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祿永峰
因為職業(yè)原因,我經(jīng)常外出采訪。很多時候,尋找采訪對象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我并不否認社會公眾的配合,我也并不否定許多單位的委婉“謝”絕。當然,公眾有拒絕采訪的權利,而代表公眾利益的單位,不知為什么,許多受訪對象將記者推來推去,原本屬于他們職責之內的事情,也唯唯諾諾不敢言說,感覺他們說什么都怕得很,至于怕什么呢,他們?yōu)槭裁催@么怕呢……疑惑的時候,我總在想,我到底該問誰呢?
家門、車門、學校門,但凡安裝了門的地方,丟了鑰匙沒辦法進去的時候,我們總會自然想起身邊張貼的小廣告上的上門開鎖人。一個電話,幾十元錢,門鎖是打開了。但事后總有許多人深感后怕:上門開鎖人是在公安機關備過案的開鎖人嗎?若不是,自己的行為豈不是引賊入室。那么,遇到開鎖事宜,到底該咋辦呢?有讀者就此撥打報社的熱線電話,我前去公安機關咨詢。
首先,我們這座城市有多少備過案的開鎖人?其次,截至采訪當天還有多少開鎖人沒有在公安機關備案?再次,如何區(qū)分備案開鎖人和未備案開鎖人?為了弄清楚這三個基本問題,轄區(qū)派出所讓我到市局去,市局讓我到縣局去,縣局讓我拿上報社的介紹信到他們單位政治部審核后再說。按理說,開鎖屬于特行職業(yè),由公安機關監(jiān)管,公布這些統(tǒng)計數(shù)字,別說面對代表公眾提問的記者,就是面對一名社會公眾,公安機關也應該給出一個滿意答復。但現(xiàn)實往往是,類似這樣的提問成本過高了,許多人也就常常感覺他們被職能部門置之門外了。
再說一件與記者職業(yè)有關的話題。在新聞行業(yè),有戲言“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我要說的事兒恰好與狗有關。試問:狗咬人不是新聞,那么狗頻繁咬人是不是新聞?街頭巷尾,鄉(xiāng)里村上,頻頻出現(xiàn)有人被狗咬傷,這是為什么呢,狗咬了人后人該怎么辦?由于狂犬病的致死率相當高,誰敢說這不是新聞?帶著一連串疑問,我前去市疾控中心咨詢原委,工作人員說狗不歸他們管,讓我問打狗隊去。天哪!還有打狗隊這么個單位,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我說狗咬人了,受傷的是人,最緊要的是弄清楚為什么出現(xiàn)狗頻頻傷人事件,以及如何預防等。多次追問下——“這么簡單的事情都不知道?每年夏季狗心情煩躁就容易咬人?!痹诓稍L現(xiàn)場愣了半天,我笑答他們:“這么簡單的事情我還真不知道!”
“我該問誰?”事實上,類似實例遠遠不止上述所述。
很顯然,面對采訪對象的時候,記者代表公眾,這是公眾的疑問,而不是記者一個人的疑問。何況,很多問題并沒有超出他們單位每個人的工作權限,也更沒有什么不便告知公眾的地方,這些問題既不涉及公共安全泄密,又不牽扯某一方面隱私,但為何總有人拒不回答,將公眾的知情權置之一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