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
——文明

《文明的度量》,歷史的鏡像叢書系列作 者:[美]伊恩·莫里斯 著,李陽 譯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伊恩·莫里斯是一位訓練有素的考古學家,他以其特有的全新角度解釋西方文明的興起,采用定量的方法衡量不同社會的長期表現,為比較不同時代和地點的社會,他還構筑了一套社會發展指數,并對上個冰川世紀結束以來1.5萬年的東西方國家進行全方位掃描,時間跨度之大令人震撼。
從方法上看,莫里斯的靈感其實源于聯合國的人文發展指數(HDI)。莫里斯認為可以從四個維度衡量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即人均能源捕獲量、社會組織能力、信息技術和作戰能力,同時需要結合考古的、歷史的和現有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莫里斯還特別強調社會發展的意義,認為社會發展是一個社會綜合運用物質條件和智力水平將“事情辦妥的能力”。
本世紀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但中國的人均指標與發達世界相比仍相距甚遠;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軟實力”仍有待提升。
過去30多年,中國的成就盡管舉世矚目,但那種竭澤而漁和殺雞取卵式的發展模式是值得檢討和反思的。指望這樣的發展模式孵化出未來中華文明的形態恐怕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盡管短期內物質財富可以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可以改善,但文明的“生產”卻未必能夠與此同步。中國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之說,但現實表明,倉廩實人們未必知禮節,衣食足也未必知榮辱,否則我們便無法解釋當今中國社會出現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文明其實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高度結晶和濃縮物,既有無形的如文化領域的內容,也包括有形的如物質方面的積累。盡管物質財富的積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文明的傳播,但就當今世界而言,文明要具影響力和滲透力,還要能傳播,必須被最廣泛意義上的民眾樂于接受。中國遭到“文革”重創后,在物質財富逐漸增加的同時,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文明新形態是當務之急,因為誰也說不清,精神層面改善和物質財富方面的積累的不同步后果是什么?會不會損害物質財富的成長?

《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作者:鄧英淘 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為了多數人的現代化”,探索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是鄧英淘經過長期觀察、思考和研究后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他為之奮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業。30年來,鄧英淘走遍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聚焦國土整治、水資源調配、新能源革命和生態建設,為新發展方式和道路做最基礎的工作,并經過理論思考形成具體的發展建議,尋找多數人現代化之路。

《進化思維:達爾文對我們世界觀的影響》作者:(荷)布斯克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本書論述查爾斯·達爾文的精神遺產進化論。進化論是從古至今學者所提出的最具說服力且影響最廣泛的思想綱領之一,因為其所涉及的,不僅有生物學,而且還有其他許多學科。這個理論產生了科學、哲學與世界觀方面與我們大家都有關聯的深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