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劍翔
2011年11月8日,《永州日報》頭版頭條推出一篇通訊員來稿,主標題是:“撲通”,民警縱身躍下20米高的大橋;副標題是:瀟水河中輕生青年成功獲救。
半個月后報紙改版,報社編委會策劃推出一個“永州好人”欄目,并確定由筆者帶頭采寫第一篇稿件,就寫剛剛引起轟動的救人江永民警。我再次翻出了這期報紙,仔細研讀起來,看著看著,不由皺起了眉頭:20米,有六七層樓那么高,不是專業運動員,能跳下去嗎?跳下去能不昏迷嗎?我越看越覺得不可信。
我首先找江永縣公安局政工科的同志了解情況。政工科的同志說,周立文這個人確實不錯,做過不少好事,在局里表現比較好,值得一寫。我問跳水救人一事,他們說他曾經下河救過多人,但跳下20米高大橋救人還沒聽說過。
直接采訪主人公周立文,他如實相告:報上登的是錯的。他只是攀上河岸護欄跳下河救人的。護欄有多高?我一再詢問,他說只大半個身子高吧。
一個大半個身子高,一個20米高,夸大、失實多么嚴重!我本想放棄,但為了巧妙地為報紙“糾錯”,為報紙的聲譽挽回影響,我與江永縣委宣傳部的同志商量,還是循著“永州好人”這個思路,重新采訪,把好事做好吧。
果然,除了“救人”報道夸大、失實以外,周立文有不少可以寫的東西。我選取了幾個典型事例,以《鐵骨柔情周立文》為主題,寫了三個小標題,分別是:面對險境,他是鐵骨硬漢;面對生命,他是柔情俠客;面對求助,他是至善親人。江永公安局的同志也很感謝我,他們也怕失實影響,誰都不愿意被戴上“吹牛”的帽子。
通過這次采訪,我再一次認準了一個理:不管面對什么采訪對象,面對什么采訪環境,面對什么采訪材料,記者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學會判斷,敢于質疑。質疑,應是新聞記者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新聞專業精神。
真正的新聞記者,不會無條件地相信一些所謂的權威說法,也不會計較自己可能因質疑而失去一些面子上的東西。正因為質疑可能讓人失去一些東西,甚至讓別人生厭,理性的質疑才會顯得尤為可貴。當然,鉆牛角尖、胡攪蠻纏那不叫質疑。
有記者認為,質疑者既不討巧,更沒有實惠,不會裝糊涂,并且隨時面臨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在“聰明”的人看來,質疑者若不是矯情缺心眼兒的傻瓜,就是別有企圖的異類。過于聰明伶俐的人,做不了真正的新聞記者,也不屑于做真正的新聞記者。這話說得有點絕對,也讓人有些寒心。我以為,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新聞記者的質疑也要“得理且饒人”。質疑是方法,不是采訪目的。質疑是弄清問題,是為了讓事實更準確、更真實、更客觀,更讓人信服。我們可以“雞蛋里面挑骨頭”,但不能“橫挑鼻子豎挑眼”,一有質疑就全盤否定,一遇權威就放肆攻擊,那樣當事雙方關系必然緊張,再好的采訪也難以進行下去了。顯然,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敢于質疑,還要善于質疑,這對于記者來說,同樣重要。就目前而言,敢于質疑也許尤其顯得缺失,應該大力呼喚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