提升秦皇島文化軟實力的突破口。
(1)關注城市遺產,創新城市文化
遺產城市是城市在歷史長河中記憶的延續、文化的傳承。以遺產城市的維度規劃城市文化產業布局,核心是盤活歷史遺存,尋找新遺產發展的城市空間,利用新遺址創造城市文化境遇。遺產城市以關注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出發點,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到文物古跡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構成了記錄 “活態性”、體現“傳統性”、具有“整體性”的文化遺產群落。
秦皇島特有的城市遺產是歷史文化的蓄水池,蓄積著可能成為人們依戀對象的文化寶藏。作為由經濟與政治、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結合而成的復合型系統,城市遺產和文化生產力的發展速率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秦皇島市政協委員宋敬中在今年遞交的提案《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 打造文化強市新名片》中指出,近年來秦皇島的歷史文化豐富,理應打好這張文化牌。孤竹文化、長城文化、求仙文化已成為秦皇島頗具影響力的“原創”文化標志。但在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也存在著問題和不足。如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缺少系統整理、統一規劃,整合能力不足,文化資源缺乏新亮點,他建議要在資金投入、隊伍建設等方面重視,將我市特有的文化資源打造成一張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2)注重文脈內涵,打造美學城市
“美學城市”蘊育的土壤是繽紛多樣的城市生活。新型城鎮化過程是將文化融入城市并改變城鄉生活方式的過程,地脈與文脈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作用。工業化塑造了一個以機械代表自然,物性代替人性的單個、雜亂、不和諧的環境,使得城市環境受到工業廢氣、廢水、噪音、塵煙的污染。
美學城市代表心靈的寄托,是未來城市的一種預見。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本身便是美學融入城市、審美方式改變城鄉生活方式的過程。以美學城市為文化關照, 秦皇島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應當更多的融入審美文化與審美精神,而審美的要素、經驗、和認知將讓城市規劃走向更加以人為本的層面。秦皇島市政協委員、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喬海光認為:“只有真實的作品才是最美的,藝術家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捕捉到最真實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創作高雅的、具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邊遠山區群眾的文化生活相對單調,他們特別渴望專業院團能帶來精彩的文藝節目和戲劇演出。”喬海光建議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把優秀的精神食糧送到更多的群眾身邊,真正讓文化的種子扎根在基層。
(3)尋求文化認同,建立人本城市
城鎮化的本質,是尋求城鄉文化認同,實現理想身份,消弭心靈距離的過程。城鎮化是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需求做出的戰略調整,是為創造優化合理的生存空間、消費結構做出的發展布局,其本質是人的城鎮化。從這一角度看,城鎮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一個通過就業和創業實現理想價值的地方。
人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一要加強人才培養儲備,通過加強高校、企業、研究機構以及培訓機構間的合作,建立多層次的文化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育研發人才、設計人才、策劃人才、管理人才,培養能夠將文化作品“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經營人才和營銷人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二要創新文化產業人才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人才合理流動,以優良的工作條件、優厚的報酬和良好的環境,有計劃地吸引、聚集國內外一大批高層次文化產業人才,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促進知識更新,提高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人本城市需要具備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城市文化關懷的主體是人,城鎮化是解決“村民”向“市民”轉化過程中的“軟實力”問題,增加城市功能的承載能力的城鎮化核心就是解決農民轉化為市民的過程,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體系,是實現并適應“人的城鎮化”的基礎。秦皇島應以文化關懷驅動城鎮化,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現代化。
[1] 李 楠.以人為本的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A].中國第五次人的發展經濟學研討會論文集,2013:196-201.
[2] 肖凌云.生態為本.走新型城鎮化之路[J].中國西部,2013(7):48-51.
[3] 解誠誠.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推動秦皇島“文化鑄市”戰略 [J].戲劇之家,2013(8):112-114.
[4] 花 建.發揮文化產業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貢獻力[J]. 學習與探索,2014(9):58-60.
[5] 秦皇島.讓“文化鑄市”戰略鏗鏘前行 [N].秦皇島日報,2015.
[6] 以文化產業為支點撬動海港區經濟大發展、秦皇島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OL].秦皇島市文化產業協會,2008-2013年網文.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Realize the New Urbanization
ZHANG Xin, CHEN Jiang-hui
(Hebei Building Materi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Qinhuangdao 066000,Hebei Province,China)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continuation of context and historical memory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mission. Qinhuangdao have long put forward the "open city, the city by relying on industry, tourism and cultural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but in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addition, still has the problem of Angle is small, shallow level. Cultural soft power, to upgrade to cultural concern driving urbanization, to achieve production mode, life style, the modernization of mode of thinking。
Cultural industry; New urbanization; Culture creativity
10.3969/j.issn.1009-3230.2015.12.003
2015-11-09
2015-11-21
秦皇島科技局課題結項論文(201502A324)
張昕(1980-),女,河北秦皇島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旅游文化。
G40
B
1009-3230(2015)12-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