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unzi S,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 pii: dc150575.
最新研究表明,即使體質指數(BMI)下降到30kg/m2,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通過減重手術也能有效緩解糖尿病。研究人員對瑞典肥胖受試者(SOS)研究和2項隨機臨床試驗的727例患者數據匯總并進行前瞻性分析,其中接受手術治療者415例。結果顯示,藥物治療組14.4%的患者達標,手術治療組63.7%的患者達標(P<0.001)。手術類型上,胃旁路術和胰改道術,即轉移手術組76%的患者糖尿病緩解,只單純改變胃結構組有60%的患者達標(P=0.016)。提示糖尿病病程短、術前空腹血糖低及“轉移術式”可以獨立預測糖尿病的緩解情況,而基線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腰圍較低可以預測減重手術后血糖的改善。
三項研究都發現減重手術比藥物治療更能有效緩解糖尿病及控制血糖,即使患者BMI低至30kg/m2,減重手術效果與BMI介于30~35kg/m2患者獲益相似。
Mita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 pii: dc150781.
2015年IDF世界糖尿病大會(WDC)上公布了SPEAD-A研究結果。該研究提示,阿格列汀能夠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亞臨床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逆轉。
SPEAD-A研究是一項前瞻性、隨機、開放標簽、盲終點、多中心、平行組對照研究,共納入3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30歲,接受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或DPP-4抑制劑以外降糖藥物治療但血糖控制欠佳,且HbA1c<9.4%),所有患者基線時均無已知心血管疾病。隨機給予受試者阿格列汀治療(n=172)和常規治療(n=169)。經24個月治療后,阿格列汀組降糖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組,且低血糖發生率無明顯增加。超聲心動圖數據顯示,阿格列汀組的頸總動脈IMT (-0.026mm vs +0.005mm,P=0.022)、右側頸動脈IMT最大值(-0.045mm vs +0.011mm,P=0.025)、左側頸動脈IMT最大值(-0.079mm vs -0.015mm,P=0.013)也都較常規治療組有明顯改善。此外,兩個治療組間在血清胰島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血脂譜、血壓、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
Steven S,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 pii: dc150750.
英國一項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減肥期間,降低胰腺甘油三酯不僅可以減少體內脂肪總量,還可影響糖尿病本身。
該研究對18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9名年齡和體重相匹配的對照組人群進行評估,以確定2型糖尿病患者在減肥中胰腺甘油三酯的減少是否可以反映全身脂肪尤其是糖尿病的變化。研究人員同時想確定胰腺甘油三酯的減少是否與胰島素分泌功能恢復有關。研究人員分別在Roux-en-Y胃旁路手術之前及手術8周之后對兩組參與者進行評估。
手術后8周,兩組體重下降與總脂肪含量的改變相似。手術之前,糖尿病組相較于對照組胰腺甘油三酯含量更高[(6.6±0.5)% vs (5.1±0.2)%,P=0.0 0 9],但術后8 周脂肪下降總量兩組相似[(5.4±0.4)% vs (5.5±0.4)%,P=0.007],對照組胰腺甘油三酯水平沒有變化。術前糖尿病組胰島素反應受損最嚴重為第一時相的胰島素反應(基線至6min胰島素分泌率),但在手術后,胰島素反應明顯恢復[0.23(0.19~0.37)nmol/(min·m2) vs 0.02(0.07~0.30)nmol/(min·m2),P=0.005)];術后對照組第一時相胰島素反應沒有變化。
Libman IM, et al. JAMA, 2015, 314(21): 2241-2250.
近期的一項隨機試驗結果提示,對于超重和肥胖的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加用二甲雙胍治療6個月并不能改善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
研究納入140名患有1型糖尿病的青少年(年齡:12~19歲;平均病史:7年),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二甲雙胍組(n=71,≤2000mg/d)和安慰劑組(n=69),治療時間為6個月。研究人員發現,盡管第13周二甲雙胍治療組HbA1c有小幅度下降,但在第26周時兩組HbA1c平均值均較基線HbA1c水平(8.8%)增加約0.2%。在從基線到26周的動態血糖監測中,兩組間同樣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或臨床差異。研究人員補充道,差異在更長的時間內才會出現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