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曉虹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傳遞與獲取越來越便捷,渠道和路徑越來越多元,大眾傳媒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面對國際傳播格局的現狀,面對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在新聞人才的培養和建構上,提出了卓越新聞人才計劃,著力打造亟需的兩類新聞人才:一是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新聞人才;二是要培養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媒介融合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邊界,在數字和網絡技術基礎上形成“內容的融合”和“渠道的融合”,并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互動化、定制化的媒介特征。“融合”的傳媒生態,處處體現出融合之勢。首先是傳輸渠道和終端的融合。眾多紙媒紛紛開辟網絡版,門戶網站的新聞版面則加進了音頻和視頻,廣播和電視融入了網絡傳輸,手機兼具上網的功能,通訊社包含了文字、圖片、聲音和圖像。人們已經分不清什么是純粹的報紙、雜志,什么又是典型的廣播、電視、通訊社了,媒介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彼此滲透的格局。這是多種傳播渠道和傳輸終端的融合發展。
其次是新聞人才的復合性。具有技術背景的新聞人,能夠在網絡空間里馳騁;具有管理知識的新聞人,能夠在媒介經營上顯身手;即便是新聞記者,也需要在經濟、政治、體育等相關領域學有專攻。圍繞新世紀傳媒人才的培養目標,針對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從實踐中,我們摸索出“五條線”教學體系,從理論、創作、外語、觀摩、寫作等五個維度強化傳媒人才的培養手段,形成一個富有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說來,理論線就是開設一系列理論課程,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倫理,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了解新聞傳播的理念和規律。
寫作是新聞人的基本功,寫作能力的培養貫穿新聞教育的全過程。外語線是適應國際傳播需要,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必備工具。觀摩是學習模仿的過程,閱盡精華,才擁有品鑒能力。創作是理論結合實際的操練,是新聞教育的終極呈現。“五條線”教學體系有效適應了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格局,具有創新性和示范的意義。
現代傳播借助于科學技術手段突破了地域和國境,把地球變成了一座村落,各國都在爭奪國際輿論的主動權和控制權。全球訪問量最大的網站其中十有七八是美國的,西方媒體已成為傳播西方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并且影響全球輿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最大貿易國,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由西方媒體主導的國際輿論,刻意矮化、妖魔化中國,時而拋出中國威脅論,時而又叫囂中國崩潰論,從美國的“棱鏡計劃”也可看出他們對互聯網的監控,所以我們要從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等戰略高度來認識國家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就是要打造與我們日益崛起的大國地位相稱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有理說不出,或說了也傳不開,要創新對外傳播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
中國傳播能力建設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培養是其中的關鍵環節。面對紛繁的世界,未來的傳媒人必須擁有國際化視野,了解國際傳播的規則,善于使用國際化的語匯,有能力與全球媒體站在同一個平臺展開角逐和競爭。
作為中國培養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要堅守國家立場,富有社會擔當,深入了解國情,在國際傳播中真正做到:第一,善于把中國的事情和理念向國外說清楚,設法扭轉西方媒體的不實報道,對境外媒體的攻擊抹黑主動回應,有力批駁,維護國家利益;第二,及時把外國的消息向國內報道,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于我有利,不做西方輿論的傳聲筒;第三,站在中國立場解讀國際事務,牢牢掌握國際傳播的主動權,引導中國民眾正確認識和評價國際動態;第四,在國際紛爭中發出中國聲音,彰顯中國的實力。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就是要圍繞這一目標,創新一套切實可行、集理念與方法為一體的培養路徑,保質保量地將優秀人才輸送到國際傳播的前沿陣地,為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力作貢獻。
在全媒體時代,我國正在努力鍛造新型的媒體航母,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是新聞傳播教育永恒的主題,“卓越計劃”的有序推進,正在造就一批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化的優秀新聞人才,他們將登上這艘航船破浪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