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烏梁素海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演替規律及影響因子

2015-12-08 02:43:29李興李建茹徐效清白旭亮
生態環境學報 2015年10期
關鍵詞:排序優勢環境

李興,李建茹,徐效清,白旭亮

1.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節水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3. 呼和浩特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烏梁素海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演替規律及影響因子

李興1,李建茹2,徐效清1,白旭亮3

1.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節水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2.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3. 呼和浩特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浮游植物功能群在水生態系統中意義重大,能夠生產氧氣并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維持其他生命的生存,進而保證水生態系統的平衡。目前,針對寒冷干旱地區浮游植物功能群與生境間關系的研究鮮見報道,本文以內蒙古典型的寒旱區湖泊烏梁素海為研究對象,為探究其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與環境因子的響應關系,于2011年6月─2013年8月間的不同季節對浮游植物進行了采樣、測試,使用Excel和物種-環境因子關系雙序圖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烏梁素海共有23個常見功能群,每個功能群均具有代表種及其適應的生境環境特征。C、MP、W1、X2是湖區出現頻率最高,生物量比重最大的優勢功能群。C、MP全年均占優,且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春季以及秋季比例較大。L0、J在春、夏季占優勢。TC在夏季占優,X2在秋季、冬季占優,W1在冬季的比重較大。功能群組成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功能群類型呈現湖區中部>湖區南部>湖區入口的規律。冗余直接梯度分析表明,功能群組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均在0.9以上,且功能群組與環境因子的累計方差為83.6%,湖區水深、溫度、pH、總磷等環境因子是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演替的主要驅動因子。結合烏梁素海實際環境特征,將功能群分為三大群落,分別為淺水區高鹽度的功能群S1、MP、W1、C,高溫深水低營養鹽功能群P、L0、X1、F、J以及低溫高營養鹽功能群X2、TC、Y。

寒旱區;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動態

傳統的浮游植物群落研究方法是在對特定時段及環境內浮游植物物種按其形態特征進行分類的基礎上,研究浮游植物種類組成、密度、生物量以及優勢種的變化規律,從而反映和評價特定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李亞紅等,2015;朱愛民等,2013;王麗等,2013)。而通常對浮游植物物種的分類,不僅需要扎實的分類學基礎,而且物種分類的過程費時、費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方法的廣泛應用(Naselli,2000),同時優勢種也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其棲息環境的狀況。2002年,Reynolds et al.(2002)正式提出了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組理論,它將傳統Linnaeus植物學分類理論進行了拓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分類方法的缺陷,著重將浮游植物的生理特征與特定生境變化機制相結合,實現了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與其特定棲息生境相匹配,揭示出特定棲息生境變化模式對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態選擇機制,以及浮游植物群落對生境變化的響應過程。

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關于浮游植物功能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溫暖濕潤地區的水庫、河流和湖泊等(Teneva et al.,2010;Rychtecky et al.,2011)。而國內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積累的研究成果較少(張怡等,2012;劉足根等,2012),針對寒冷干旱地區湖泊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規律的研究鮮見報道。因此,本文運用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組的方法,結合烏梁素海特定的氣候、水文等生境狀況,探討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組成特點及演替規律,同時分析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演替的主要驅動因子,為烏梁素海生態系統的研究及水華暴發積累豐富的基礎數據,也為國內其它河流、湖泊等水域開展浮游植物功能群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烏梁素海位于我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

爾市烏拉特前旗境內,地理坐標介于 40°47′~41°03′N,108°43′~108°57′E。屬于蒙新高原湖區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流域降雨少而蒸發量大,且經常出現多風天氣,多年平均氣溫7.3 ℃,降水量為224 mm,蒸發量為1502 mm。全年無霜期為152 d,湖水于每年11月初結冰,直到翌年3月末到4月初開始融化,冰封期約為5個月。現有水域面積為285.38 km2,其中蘆葦面積為118.97 km2,明水面積為111.13 km2,其中明水區內的85.7 km2為沉水植物密集區,湖水深度多數在0.5~2.5 m之間,蓄水量2.5~3.0億m3,其補水來源的90%經總排干溝匯入烏梁素海后,從西山咀河口排入黃河。

1.2 樣品采集與分析

采樣點的布設參照水域生態系統觀測規范(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科學委員會,2007),同時根據烏梁素海的水動力特征、水生植物、入出湖口等分布特點以及水域較淺區域采樣船無法到達的實際情況,在湖區共布設10個采樣點(見圖1)。取樣使用GPS進行樣點定位。取樣時間為2011年6月─2013年8月,其中每年11月、12月、2月、3月、4月未采集樣品(水體處于凍融過渡期,無法采集),其它時期每月一次。每個樣點取兩個平行樣,同時將樣品的采集時段控制在當天的 9:00─15:00。取樣現場使用multi350i便攜式水質分析儀進行水溫(T)、水深(WD)、電導率(EC)、pH、溶解氧(DO)、透明度(SD)等水質參數的測定,同時采集水樣帶回實驗室進行總氮(TN),總磷(TP)、總溶解性固體(TDS)等指標的測定,測定方法依據《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補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2)。

圖1 采樣點位置圖Fig. 1 Sampling sites

浮游植物定性樣品用25號浮游生物網劃“∞”形撈取,經 1%福爾馬林溶液保存,用于種類鑒定和分析。浮游植物定量樣品使用采水器采集1 L水樣后加入魯哥試劑固定,另加 1%的福爾馬林液保存。將采集的浮游植物樣品帶回實驗室后經靜置、沉降濃縮至30 mL后,取0.1 mL濃縮樣品置于顯微鏡下進行種類及密度鑒定。浮游植物種類鑒定參照《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胡鴻鈞等,2006)和《淡水微型生物圖譜》(周鳳霞等,2005)等資料。

1.3 數據處理

采用CANOCO 4.5軟件進行排序和制圖。在進行對應分析之前,先將各月浮游植物功能群數據進行去趨勢的間接梯度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結果發現每個排序軸的梯度長度值(Lengths of gradient)均小于3,因此采用線性模型的冗余直接梯度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進行功能群與環境因子的排序更為合適。物種數據采用浮游植物功能群豐度數據,按照功能群在各月出現頻率≥20%,且至少在一個月的相對豐度≥1%進行篩選。物種數據與環境因子數據(除pH)均進行lg(x+1)轉換,以文件格式.env錄入。在進行RDA分析時,還需要對所選的環境因子進行蒙特卡羅置換檢驗(Monte Carlo permutation test),以保證環境因子對浮游植物功能群有較好的解釋。排序結果用物種-環境因子關系的雙序圖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浮游植物物種組成與功能群劃分

2011年6月─2013年8月,共發現浮游植物7門110屬281種,綠藻為47屬126種(45%),硅藻和藍藻分別為25屬64種(23%)和22屬46種(16%),綠藻、硅藻以及藍藻是烏梁素海的主要浮游植物種類(84%),其它裸藻、金藻、隱藻及甲藻類群出現的種屬相對較少,分別為9屬30種、4屬8種、2屬4種、1屬3種。根據相關文獻(Reynolds et al.,2002;Padisák et al.,2009),將研究期間所有浮游植物物種進行功能類群分組。共歸納出常見的23個功能類群(見圖2),分別為A、C、D、P、F、G、X2、M、Y、X1、S1、T、TC、H1、SN、W1、W2、N、S2、X3、J、L0、MP。其中D(96.24%)、MP(88.73%)、F(87.79%)、C(87.32%)、J(84.97%)、X2(83.57%)、L0(76.53%)、W1(72.30%)、X1(69.95%)、S1(68.54%)、Y(59.15%)和P(58.22%)是出現頻率較高的功能群。常見功能群、代表性種(屬)及生境描述見表1。

圖2 常見浮游植物功能組頻率統計Fig. 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表1 常見功能群、代表性種(屬)及生境描述Table 1 Representative species (genera) and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2.2 優勢功能群的季節演替規律

浮游植物的演替過程是最適應特定生境條件的物種替代了其他物種,從而生物量占優的一系列的自發性過程的集合(李哲等,2011)。生物量占優勢的物種發生交替可作為演替的標志。本文將功能群按月份計算其相對生物量,篩選出相對生物量≥10%的視為該月份的優勢功能群。

表2 優勢功能群組季節演替規律Table 2 Succession of dominant functional groups

結果顯示,TC、X1、X2、Y、C、W1、D、MP、J、S1、L0、F、SN、N、H1、P是烏梁素海的優勢功能群,其季節演替規律見表2。C+J組合是2011年初夏6月的主要優勢功能群,為61.62%。進入夏季7月,優勢功能群組明顯增多,除TC為22.20%,其它均在10%左右。夏末8月,功能群組減少,TC、Y未形成優勢功能群,W1、C、D的相對生物量增加。進入秋季,X2成為主要優勢功能群,為40.32%,同時功能群數明顯減少。10月,C+MP組合是主要優勢功能群,為 47.42%。進入2012年1月,W1是主要優勢功能群,為40.86%。X2也較大,為26.72%。春末5月,W1相對生物量明顯下降,為21.94%。X2+Y組合演替為C+D+J組合,為47.90%。進入初夏6月,C+W1+J組合相對生物量略有增加。MP+D組合演替為L0+S1組合,為23.18%。夏季7月,MP+D又形成優勢功能群。

L0+S1組合演替為TC+SN組合,為30%左右。夏末8月,優勢功能群數明顯減少。Y是主要優勢功能群,為42.69%。進入秋季9月,MP+X2是主要優勢功能群,為62.90%。10月,X2是主要優勢功能群,達41.16%。進入2013年1月冬季,MP+C+W1組合是主要優勢功能群,為 58.46%。5月,W1+MP+C組合仍是主要優勢功能群,N+Y組合演替為J功能群,為11.24%。6月,J+C是主要優勢功能群,為64.22%。7月,H1+TC組合為32.24%。P、J均在10%左右。8月,TC+H1組合相對生物量上升到 58.23%,為主要優勢功能群。2011─2013年調查期間,優勢功能群的演替過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C、MP、W1、X2是烏梁素海湖區出現頻率最多,且生物量比重較大的優勢功能群。C、MP在全年均出現,且主要在溫度較低的冬季以及春季、秋季較大。L0、J在每年的春、夏季易形成優勢功能群。TC主要是在夏季形成優勢功能群,H1僅在2013年夏季形成優勢功能群。X2功能群在秋季、冬季形成優勢功能群,W1功能在全年中均可能成為優勢功能群,且冬季的生物量比重較大。

2.3 優勢功能群的空間變化過程

將烏梁素海功能群分為包含優勢功能群組的MP、C、D、H1、J、L0、TC、W1、X2、F、Y以及其它共 12個功能群組來討論烏梁素海空間各樣點的功能群組成差異(見圖3)。利用Kruskal-Wallis對 12個功能群組進行非參數檢驗。結果顯示,烏梁素海各樣點間 C(χ2=70.304,P=0.000)、X2(χ2=44.886,P=0.000)、J(χ2=49.741,P=0.000)功能群組(以生物量計)具有極顯著性差異;MP(χ2=21.403,P=0.011)、W1(χ2=21.190,P=0.012)、Y(χ2=20.787,P=0.014)功能群組(以生物量計)具有顯著性差異,其它功能群組沒有顯著差異。

J11樣點主要功能組成為C+MP+W1,其中以C占絕對優勢,尤其在2011期間。2012年功能群組明顯增加,但大部分期間仍以C+MP+W1為主要功能群組。2012年 8月較為特殊,功能群組成為W1+TC+Y。W1在每年的1月份和5月份的相對生物量增加。I12樣點主要功能組成為W1+C+X2。不同季節功能群相對生物量差異較大。其中W1功能群在冬季組成較大。X2功能群在秋季9月、10月以及冬季1月組成較大。L11樣點主要功能群組成為C+W1+X2。L15樣點功能群組成在不同年際間的差異較為明顯。2011年主要功能群組成為C+X2+Y+J,其中1月X2功能群占絕對優勢,2012年5月下旬C+J,9月份MP占絕對優勢。2013年其它功能群組所占比例較大,主要組成為W1+H1+J+其它。N13、Q8、Q10功能群組成較為豐富,主要組成為 C+MP+W1+X2+D+TC+ Y+C+H1。O10樣點的功能群組成主要是J+TC+W1+X2+Y。X2功能群在9月份占絕對優勢。S6樣點,MP在2011年組成比例較大,X2在2011年 9月份成為主要功能群,其它月份主要為L0+D+C+MP+TC+X2+H1等組成。U4樣點,組成為D+MP+L0+Y。D+MP在2011年期間是其絕對占優功能群組。其它功能在 2012─2013年間所占比例也較大。Y在夏季及冬季的比例較大。

整個烏梁素海湖區功能群組成的豐富程度呈現湖區中部>湖區南部>湖區入口的規律,其中功能群組較為豐富的湖區中部包括N13、Q8、Q10樣點,其 主 要 功 能 群 組 為 C+MP+W1+X2+D+ TC+Y+C+H1;其次是湖區南部的S6、U4樣點的功能群組,主要組成為L0+D+C+MP+TC+X2+H1;功能群組成最少的為入湖區域J11、I12以及L11樣點,主要組成為C+W1+X2+MP。

表3 各采樣點環境因子統計特征Table 3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every sampling sites

2.4 浮游植物主要功能群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圖3 優勢功能群的時空分布特征Fig. 3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ominant functional groups

環境因子(表3)共選取水深(WD)、水溫(T)、透明度(SD)、pH值、電導率(EC)、溶解氧(DO)、總氮(TN),總磷(TP)以及總溶解性固體(TDS)等9個水質參數。對所選的9個環境因子進行蒙特卡羅置換檢驗(Monte Carlo permutation test)。結果顯示,WD(F=55.687,P=0.000)、T(F=42.252,P=0.000)、pH(F=36.112,P=0.009)等環境因子

呈極顯著;TN(F=18.469,P=0.032)、EC(F=20.201,P=0.028)、TDS(F=24.628,P=0.019)、TP(F=30.218,P=0.011)呈顯著;SD(F=5.567,P=0.058)、DO(F=10.214,P=0.052)不顯著。RDA統計表 4、5中,軸1、軸2對浮游植物功能群的解釋率分別為57.4%、18.6%,累計解釋率為76.0%。功能群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均在0.9以上,且功能群與環境因子的累計方差為83.6%,說明RDA排序圖中的前兩個排序軸能很好地解釋功能群與環境因子之間的關系。從環境因子與排序軸1、排序軸2的相關性表中可以看出,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節分布主要受湖區的水深、溫度、pH、總磷的影響較大。其中水深(r=-0.835)、溫度(r=-0.727)與第一排序軸呈強負相關,而總磷(r=-0.761)、pH(r=-0.688)與第二排序軸呈強負相關。

表4 主要浮游植物功能群組與環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統計特征Table 4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 for RDA analysis on the main functional group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表5 環境因子與排序軸1、排序軸2的相關系數Table 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the first two axes

位于RDA排序圖右上方第一象限的環境因子有EC和TDS(圖4),分別與排序軸1的相關系數為0.484、0.521,與排序軸2的相關系數為0.381、0.382。該區主要反映了湖區中離子含量的多少。S1、MP、W1、C功能群組與湖泊中離子含量關系較大,說明這些功能群組主要分布在鹽度相對較高的水域中。位于RDA排序圖左上方第二象限的環境因子有DO、T,分別與排序軸1的相關系數為-0.489、-0.727,與排序軸2的相關系數為0.298、0.207。F、 J功能群組與湖區水體溫度、溶解氧的關系較大。位于 RDA排序圖左下方第三象限的環境因子有WD、pH、TP,分別與排序軸1的相關系數為-0.835、-0.178、-0.030,與排序軸2的相關系數為-0.077、-0.688、-0.761。該區域主要是反映湖區水深及酸堿程度。P、L0、X1功能群組受水體溫度及水深的影響較大。位于RDA排序圖右下方第四象限的環境因子有 SD、TN,分別與排序軸 1的相關系數為0.038、0.413,與排序軸 2的相關系數為-0.305、-0.400。該區域主要是反映湖區營養鹽水平。X2、TC、Y功能群受湖區營養鹽的影響較大。

圖4 浮游植物主要功能群組與環境因子的RDA排序Fig. 4 RDA analysis ba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functional groups and envionmental facotors

總體而言,烏梁素海浮游植物主要功能群與環境因子的季節影響關系較為明顯,可根據主要功能群組對環境因子的響應變化以及結合烏梁素海實際環境特征,將功能群分為三大群落,分別為淺水區高鹽度的功能群組S1、MP、W1、C,高溫深水低營養鹽功能群組P、L0、X1、F、J以及低溫高營養鹽功能群組X2、TC、Y。

3 討論

目前,將水域中浮游植物按照功能群劃分的方法,已經在多數河流、湖泊中得到廣泛的應用(Kruk et al.,2002;Becker et al.,2008;董靜等,2013)。該劃分方法更多地結合了浮游植物的生境、耐受性以及敏感性等特征,能更好地解釋浮游植物物種對特定環境的響應關系。與浮游植物群落組成相似,功能群組成也要受到水域的水動力、水文、營養鹽以及捕食作用等多個環境因子及過程的影響。水域不同其影響功能群組成及演替的主要環境因子也不同。烏梁素海優勢功能群具有明顯的組成特征及演

替規律,且烏梁素海浮游植物功能群組的季節分布主要受湖區的水深、溫度、pH及總磷的影響較大。

整體來說,烏梁素海的功能群組成較為豐富,全年主要出現的功能群組有C、MP、W1、X2、D、L0、J、Y、S1、TC、H1及SN。按照功能類群對環境的指示作用分析,C功能群(梅尼小環藻)主要是分布在富營養化及水體混合程度較高的中型湖泊中,在較低溫度及低光照的條件下形成優勢,這一特征與烏梁素海湖泊的實際情況相一致。J功能群組(柵藻、空心藻)適合在較淺的、混合程度較好及富營養化較高的水域中生存。S1功能群組(假魚腥藻、鞘絲藻)適應生境為渾濁的、混合的水域中(高國敬等,2013)。烏梁素海每年5月為春澆時期,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湖區,且水量較大,尤其是在烏梁素海的入湖區,水體較渾濁,透明度較低,水下的光照較弱,因此,有利于J+S1功能群在春季及夏初形成優勢功能群。L0功能類群(平裂藻、色球藻)所適應的生境為淺水或深水,貧營養到富營養水體,中等到大型湖泊,其生境范圍較廣,是廣泛類群,主要在初春形成優勢功能群組。研究表明,L0的分布與水體溫度相關性較高,RDA圖中也顯示L0功能群分布與溫度因子關系較為密切。根據黃享輝(高國敬等,2013)對不同營養水平的熱帶水庫的優勢功能群研究發現,低營養鹽的水庫中主要出現的功能群組有B、X2、Y、E、M、L0和MP,而超富營養狀態的東丫湖中浮游植物功能群主要有W1、J、P、D耐污的功能群組。烏梁素海功能群也主要由MP、X2、Y以及W1、D、L0、J、S1等組成,說明烏梁素海功能群水體處于中-富營養化狀態。同時富營養化及有機污染較嚴重水庫中 P、W 和 J功能群主要與水體中的營養鹽相關性較大,但在烏梁素海的RDA分析中顯示,J、P以及L0、X1均處于低營養鹽的環境。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烏梁素海營養鹽的總體水平偏高,尤其冬季營養鹽濃度最高,因此在各季節變化中營養鹽不會成為功能群的限制因子。D功能群組(尖針桿藻)能適應透明度較低的湖泊,甚至是河流水體。在烏梁素海春夏季D功能群組也占一定的優勢,且主要在湖泊南部的開闊水域中分布較多,主要原因是該區域水深較大,水面為開闊水域,易受到風的作用而增強水動力條件。W1(尖尾裸藻)、Y(卵形隱藻)主要與水域中總氮及總磷的關系較大,但溫度也是其主要的限制因子。烏梁素海水體環境較為特殊,除了受季節變化,它主要還受入湖口污染物負荷的影響,因此,屬于受外界干擾較大且不穩定的湖泊環境。

4 結論

(1)烏梁素海湖區共 23個常見功能群,D、MP、F、C、J、X2、L0、W1、X1、S1、Y、P是出現頻率較多的浮游植物功能群。優勢功能群為C、MP、X1、X2、W1、TC、Y、D、J、S1、L0、F、SN、N、H1、P。

(2)調查期間優勢功能群的演替過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C、MP、W1、X2是烏梁素海湖區出現頻率最高,且生物量比重較大的優勢功能群。其中C、MP在各季節均形成優勢功能群,且相對生物量在溫度較低的冬季、春季以及秋季較大。L0、J在每年的春、夏季形成優勢功能群。TC主要是在夏季形成優勢功能群,H1僅在2013年夏季形成優勢功能群。X2功能群在秋季、冬季占有優勢,W1功能在全年中均可能成為優勢功能群,且冬季的生物量比重較大。

(3)功能群組成具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呈現湖區中部>湖區南部>湖區入口的規律。湖區中部包括N13、Q8、Q10樣點,其功能群組最為豐富(C+MP+W1+X2+D+TC+Y+H1),其次是湖區南部的S6、U4樣點(L0+D+C+MP+TC+X2+H1),入湖區域J11、I12、L11樣點組成最少(C+W1+X2 +MP)。

(4)烏梁素海湖區水深、溫度、pH及總磷等環境因子是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演替的主要驅動因子。結合烏梁素海實際環境特征,可將功能群分為三大群落,分別為淺水區高鹽度的功能群組S1、MP、W1、C,高溫深水低營養鹽功能群組P、L0、X1、F、J以及低溫高營養鹽功能群組X2、TC、Y。

BECKER V, HUSZAR V L, NASELLI-F, et al. 2008. Phytoplankton equilibrium phases during thermal stratification in a deep subtropical reservoir [J]. Freshwater Biology, 53(5): 952-963.

KRUK C, MAZZEO N, LACEROT G, et al. 2002. Classification schemes for phytoplankton: a local validation of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species temporal replacement [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4(9): 901-912.

NASELLI F. 2000.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twenty-one sicilian reservoir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J]. Hydrobiologia, 424(1): 1-11.

PADISáK J, CROSSETTI L O, NASELLI F. 2009. Use and misus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a critical review with updates [J]. Hydrobiologia, 621(1): 1-19.

REYNOLDS C S, HUSZAR V, KURK C, et al. 2002. Towards 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 [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4(5): 417-428.

RYCHTECKY P, ZNACHOR P. 2011.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seasonal succession of phytoplankton along the longitudinal gradient in a eutrophic reservoir [J]. Hydrobiologia, 663(1): 175-186.

TENEVA I, MLADENOV R, BELKINOVA D, et al. 2010.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of the drinking water supply reservior Borovitsa (South

Bulgaria) with an emphasis on cyanotoxins and water quality [J].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Biology, 5(2): 231-239.

董靜, 李艷暉, 李根保, 等. 2013. 東江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動態特征及影響因子[J]. 水生生物學報, 37(5): 836-843.

高國敬, 肖利娟, 林秋奇, 等. 2013. 海南省典型水庫浮游植物功能類群的結構特征與水質評價[J]. 生態科學, 32(2): 144-150.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2002. 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補版)[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88-284.

胡鴻鈞, 魏印心. 2006. 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3-903.

黃享輝, 胡韌, 雷臘梅, 等. 2013. 南亞熱帶典型中小型水庫浮游植物功能類群季節演替特征[J]. 生態環境學報, 22(2): 311-318.

李亞紅, 周箏, 趙小芳, 等. 2015. 天津大港發電廠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J]. 安全與環境學報, 15(5): 367-373.

李哲, 方芳, 郭勁松, 等. 2011. 三峽小江(澎溪河)藻類功能分組及其季節演替特點[J]. 環境科學, 2(32): 392-400.

劉足根, 張柱, 張萌, 等. 2012. 贛江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與功能類群劃分[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1(3): 375-384.

王麗, 魏偉, 周平, 等. 2013. 銅陵市河流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 應用生態學報, 24(1): 243-250.

張怡, 胡韌, 肖利娟, 等. 2012. 南亞熱帶兩座不同水文動態的水庫浮游植物的功能類群演替比較[J]. 生態環境學報, 21(1): 107-117.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科學委員會. 2007. 水域生態系統觀測規范[M].北京: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7-9.

周鳳霞, 陳劍虹. 2005. 淡水微型生物圖譜[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35-178.

朱愛民, 胡菊香, 李嗣新, 等. 2013. 三峽水庫長江干流及其支流枯水期浮游植物多樣性與水質[J]. 湖泊科學, 25(3): 378-385.

Seasonal Succession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Wuliangsuhai Lake

LI Xing1, LI Jianru2, XU Xiaoqing1, BAI Xuliang3
1. Inner Mongoli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2, China; 2. Hydraulic and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ner Mongolia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s and electrics, Hohhot 010017, China; 3. Municipal Engineering Administration Bureau, Hohhot 010017, China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quatic ecosystems. Phytoplankton can produce oxygen and food, which sustain all other life forms, ensuring aquatic ecological balance. Information about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is little. Wuliangsuhai Lake is located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of Inner Mongolia and is a typical grass algae lak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hytoplankton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June 2011 to August 2013, and they were analyzed using Excel and species-environmental factors bipl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wenty-three common functional groups were found in Wuliangsuhai Lake. In the above function group C, MP, W1 and X2 appeared the most frequent, and had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dominant functional groups. C and MP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whole year, especially in the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winter, as well as spring and autumn. L0and J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spring and summer. TC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summer. X2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autumn and winter. W1 hold a large proportion in winter. Functional groups had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The spatial variance of functional groups was central lakes > southern lakes > lakes entrance. Redunda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correlation between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more than 0.9, cumulative variance of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s 83.6%. Lake water depth, temperature, pH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n seasonal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Wuliangsuhai Lake, functional group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nd respectively as shown below: Functional groups were S1, MP, W1 and C which located in shallow water with high salinity. Functional groups were P, L0, X1, F and J which located in high temperature deepwater with low-nutrient. Functional groups were X2, TC and Y which is located in low temperature water with high nutrient.

cold and arid regions;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seasonal dynamics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10.012

X826

A

1674-5906(2015)10-1668-08

李興,李建茹,徐效清,白旭亮. 烏梁素海浮游植物功能群季節演替規律及影響因子[J]. 生態環境學報, 2015, 24(10): 1668-1675.

LI Xing, LI Jianru, XU Xiaoqing, BAI Xuliang. Seasonal Succession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Wuliangsuhai Lak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10): 1668-167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469026);內蒙古青年科技英才計劃(NJYT-15-B09);內蒙古人才開發基金項目

李興(1981年生),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水環境保護與水污染控制。E-mail: lixinggmm@163.com

2015-09-02

猜你喜歡
排序優勢環境
排序不等式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矮的優勢
趣味(語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恐怖排序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節日排序
環境
刻舟求劍
兒童繪本(2018年5期)2018-04-12 16:45:32
畫與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欧美日韩91|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亚洲av综合网|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免费在线色|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亚洲视频色图| 伊人AV天堂|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中文在线| 福利片91|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天堂久久|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日本不卡在线|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91娇喘视频|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语少妇高潮| 欧美精品1区|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婷婷伊人五月| 国产成人夜色91| 99在线观看国产|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色婷婷|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v| 日韩欧美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