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璋,林明獻,李意德,陳德祥,駱土壽,許涵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廣東 廣州 510520
海南島尖峰嶺林區(qū)1957─2003年間光、水和風等氣候因子變化特征
周璋,林明獻,李意德*,陳德祥,駱土壽,許涵
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廣東 廣州 510520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植被與氣候相關關系已經成為研究熱點,森林水熱環(huán)境決定于區(qū)域水熱條件,并受氣候變化的綜合影響。海南尖峰嶺熱帶森林是中國典型的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研究該林區(qū)長期氣候變化特征對評價熱帶森林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海南尖峰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尖峰氣象觀測場 1957─2003年的林外地面常規(guī)氣象觀測資料,選用氣候趨勢系數(shù)和氣候傾向率定量分析尖峰嶺林區(qū)光、水和風等氣候因子的變化趨勢,結果表明:47年間,尖峰嶺林區(qū)年日照時數(shù)、年降水量、年蒸發(fā)量、年平均相對濕度、年平均水汽壓和年平均風速的多年平均值分別為2 056.5 h、1 659.4 mm、1 725.6 mm、81.68%、25.49 hPa、1.66 m·s-1。年降水量、相對濕度、水汽壓均呈上升趨勢,其中相對濕度和水汽壓升高趨勢顯著(P<0.05),每10年分別增加0.75%和0.38 hPa;日照時數(shù)、年蒸發(fā)量和年平均風速均呈顯著下降趨勢(P<0.05),每10年分別減小101.6 h、126.9 mm和0.37 m·s-1;月降水量年變化趨勢均不顯著,而月蒸發(fā)量除1月和3月外,其余月份的蒸發(fā)量年際變化均呈現(xiàn)顯著降低趨勢。林區(qū)主要來風方向為正北方向。年降水量與年蒸發(fā)量的比值約為1.0,表明尖峰嶺林區(qū)從長期來看處于水分平衡狀態(tài)。氣候增暖作用分析表明尖峰嶺林區(qū)氣候增暖作用顯著,呈現(xiàn)出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明顯響應特征。
熱帶森林;尖峰嶺;氣候變化;氣候趨勢
IPCC第五次報告指出,1983─2012年很有可能是北半球過去1400年來最熱的30年;自1950年以來,全球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增加,多個地區(qū)出現(xiàn)強降水事件;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極可能是 1951年以來(一半以上)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IPCC,2013)。
全球氣候變化是不同區(qū)域氣候變化的一個總體表現(xiàn),因此近年來學術界對區(qū)域氣候變化非常關注。近50年來全國年平均地表溫度增加1.1 ℃,增溫速率為0.22 ℃/10 a,日照時間、水面蒸發(fā)量、近地面平均風速、總云量均呈顯著減少趨勢, 1956─2002年全國平均的年降水量呈現(xiàn)增加趨勢(丁一匯等,2006)。近50年海南島平均氣溫約上升了0.7 ℃,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不顯著,各地年平均風速降低(何春生,2004)。IPCC第五次報告關于“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影響的檢測和歸因”主要結論表明氣候變化已經對許多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了確鑿和廣泛的影響(IPCC,2013)。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最重要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森林與氣候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大尺度上,森林水熱環(huán)境決定于區(qū)域水熱條件,并受氣候變化的綜合影響,植被與氣候相關關系已經成為研究熱點。森林氣候資料為森林生產力研究(Fang et al.,2014)、水量平衡研究(Malhi et al.,2002)、物候研究(Gordo et al.,2009)以及森林病蟲害研究(Russo et al.,1993)、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建立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Kucharik et al.,2000;Chen et al.,2005),以及為全球變化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及其響應研究
提供了基本依據(jù)。
目前國內有關森林氣候研究針對森林短期氣候分析(常杰等,1999;李海濤等,1999;歐陽旭等,2014;張一平等,2002)和單氣象要素分析較多(Morecroft et al.,1998;劉文杰等,2001;Hao et al.,2007),但對多年氣候動態(tài)進行綜合分析的資料卻很少見,國內僅報道過小興安嶺五營紅松林近50年(賀萍等,2008)、長白山闊葉紅松林22年(張彌等,2005)、西藏色季拉山林區(qū)近10年的小氣候研究(李白萍等,2007)、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近26年氣候變化(周璋等,2009)、尖峰嶺林區(qū)近50年熱量變化(周璋等,2015)和西雙版納植物園50年的熱量變化趨勢研究(趙俊斌等,2012),未見熱帶雨林的近 50年的氣候多要素動態(tài)研究。這些森林氣候研究都表明,氣溫上升趨勢明顯,降水呈現(xiàn)減小的趨勢。
海南尖峰嶺位于海南島西南部,是海南中南部山地熱帶森林保存較為完整的區(qū)域,具備完善的植被垂直帶譜,由于地處熱帶北緣,被譽為“熱帶北緣生物物種基因庫”(蔣有緒等,1991)。尖峰嶺熱帶季雨林作為典型的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其結構與功能對評估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對尖峰嶺林區(qū)1957─2003年的氣候變化特征進行研究,補充了該地區(qū)長期森林氣候資料的不足,進而為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同時為中國熱帶森林可持續(xù)經營提供基礎支撐。
1.1 研究區(qū)概括
尖峰嶺地區(qū)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樂東黎族自治縣 和 東 方 市 交 界 處 ( 18°20′~18°57′N,108°41′~109°12′E)。尖峰嶺林區(qū)面積為472.27 hm2,為海南島五大林區(qū)之一。海南島尖峰嶺屬低緯度熱帶島嶼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豐富,干濕兩季明顯(11─4月為旱季,5─10月為雨季)(曾慶波等,1997)。成土母巖主要是花崗巖,土壤為磚黃壤和磚紅壤。具有明顯的氣候、土壤和植被垂直帶譜,地帶性植被類型為熱帶季雨林,是尖峰嶺地區(qū)海拔較低的森林植被類型,該植被類型以龍腦香科(Dipterocapar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茜草科(Rubi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和桑科(Moraceae)為主(李意德等,2002)。
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分析方法
1.2.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資料來自于海南島尖峰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尖峰氣象觀測場 1957─2003年的林外地面常規(guī)氣象資料。該氣象觀測場位于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海南尖峰嶺試驗站內,海拔75 m,土壤為磚紅壤。觀測場按國家地面氣象站標準設計:南北和東西邊長35 m×25 m,均質草皮地面,觀測場四周距天然熱帶半落葉季雨林(次生林)2.0 m以上。
本文統(tǒng)計了光能因子(年日照時數(shù)、年日照百分率)、水分因子(年總降水量、年相對濕度、年總蒸發(fā)量)以及年平均風速與風向等氣候因子 47年的動態(tài)變化。
為突出氣候年代際的變化,對溫度進行5年滑動平均,以濾去年際振蕩(魏鳳英,2007)。
1.2.2 分析方法
1.2.2.1 氣候變化指數(shù)
為了反映氣候對增暖作用的敏感性,我們選擇年平均氣溫標準化距平、冷季(12月─翌年2月)降水的標準化距平、暖季(6─8月)干旱指數(shù)的標準化距平來構成氣候增暖作用指數(shù)。氣候增暖作用指數(shù)=年平均氣溫標準化距平+冬半年降水標準化距平+夏半年干旱指數(shù)標準化距平,干旱指數(shù)=標準化的氣溫距平-標準化的降水距平(Karl et al.,1996)。
1.2.2.2 氣候趨勢系數(shù)和氣候傾向率
有關氣候趨勢變化方面的分析,本文選用氣候趨勢系數(shù)(王紹武,1994)和氣候傾向率(Jones,1998;魏鳳英,2007)進行定量分析,以研究氣象要素在氣候變化中升降的定量程度。

表1 尖峰嶺林區(qū)各氣象要素的趨勢系數(shù)和氣候傾向率Table 1 Climate trend coefficient and climate trend rate in Jianfengling tropical forest
2.1 氣候動態(tài)變化
2.2 光因子的動態(tài)變化
從表1得知,林區(qū)1957─2001年的年日照時數(shù)與年日照百分率的總體趨勢呈顯著下降(P<0.05),日照時數(shù)每10年約降低89.9 h,趨勢與全國平均水平一致,但下降程度均大于全國(-36.9
h/10 a)和華南地區(qū)(-71.8 h/10 a)(虞海燕等,2011)。由圖1可知:在近45年中,年日照時數(shù)的多年平均值為2029.1 h,其中1987年為年日照時數(shù)最長的一年,其值為2423.7 h;而2000年為年日照時數(shù)最短的一年,其值為1360.8 h。該地區(qū)年日照時數(shù)除2000年以外,其余年份都在1500~2500 h內振蕩波動變化。年日照百分率的多年平均值為46%,最大值為1987年的55%,最小值為2000年的31%。在這45年中,除2000和2001年以外,其余年份的日照百分率都在35%~55%內波動。

圖1 1957─2001年年日照數(shù)、日照百分率的變化Fig. 1 Dynamics of annual sunshine hours and percentage of sunshine from 1957 to 2001
2.3 水分因子的動態(tài)變化
2.3.1 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變化
2.3.1.1 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年際變化
由表1可知,47年來林區(qū)降水量變化不明顯,呈現(xiàn)較弱的增長趨勢,每10年增長34.5 mm;但年蒸發(fā)量卻呈現(xiàn)顯著的減小趨勢,每10年減小126.88 mm。這與海南和全國1950─2000年的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變化趨勢一樣(何春生,2004;任國玉等,2005)。
如圖2a所示,尖峰嶺林區(qū)47年的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為1659.4 mm,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63年,其值為2539.1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69年,其值為 914.3 mm。年蒸發(fā)量的多年平均值為 1725.6 mm,最大值出現(xiàn)在1960年,其值為2089.1 mm;最小值出現(xiàn)在1997年,其值為1292.4 mm(圖2b)。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相對變率分別為19.7%和11.0%,這表明該區(qū)逐年降水量變動大,而逐年蒸發(fā)量變動較小。

圖2 1957─2003年年降水量(a)、年蒸發(fā)量(b)、旱季和雨季降水量(c)、年降水量/蒸發(fā)量(d)的變化Fig. 2 Dynamic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 annual evaporation (b), the dry and rainy season precipitation(c), annual precipitation/evaporation (d) from 1957 to 2003
由圖 2c可知各年的水分平衡狀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與年蒸發(fā)量的比值接近 1.0,這表明尖峰
嶺林區(qū) 47年里降水和蒸發(fā)總體趨于平衡狀態(tài)。除了1978和2001年,其余年份年降水量與年蒸發(fā)量的比值大多都在1附近波動,降雨/蒸發(fā)在2001年達到最大值1.76,1969年達最小值0.46。旱季和雨季降水量與蒸發(fā)量比值多年平均值分別為 0.27、1.61,旱季比值年際間變動小,雨季變動大。

表2 尖峰嶺林區(qū)月降水量和月蒸發(fā)量的趨勢系數(shù)和氣候傾向率Table 2 Climate trend coefficient and climate trend rate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onthly evaporation
2.3.1.2 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季節(jié)變化
降水量和蒸發(fā)量的季節(jié)變化如表 2,1957─2003年各月降水變化趨勢都不明顯,1、2、4、8、10月的降水量呈輕微下降趨勢,其余7個月的降水量顯現(xiàn)微弱升高趨勢,升高幅度最大的為7月,平均每10年增加24.8 mm,月降水量變化較大的都處于雨季。蒸發(fā)季節(jié)變化不同于降水,47年中每個月的蒸發(fā)量都呈下降趨勢,而且除1月外其他月份都呈現(xiàn)顯著的減小趨勢;降低幅度最大的為5月,平均每10年減小21.4 mm;降低幅度最小的為2月和3月,平均每10年減少6.3 mm,同樣月蒸發(fā)量變化最大的也處于雨季。
由表2可知,該區(qū)降水量主要集中在雨季的5─10月,占年降水量的88%,而全海南島降水過程集中在 8─10月(許格希等,2013),尖峰嶺降水時間比海南全島要長;蒸發(fā)量主要集中在3─7月,占年降蒸發(fā)量的52%,而全海南島蒸發(fā)過程集中在5─7月,蒸發(fā)周期一樣長。從季節(jié)分布來看,該區(qū)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季度降水在1000 mm左右。從降水和蒸發(fā)平衡來看,5─10月降水顯著多于蒸發(fā),11─4月蒸發(fā)多于降水,這也是尖峰嶺旱雨季界定主要依據(jù)。
由于林區(qū)位于海南島,經常受臺風影響,根據(jù)歷年降雨在各月份的分布(圖 2d),尖峰嶺林區(qū)可以明顯劃分出旱季為11─4月,雨季為5─10月。降雨和蒸發(fā)的季節(jié)變化呈拋物線,降雨最大值在 8月,蒸發(fā)最大值在5月,最小值都出現(xiàn)在1月。降雨和蒸發(fā)平衡點出現(xiàn)在旱雨季交替期。
2.3.1.3 旱雨季的降水量和蒸發(fā)量變化
由表1可以看出,旱雨季降水量都為正數(shù),呈增長趨勢,旱季雨季蒸發(fā)量的趨勢系數(shù)都為負數(shù),呈減小趨勢;雨季蒸發(fā)量平均每10年減少74.64 mm高于旱季(-52.24 mm/10 a)。
平均雨季降水量為1459.4 mm,占年降水量的88.0%;平均旱季降水量為199.8 mm,占年降水量的12.0%。旱季降水量變化不明顯,大多在500 mm以下,年際間雨季降水量波動都比較劇烈。平均旱雨季蒸發(fā)量分別為780.8和944.8 mm,兩者相差不大。
2.3.2 水氣壓和相對濕度
由表1知,1957─2003年平均相對濕度和平均水氣壓呈顯著的增長趨勢,每10 a分別增加0.75%、0.39 hPa。從圖3可以得知,47年間相對濕度波動較大,多年平均值為81.68%,最大值86.23%出現(xiàn)在2000年,最小值78.15%出現(xiàn)在1980年。水汽壓多年平均值為25.49 hPa,1990年以前處于較低時期,之后處于較高時期,兩階段相差1.13 hPa;最大值與氣溫同期,出現(xiàn)在1998年,其值為27.29 hPa,最小值為1958和1963年的24.14 hPa。
上述分析表明,尖峰嶺林區(qū)水分因子年際變動較大,存在明顯的旱雨季分配格局。20世紀 70─80年代,降水量、蒸發(fā)量、水氣壓和相對濕度都出現(xiàn)過劇烈波動,原因可能與臺風和熱帶風暴活動以及厄爾尼諾現(xiàn)象密切相關,還與研究區(qū)內較強的人為干擾有關(主要是森林砍伐和刀耕火種)。
2.4 風的動態(tài)變化
由表1和圖4a可知,海南尖峰嶺林區(qū)1957─1991年的年平均風速多年平均值為1.66 m·s-1,變化趨勢呈顯著下降趨勢,每10年減小0.37 m·s-1,這與全海南島 1950─2000年的平均風速變化趨勢一致(何春生,2004),其原因是20世紀80年代
以前登陸海南臺風較多,平均每年2.5個,80年代以后由于臺風發(fā)生季節(jié)延長,路徑向北推移,使得每年登陸海南臺風不到1個。最大年平均風速2.39 m·s-1出現(xiàn)在1964年,最小年平均風速0.91 m·s-1出現(xiàn)在1984年。如圖4b所示,該地區(qū)35年的主要來風方向為正北方向,其次為東北方向。

圖3 1957─2003年年平均相對濕度(a)和年平均水汽壓(b)的變化Fig. 3 Dynamics of annual relative humidity (a)and vapor pressure(b) from 1957 to 2003

圖4 1957─1991年年平均風速(a)和風向頻率(b)的變化Fig. 4 Dynamics of mean annual wind velocity (a) and wind direction frequency (b) from 1957 to 1991
2.5 氣候增暖分析
由圖 5可知氣候增暖作用指數(shù)在 1957─2003年間的變化趨勢。47年間,尖峰嶺林區(qū)氣候增暖作用指數(shù)呈明顯上升趨勢,1980年大多數(shù)年份位于0以下,之后大多處于較高水平。1998指數(shù)最高達5.8,是由于1998年為強ENSO事件發(fā)生年(王紹武,1999),常常發(fā)生極端氣候事件,氣候表現(xiàn)異常。氣候增暖作用指數(shù)能對尖峰嶺林區(qū)氣候變化進行很好地記錄,同時體現(xiàn)尖峰嶺林區(qū)氣候對全球氣候異常的響應特征。
3.1 討論
近 47年尖峰嶺林區(qū)日照時間和水面蒸發(fā)量的明顯減少可能與氣溶膠濃度增加有關(羅云峰等,2002),氣溶膠增加主要是由于50年代到90年代居民在林區(qū)進行刀耕火種向大氣排放廢氣所致(蔣有緒等,1991)。大氣中氣溶膠含量的增加導致日照時數(shù)減少,太陽輻射減弱,低層云和霧日增多,水面蒸發(fā)量下降。同時林區(qū)水面蒸發(fā)與平均風速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林區(qū)平均風速的減弱可能是水面蒸發(fā)量下降的另一重要影響因子。
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主要包括對森林生產力、樹種組成、森林類型的分布、樹木物候、森林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和水分平衡等。尖峰嶺林區(qū)近 50年來,一方面,年日照顯著下降,這可能會減弱植物的光合作用而降低林分生產力;另一方面,降水和濕度增加,蒸發(fā)減弱,加快了林木的新陳代謝,促進了養(yǎng)分循環(huán),有利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更新。
IPCC(2013)將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的原因歸結為:(1)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而造成的大氣組成成分的變化;(2)土地利用變化而引起的地表性質
改變;(3)城市熱島效應。大量研究表明,林區(qū)氣候變化主要與森林覆蓋率、森林結構變化有關,雖然海南島森林覆蓋率從1950s的20.7%增加到2010s的56.4%,但是天然林覆蓋范圍卻從1940s的49.9%驟降到2010s的6.9%(Ren et al.,2014)。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工林面積急劇增加,但是增加的人工林主要是橡膠林和桉樹林,其群落結構簡單,可能導致當?shù)貧夂蚝涤昙痉只黠@。尖峰嶺林區(qū)氣候增暖作用指數(shù)的增加,反映出該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增長,雨季降水增加,旱季干旱加劇這一氣候變化趨勢。由于氣候變化原因多樣,加之氣候因子與其他環(huán)境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一個特定地區(qū)尤其是林區(qū)氣候變化的形成機制。

圖5 1957─2003尖峰嶺氣候增暖作用指數(shù)的變化動態(tài)Fig. 5 Dynamics of climate warming effect index in Jianfengling from 1957 to 2003
3.2 結論
1957─2001年海南尖峰嶺林區(qū)年日照時數(shù)與年日照百分率總體呈顯著下降趨勢;林區(qū) 47年的年降水量變化不明顯,僅呈現(xiàn)微弱的增加趨勢(傾向率為34.55 mm/10 a),而蒸發(fā)量卻呈現(xiàn)顯著的減少趨勢(-126.88 mm/10 a);年平均相對濕度和年平均水氣壓都呈現(xiàn)顯著的增加趨勢(0.75%/10a和0.39 hPa/10 a);林區(qū)1957─1991年的年平均風速呈明顯減小趨勢(每10年減小0.37 m·s-1),主要來風方向為正北方向。年降水量與年蒸發(fā)量的比值約為1.0,表明該區(qū)從長期來看處于水分平衡狀態(tài),但季節(jié)分布不均,存在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尖峰嶺地處熱帶北緣和海南島,受ENSO事件、熱帶風暴和臺風影響等極端氣候事件影響較大,其氣候增暖作用明顯,對氣候變化敏感,是研究氣候變化尤其是臺風及其影響的理想天然場所,因此在該區(qū)域長期深入地開展森林生態(tài)學研究,對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過程與機理、探討陸地碳源匯、保護物種資源以及制定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有重要意義。基于本研究結果,未來擬加強以下研究:(1)氣候變化對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影響、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適應性與脆弱性;(2)臺風對林區(qū)氣候變化的影響;(3)氣候變化與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之間的關系。
CHEN X Q, HU B, YU R. 2005.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honological growing season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emperate eastern China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1(7): 1118-1130
FANG J Y, KATO T, GUO Z D, et al. 2014. Evidence for environmentally enhanced forest growth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6): 9527-9532.
GORDO O, SANZ J J. 2009. Long-term temporal changes of plant phenology i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5(8): 1930-1948.
HAO Y B, WANG Y F, HUANG X Z, et al. 2007.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water vapor and energy exchange over a typical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46(1): 57-69.
IPCC.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NES P D. 1988. 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recent trend and an update to 1987 [J]. Journal of climate, 1(6):654-660.
KARL T R, KNIGHT R W, EASTERLING D R, et al. 1996. Indices of Climate Change for the United States [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77(2): 279-292.
KUCHARIK C J, FOLEY J A, DELIRE C, et al. 2000. Te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dynamic global ecosystem model: water balance, carbon balance, and vegetation structure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4(3): 795-825
MALHI Y., PEGORARO E, NOBRE A D, et al. 2002. The water and energy dynamics of a central Amazonian rain forest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107: LBA 45-1–LBA 45-17.
MORECROFT M D, TAYLOR, M E, OLIVER H R. 1998. Air and soil
microclimates of deciduous woodland compared to an open site [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90(1-2): 141-156.
REN H, Li L, LIU Q, WANG X, LI Y, et al. 2014.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arbon Storage in Forest Ecosystems on Hainan Island, Southern China [J]. PLOS ONE, 9: e108163. doi:10.1371/journal.pone. 0108163
RUSSO J M, LIEBHOLD A M, KELLEY J G. 1993. Mesoscale weather data as input to a gypsy moth (Lepidoptera: Lymantriidae) phenology model [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86(3): 838-844.
曾慶波, 李意德, 陳步峰, 等. 1997. 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與管理[M].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常杰, 潘曉東, 葛瀅, 等. 1999. 青岡常綠闊葉林內的小氣候特征[J].生態(tài)學報, 19 (1): 68-75.
丁一匯, 任國玉, 石廣玉, 等. 2006.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Ⅰ: 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1): 3-8.
何春生. 2004. 海南島 50年來氣候變化的某些特征[J].熱帶農業(yè)科學, 24(4): 19-24.
賀萍, 孫勇. 2008. 小興安嶺五營林區(qū)近50a的氣候動態(tài)[J]. 黑龍江氣象, 25(增刊): 1-3.
蔣有緒, 盧俊培. 1991. 中國海南島尖峰嶺熱帶林生態(tài)系統(tǒng)[M]. 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白萍, 潘剛, 潘貴元. 2007. 西藏色季拉山林區(qū)近10年小氣候變化特征分析[J]. 安徽農業(yè)科學, 35(27): 8632-8634.
李海濤, 陳靈芝. 1999. 暖溫帶山地森林的小氣候研究[J].植物生態(tài)學報, 23(2): 139-147.
李意德, 陳步峰, 周光益, 等. 2002. 中國海南島熱帶森林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M]. 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劉文杰, 張克映, 王昌命, 等. 2001. 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干季林冠層霧露形成的小氣候特征研究[J]. 生態(tài)學報, 21(3): 48-49.
羅云峰, 呂達仁, 周秀驥. 2002. 30年來我國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平均分布特征分析[J]. 大氣科學, 26(6): 721-730
歐陽旭, 李躍林, 張倩媚, 等. 2014. 鼎湖山針闊葉混交林小氣候調節(jié)效應[J]. 生態(tài)學雜志, 33(3): 575-582.
任國玉, 郭軍, 徐銘志, 等. 2005. 近 50年中國地面氣候變化基本特征[J]. 氣象學報, 63(6): 942-956.
王紹武. 1994. 近百年來氣候變化與變率的診斷研究[J]. 氣象學報, 52(3): 261-273.
王紹武. 1999. 近百年來的ENSO事件及其強度[J]. 氣象, 25(1): 9-13.
魏鳳英. 2007. 現(xiàn)代氣候統(tǒng)計診斷與預測技術(第二版) [M]. 北京: 氣象出版社: 37-41.
許格希, 郭泉水, 牛樹奎, 等. 2013. 近50a來海南島不同氣候區(qū)氣候變化特征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8(5): 799-810.
閆俊華, 周國逸, 韋琴. 2000. 鼎湖山季風常綠闊葉林小氣候特征分析[J]. 武漢植物學研究. 18(5): 397-404.
虞海燕, 劉樹華, 趙娜, 等. 2011. 我國近 59年日照時數(shù)變化特征及其與溫度,風速,降水的關系[J].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16(3) :389-398.
張彌, 關德新, 韓士杰, 等. 2005. 長白山闊葉紅松林近 22年的氣候動態(tài)[J]. 生態(tài)學雜志, 24(9): 1007-1012.
張一平, 劉玉洪, 馬友鑫, 等. 2002. 熱帶森林不同生長時期的小氣候特征[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6(1): 83-87.
趙俊斌, 張一平, 宋富強, 等. 2012.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量變化趨勢[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6(1): 48-52.
周璋, 李意德, 林明獻, 等. 2009. 海南島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區(qū) 26年的氣候變化特征[J].生態(tài)學報, 29(3):1112-1120.
周璋, 林明獻, 李意德, 等. 2015. 海南島尖峰嶺林區(qū)近 50年的熱量因子變化特征[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4(4):575-582.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Climatic Factors (Radiation, Humidity and Wind) Over Tropical Forest in Jianfengl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7 to 2003
ZHOU Zhang, LIN Mingxian, LI Yide, CHEN Dexiang, LUO Tushou, XU Han
Jianfengling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S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Guangzhou 510520, China
Under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many scientists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Tropical forest in Jianfengling (JFL), Hainan Island is one of the typical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s in China. Its long term climatic dynamics is important for global change research. Some climatic factors, such as radiation, humidity and wind,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recorded for the area by the Opened Research Station of 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in JF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7 to 200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annual sunshine hours,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relative humidity, vapor and wind speed was 2 056.5 h, 1 659.4 mm, 1 725.6 mm, 81.68%, 25.49 hpa, 1.66 m·s-1, respectively. Annual relative humidity, and annual mean vapor press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having an increase of 0.75% and 0.38 hpa per 10 year. Annual precipitation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ough an obvious decrease in annual sunshine hours, annual evaporation and mean wind speed were recorded (P<0.05), having a decrease of 101.6 h, 126.9 mm and 0.37 m·s-1. The increasing trend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decreasing trends of monthly evaporation were significant (P<0.05), except in January and March. The predominant wind direction was due north. The ratio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is near to 1.0, it means that water cycle existed balance situation in JFL tropical forest from a long period. Climate warming effect reveals that under global change, there was climate warming process occurring in the JFL tropical forest.
tropical forest; Jianfengling; climate changes; climatic variation tendency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10.004
S716;X16
A
1674-5906(2015)10-1611-07
周璋,林明獻,李意德,陳德祥,駱土壽,許涵. 海南島尖峰嶺林區(qū)1957─2003年間光、水和風等氣候因子變化特征[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5, 24(10): 1611-1617.
ZHOU Zhang, LIN Mingxian, LI Yide, CHEN Dexiang, LUO Tushou, XU Han.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Climatic Factors (Radiation, Humidity and Wind) Over Tropical Forest in Jianfengl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7 to 2003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10): 1611-1617.
國家林業(yè)局林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運行補助項目(2015-LYPT-DW-013);國家生態(tài)系統(tǒng)觀測研究網絡運行服務之尖峰嶺國家站運行服務(2013-2014);林業(yè)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201404201)
周璋(1983年生),男,博士,主要從事氣候變化研究。Email:zhouzhang315@126.com *通信作者。
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