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地理教學的改革迫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教師自身需學習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143-01
現代地理教學的改革迫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帶著學生走向書本轉變為帶著書本走向學生,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圖式教學,創造學生身臨其境的氛圍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鍛煉,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地理教師除了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地理學以外,還應該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一、地理課堂教學有諸多優勢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
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知識領域廣闊,能活躍學生思維。在講授過程中,設疑追索,通過多媒體展示等緊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如:講《巴西》一節時,我在新課的導入部分設計了一組最能體現巴西特色的圖片,諸巴西高原、亞馬孫河、熱帶雨林、足球比賽、球王貝利等,再配點巴西的桑巴舞曲,當學生一進入教室,悅耳的樂曲、美麗的畫面,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學生分散的心下子集中到課堂中來,很快地融入課堂教學所創造的情境中去。
(二)有利于充分發揮地圖作用和效果。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骨架,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地 理現象、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采用電教手段,能放大、縮小、區域截取、重點突出等,同時還可以圖上直接標注、鉤畫等充分發揮了地圖的作用。例如利用電子白板可以增加圖的用量和文字的輸入量,根據需要還可以使圖形由 小變大、由虛變實,從無到有、從簡到繁,由遠到近,提高圖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區分度,有利學生讀圖、填 圖、圖文轉換,提高認識,發展思維,少花時間,多學知識。特別是對一些看上去無圖而又枯燥無味,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如果能夠采用一定的圖像來幫助理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空間概念的培養。
地理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空間,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離不開空間和時間。學好地理知識的關鍵之一就是建立空間概念,并由此而產生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的概念,從而進行空間想像與空間思維活動。在地理教學中促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地理教學的一項職能。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的教學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大顯身手,與傳統教學技術相比較,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一)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可通過三維影視宏觀縱覽地理環境,微觀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標本,使地理課堂比較生動和直觀地模擬地理現實[1]。此外,它使媒體轉換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師現場的講解、板書和演示,尤其對重復授課多的地理教師來說,大大減輕了教師重復、繁雜而機械操作的勞動。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獲得了豐富而直觀的教學信息 ,增加了地理課堂教學容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獲得較佳的教學效果。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師在課前的導入對整節課的教學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總是對新鮮的事件充滿好奇心,對未知的世界充滿憧憬。教學中,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影、CD、VCD、攝像系統等都將激起學生對知識的無限渴望。例如,在初中地理第三冊中有一節《收聽天氣預報》,若老師在課前用錄音機錄下前一天的天氣預報,在課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學的內容,這種新穎的導入可緊緊地套住學生的注意力,自發產生一種對了解有關天氣預報的相關知識的興趣,如果教師邊作板書邊分析天氣預報中用到的符號,并由此引申到世界各地的天氣預報,必將大大提高學生對地理的感性認識,激發探索地理奧秘的激情。
(三)提高素質,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地理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的媒體進行綜合教學,必將優化教育。學生不但要具備科學的思維、工作和生活能力,還要不斷攝取增強素質的新知識和使用新知識的方法?,F代教育技術則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寬廣的條件。例如:教師把將要在課堂上授課的內容用3D,ATHORWARE等程序做成課件,打包后儲存在多媒體電腦中,上課時,學生通過觀看各種顏色的地圖、圖片、引人入勝的動作、優雅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消遣。課后,老師可布置相關的作業,強化學生主動學習機制,將師生協作、生生協作的互動學習引入學校、家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從廣度往深度上發展,在注意觀察地理現象的同時,認清現象的本質特征,理解掌握它。這樣讓學生分辨出知識的主次關系,去偽存真,培養分析能力、解決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整合德育方法,優化育人機制。
建立地理教學網站,開設名師答疑、師生論壇、桃李芬芳、心靈之約等欄目。“名師答疑”、“師生論壇”欄目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QQ、ICQ、BBS、E-mail等網絡通訊工具,創設交流互動平臺,進行平等對話,共同協商、師生討論、互問互答,實現心靈的溝通[2]。學生可通過交流平臺把自己不明白的問題發布在網絡上,讓老師和其他的同學為之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等。
(二)多媒體碰壁點撥式教學。
教師可設計一些貼近社會生活、易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熱點情景,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引出相關材料,發散炒熱,再異中求同,收聚焦點,教師同時對同學們發現的問題進行重點剖析,疏導點撥,然后再進行鞏固檢測,從而達到規范行為,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也稱為多媒體碰壁點撥式教學。該模式分段實施、小步循環、螺旋式遞進,具有適時點撥、即時強化、當堂鞏固、多媒體參與的特點。主要步驟有:練中碰壁——生發疑惑——點撥方法——能力提高。
(三)取長補短,建立教學產品資源庫。
教師在運用計算機以及網絡進行備課和設計課件,采集、處理和創新信息,測評教學,課堂授課的過程中,都要學會制作復雜和高難度的多媒體教學產品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教師群體分工合作,共同維護和建造多媒體教學產品和資源庫。理教師應相互協作,體現教師的合作精神,具體分工,分別負責課件的基本板書、課件的素材模塊、題庫,發揮教師的各自特長和智慧,創造出高技術品質、能體現教師豐富教育經驗、具有創新特色的多媒體教學產品,真正實現師生之間教育資源共享。
師者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