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菁菁 梁 延
在微媒體生態中,相對于以個人名義開辦的自媒體、商業為主的企業微媒體、以及其他組織機構微媒體,主流微媒體的媒介屬性要強一些。
湖北之聲的官方微信、微博雖然背靠廣播這棵大樹,但它們是獨立的媒體。所以不能把廣播的節目或報道簡單搬到微媒體平臺就了事,而要用互聯網思維運營主流微媒體。
湖北之聲官微打造新媒體精品欄目“觀點”,從各廣播節目及其他媒體的熱點事件評論中選摘匯編,形成自有觀點,編發新聞和資訊時加上幾句小編論道,增加穿透力和感染力。讓網友一想到最近發生了什么新鮮事,就到湖北之聲來找觀點。
同時,每天推出互動話題,就一些有爭議的熱點問題設置議程,吸引粉絲嵌入式互動,粉絲的回復在微信微博及幾檔重頭廣播節目中進行反饋,微信語音留言與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實現無縫對接。此舉既給新媒體吸引粉絲,又為傳統媒體增添新鮮血液。互動話題現已成為湖北之聲的拳頭多媒體產品。
主流微媒體應不斷探索新聞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和視角,根據事件、人物、環境等因素靈活編排,采用音視頻、現場圖片、花絮、硬消息等組合的方式,編發新媒體版本。
湖北之聲新媒體在李娜退役的一組新媒體報道中試水創意編排。湖北之聲微信發布“【特別策劃】‘娜’時代的告別”,采用湖北之聲新聞節目中的音頻,配上文字,有主播介紹李娜戰績和身體狀況,有記者獨家采訪李娜當年教練,有編輯的精當點評,以及李娜名言集錦,音響非常豐富,使這條微信集可讀性、可聽性與一身。
打造全媒體采編隊伍,記者邊采訪邊隨手拍照、隨手寫微博、隨時發微信語音,將新聞現場、記者感受第一時間傳回,實現熱點新媒體首發。每月對記者的現場照片、微博、微信進行統計,算工作任務。形成微博第一落點、廣播連線及錄音報道第二落點、微信推送第三落點的梯級發稿模式。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湖北之聲派記者前往。湖北之聲微博開辟#魯甸救援,記者在現場#專欄,微信開【現場】專欄,記者到現場后拍照片寫文字發湖北之聲微博,語音播報給湖北之聲微信,粉絲回復記者名字可收到來自一線的最新語音播報,然后結合其他后方記者的報道對地震災情全方位立體呈現。
在龐大的信息場,原創的東西才能帶給用戶新奇的感受,雖然短期可能成本較高,但長期來看一定有市場。
2014年6月,湖北之聲策劃直播一場土家婚禮,借以反映湖北來鳳縣和湖南龍山縣跨省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的發展。新媒體編輯作為直播組成員一同前往來鳳龍山,挖掘素材采訪撰寫。微媒體推送消息沒有照搬廣播內容,而是遵循新媒體社會化傳播特點進行獨家原創。微博從踩點花絮、哭嫁、迎親三個時段一直跟蹤直播,網友反饋同時在廣播直播中播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互為信源,給對方注入新活力。
在主流微媒體建設上,既要大膽試錯、獨具慧眼,又要小心謹慎、把握航向。具體可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應當創造機會,讓受眾在更為自由的話語空間里主動地參與、講述,并成為選題和內容的來源。湖北之聲2014年中秋節推出中秋微家書活動,網友回復#中秋微家書#幾個字,附上工作照、生活照、手工DIY作品,配上文字說明,要對親友說的話,對他們的祝福,自己的現狀、心境、打算等,擇優在微信和廣播中展播,受到粉絲追捧。
其次,不斷更新平臺,滿足業務創新發展需求。每一次平臺的小更新,都會拉動一波粉絲量的增長。如果一個多月都保持原貌,粉絲也就維持原樣。微信基礎模板已難以適應粉絲多樣化的參與需求,必須對平臺進行升級改造,設置跟帖、報料、報名、投票、眾籌等功能,嘗試開發付費業務,培養用戶付費閱讀習慣。
最后,不搞懸疑新聞,但要重視提煉標題。碎片化閱讀時代,標題更要求吸引人,微博標題需簡潔明了,微信標題側重耐讀耐嚼,如果標題不吸引人,那么打開率一定不會理想。但同時,標題不能故弄玄虛、竭力迎合獵奇心理,或低俗煽情、用隱晦暗示吸引眼球,或戲謔惡搞、不惜歪曲事實真相。這樣的標題浪費了讀者時間,捉弄了讀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