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星鐸
習主席訪俄 專家故事
文/吳星鐸

改革開放后西林(前右三)再訪武漢長江大橋
“我非常榮幸三次受到習主席接見!”哈托維奇激動地說。
哈托維奇是俄羅斯生命科學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所長,2013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他在中國建立了家庭,有了愛情的結晶。“我對中國的一切都很滿意。”哈托維奇說。
5月8日,哈托維奇在莫斯科參加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援華專家和親屬代表的會見,并作為現場兩位發言專家之一與習近平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這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第三次與外國專家進行座談。第一次是在2012年12月5日,習近平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在北京與20位在華工作外國專家進行座談。第二次是2014年5月22日,習近平在上海與50名外國專家進行座談。
習近平在此次座談中提到了3位援華專家的故事,稱贊他們崇高的精神風范、高超的執業水準、對中國人民的滿腔熱忱。
習近平在座談時首先提到的專家是伊萬·阿爾希波夫,并且提到該專家所說的“我的心一半在俄羅斯,一半留在了中國”。
阿爾希波夫1950年初來華,作為政務院(1954年起改為國務院)經濟總顧問、蘇聯來華專家組總負責人,在中國工作8年。剛到任不久,他便主持召開了為期3天的專家工作會議。對于隨同自己來華的各主管部門顧問和專家組負責人,他特別強調:“我們來到中國不是游山玩水,不是為了夸夸其談,而是為了工作,工作!真心實意地工作!”
“中國朋友完全依賴我們。我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的依賴。”阿爾希波夫曾說。在華工作8年間,他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深入每一個援建工程項目,為幫助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夜以繼日地工作,功績卓著。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授予阿爾希波夫中國政府感謝狀和“中蘇友誼獎章”。
20世紀80年代初,擔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阿爾希波夫作為打破中蘇兩國關系僵局的人選,率蘇聯政府代表團訪華,為實現中蘇關系的正常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2009年在本刊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之一。
習近平提到的第二位專家,是武漢長江大橋總設計師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復線鐵路、公路兩用橋,也是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它全長1670米,是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面對長江水深流急和難以用傳統沉箱法進行橋墩基礎施工等困難,作為武漢長江大橋總設計師的西林提出了采用大型管柱鉆孔法進行深水基礎施工的方案,還研制了相應的新設備。在中蘇兩國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這種新施工方法首次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試用成功,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西林工程師的創新性設計使這一巨大的工程提前兩年完工。
1958年7月,毛澤東主席在同蘇聯大使尤金談話中稱贊“西林是一位好同志”并表揚說:“一切工作他都親自參加,工作方法很好,凡事都和中國同志一起做。”為了表彰他出色的設計和忘我的奉獻精神,中國政府授予他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的獎狀。后來,西林的施工新方法在黃河、贛江和閩江等大橋的設計中被廣泛采用。
在中蘇兩國關系緊張時,西林一直精心保存著有關中國的文件、資料、照片,并經常對別人說:“這段時間終究會過去,我們還將是朋友。”
回到蘇聯后,西林經常收到來自中國的信件,一部分是用俄文寫的,西林家一直珍藏至今。其中一封信這樣寫道:“我兒子出生于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啟動之日,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表達對您及援華蘇聯專家的敬意,我們給兒子取名為西林。”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一些中國建筑同行開始來蘇聯,一次,西林把他們請到家中相聚,西林的妻子及女兒為大家準備了家常菜,西林和中國朋友聊到很晚,邊聊邊唱,仿佛回到了50年代的中國,西林非常喜歡中國的五糧液,稱它最純,最美味。西林的孫女在莫斯科大學地理系學習,當她二年級面臨選擇一門外語時,西林毫不猶豫建議她選擇中文,并告誡她,中文將是21世紀的語言。
1996年西林突然去世,中國駐俄大使館派員出席了他的葬禮。在他墓地的石碑上,一面刻著出生及去世時間,另一面雕刻的則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和摯愛的心血結晶,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武漢長江大橋。
習近平提到的第三位專家,是浙江省首位“外籍勞動模范”、1998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西特里維。2004年,習近平擔任浙江省省委書記時,曾經接見過這位俄羅斯專家。
1994年,以西特里維為首的33名俄方專家團來到巨化時,巨化的氟化工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整個氟化工只有氟化公司一家單位。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提前完成了項目的基礎設計初稿。為了減少引進設備、節省項目投資,在西特里維的努力下,實現了該項目中的大型關鍵設備冰機的國產化制造。
“我們剛起步的時候只有聚四氟乙烯(PTFE)這一種產品,而現在產業結構日漸豐富,產業鏈的延伸也越來越長,效益也是有目共睹。”對于巨化氟化工20年的發展,西特里維的喜悅溢于言表。
但喜悅后面的艱辛與付出,他卻很少與人訴說。在項目的生產準備和試車階段,西特里維全然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堅持在第一線處理一項項技術難題。項目試車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作為技術領導和試車指揮,西特里維同中方技術人員通力合作,廢寢忘食,毫無怨言地工作。
西特里維的妻子先前身體欠佳,但來華后接受了中醫的調理,再加上大家的悉心照料,身體好了很多。西特里維至今清楚地記得,在他妻子病重期間,氟聚合物事業部一位同事的家人每天為她煎中藥并親自送至醫院。“這么多年來,我與巨化的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家就在巨化!”
西特里維與妻子相濡以沫半個世紀,感情深厚,在他妻子彌留之際,盡管一度情緒波動很大 ,但仍然如期交出項目設計的計算結果。當他妻子2004年在巨化去世后,公司領導和同事勸說西特里維回故鄉休養一陣子,但西特里維難舍他經辦的幾個技術改造項目的設計工作,很快又趕了回來,投入到工作中……
西特里維勤勤懇懇、盡職盡責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像阿爾希波夫、西林、西特里維這樣中俄友誼的使者還有很多,他們的傳承者還有很多,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