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08/ 第15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單仁平
據媒體報道,大連實德集團前董事長徐明12月4日在獄中去世,其骨灰6日被親友從位于武漢的服刑地帶回大連。媒體的進一步報道說,徐明長期身體不好,猝死于心肌梗塞,他在上廁所時突然發病,就倒在衛生間里。與他同室服刑的共有4人,他們沖進衛生間扶他,叫人施救,已經來不及了。
徐明涉薄熙來案,預定明年9月結束刑期。他的猝死立刻引來網上輿論的極大興趣,外媒報道也很多。一些人公開提出徐明死得“不明不白”,并且做出他是被“滅口”的暗示。
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了解中國司法情況的人說,在中國加強法治建設的今天,為滅口殺掉一個服刑的犯人,這是難以思議的事情。誰敢下這樣的命令?誰敢執行這樣的命令?沒有不透風的墻,沒有不敗露的陰謀,如今在監獄越來越嚴格的管理下,殺人要比獄外殺人難得多。
還有人這樣提示我們,薄谷開來當時借助其夫的影響力殺人,尚惶惶不可終日,王立軍幫其處理,她還是不放心。相互懷疑是雙方最終反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依法治國層層推進,還有誰敢相信能夠掌控一個永遠因為效忠個人或利益集團而與法律對抗到底的作案鏈條,讓它來對徐明進行“滅口”?
相關人士的介紹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懷疑徐明死得“不正常”,對一些人來說又似乎是情不自禁的。原因出在中國司法的公信力仍有不少虧欠,做不到一錘定音。這幾年只要輿論傳出某個監獄囚犯猝死,或者有敏感身份的社會中人猝死,都會有一些人質疑其中有“貓膩”,而且這樣的聲音往往在互聯網上頗有市場。
解決這個問題看來需要一定時間。一方面媒體和有影響力的大V需要慎用對司法的質疑權,不宜“懷疑一切”,把這種態度盡情在輿論場上揮灑。比如徐明的事情,薄熙來案都公開審理了,他也與薄當堂對質了,究竟還有哪點值得對他冒險“滅口”呢?如果這樣質疑下去,我們的社會像不像陷入深度抑郁的狂想呢?
另一方面,公眾遇事疑竇叢生也客觀存在,官方還需區別情況,針對輿論疑云重的案件做必要回應。這樣可以中止傳言蔓延,反轉的情況多了,公眾就逐漸有了經驗,司法公信力就會越來越強。
需要指出,司法公信力近年處在回升的軌道上,依法治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價值所系,官方在這樣推動,民間也能感受得到。這個進程中迸發出許多碰撞,它們的總體效果是積極向上的,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到越來越多人的信任,達官顯貴們也都對法律的威嚴有了敬畏,司法透明的規范化逐漸成型。
現在司法機關依法辦案、審判,法律意義上的公開都已能做到。徐明在獄中死亡,當時的細節很快就在網上傳開了。
至于輿論常常希望知道更多,這是一個磨合過程。官方總的來說不希望“炒作”,相關效果好不好,需要不斷評估。我們相信,改進永遠談不上一步到位,也不應指望一步到位,它需不斷發生,與時俱進。▲(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