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曹國華
摘 要:金黃莊礦副井井筒注漿堵水治理技術采用“高低壓結合、深淺孔并用、復合、誘導注漿”方式進行,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安全、經濟、合理”的設計原則,遵循“先試驗,后檢驗,再修改”的技術路線,保證施工技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靈活實施“試驗為先”、“動靜結合”的管理原則,達到“綜合治水、重點突出”的注漿堵水效果。
關健詞:井筒;注漿堵水;治理技術;應用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3.007
1 工程概況
(1)井筒特征。金黃莊煤礦副井井筒深度879.1m,井筒凈直徑6.00m。采用凍結法施工,凍結深度166.3/136.57m(深孔/淺孔),控制層深度117.21m。副井鎖口段深度0~6m。副井凍結段深度6~117.2m,井壁為內外雙層鋼筋混凝土復合井壁結構,內壁厚為450mm,外壁厚為550mm,砼強度等級C30~40。深度270~330m段高內,井壁為單層鋼筋砼結構,砼強度等級C30~C50。其它基巖段井壁為單層混凝土,井壁厚度450~550mm,砼強度等級C30。
(2)井筒出水情況。根據資料統計和現場勘查結果:出水點位于井筒垂深235.0m至670.0m處(累計段高435.0m),初步統計約有12個層位(不含集中出水點段),40余處出水點,其中西北部散水點較多,東部主要是個別集中出水點,井筒綜合涌水量約9.6 m3/h,并有進一步增加趨勢。基本分為如下三種:① 罐道梁生根錨桿鉆孔滲水和原注漿孔返滲;② 較大段高出現不連續、分散出水段(如:610~630m);③ 混凝土接茬出水呈分散集中式,多處沿井壁接茬集中出水。
(3)導水通道分析。在初步現場勘查、分析金黃莊煤礦副井井壁出水現狀、地層及井筒受力特征的基礎上,以確保井筒安全為宗旨,綜合現有技術條件下的治理經驗,本次治理設計按照“由表及里,綜合防治”的治理原則,選擇“破壁注漿”。即:在井壁上施工注漿通道,向井壁壁后一定范圍內灌注可堵水的漿液材料,通過漿液的固化從而堵塞壁后的可過水通道,并通過套孔復注封堵圍巖裂隙,從而達到改善地層導水性和堵水的目的。
2 注漿技術應用
2.1 注漿壓力
注漿壓力的確定應考慮井壁強度、承受能力等安全因素。注漿壓力為靜水壓力0.5~1.5Mpa,在巖石裂隙中的注漿壓力可適當提高。實際工程前,應根據井壁強度測試結果進行確定。另外,注漿工程受下列因素的明顯影響:受注地層的成層狀況和含水條件;注漿方法(注漿管的結構等);漿液材料的性質(粘度、凝膠時間)等。注漿壓力對漿液的擴散范圍有重要影響。
目前注漿工程經常采用的經驗公式為:
PC=P0+(0.5-1.5)
式中,PC為注漿終壓,MPa,PO為注漿點靜水壓力,MPa。
由于副井井筒井壁混凝土接茬處質量較差,經綜合考慮,本工程實際注漿施工過程中,應根據現場實際及時調整注漿壓力及孔位,保證合理漿液擴散范圍和井壁安全。
2.2 注漿工藝應用
為切實解決注漿壓力和井壁強度之間的矛盾,增加井壁強度減少漿液流動阻力,本次注漿采用如下技術工藝:(1)誘導注漿工藝。在注漿造孔時同時造孔3個,中間一個用于注漿,兩側孔破壁后安裝壓力表和高壓閥門,實時監測壁后串漿壓力,一旦發現壓力過大(壁后≥2.5 MPa,套孔復注≥4MPa)立即打開閥門進行泄漿,每一循環先予造兩至三個孔進行泄水、壓水,聯通孔與孔之間的通道,分出先注孔和后注孔;(2)單孔少注,群孔多注的工藝。采取控壓控量工藝,以低壓慢注方式進行注漿,并爭取單孔進漿量較為均衡可以確保壁后空隙及圍巖裂隙充填密實,井壁抗壓強度及防水能力得以增強。
2.3 漿液擴散半徑及范圍
(1)半徑。漿液擴散半徑與注漿壓力、漿液類型、濃度及地層等密切相關。根據類似工程實踐,為保證注漿堵水質量,兼顧井壁安全,本次壁后注漿取2.0~3.0m;(2)范圍。本次治理的總體思想為注漿堵水及井筒加固并重,堵水先行,加固緊跟,并根據井壁出水及地層特征,做到精細化布孔,既要做到重點突出,更需做到“標本兼治”,全面徹底地根治井筒工程地質問題。該段高內(井深230m~670m),出水點層位約20層,井深505m以下基本上為每隔5m~10m有一層出水點,且大多為井壁砼接茬處滲水。因此在明水點封堵后還要做好滲水點相對應含水層的“封頂固底”注漿工作。
原則上在對出水層位注漿封水后,按照五花孔在其上下各3~4m處(視圍巖裂隙發育及透水性確定)均施工一排注漿孔(實際施工中還應根據造孔和壓水試驗進一步確定),6孔/層,孔距3.14m,初注孔深0.8m(破壁后進入圍巖200mm),復注孔深約2.0m~3.0m。預計注漿層位32層,造孔192個。具體注漿施工段高包括230m至井底段全段高。
2.4 注漿順序及注漿量
(1)注漿順序。依據《煤礦井巷工程施工規范》(GB50511-2010)及本次注漿工程特點,為確保施工安全和保證注漿質量,本次注漿采取“總體下行,段內上行”順序實施,段內(100m/段,預計分為四個段高,具體段高分布還應視該段高井壁出水點、地層性質及井壁結構情況進一步確定)采取“上行初注,下行復注”方式進行。嚴格執行“對點堵水,封頂固底、套孔復注”的設計原則。
首先采用“下行式對點封堵”對出水點進行注漿直接堵水,其后對該段高進行壁后注漿充填,最后采用上行式注漿方式,對已注孔進行中深孔防滲復注。
(2)注漿量。針對地層地質構造分析,尤其是井筒建井凍結影響等需特殊考慮。
由于建井過程中曾經采取過工作面預注漿,結合工程實際,預計注漿量消耗:水泥約80 t,水玻璃20 t。超細顆粒水泥(或化學漿液)約30 t作為備用。
3 注漿效果
該工程采用壁后注漿技術,對井壁出水及壁后基巖裂隙進行密實和充填,隔絕滲水通道,消除了水害威脅。同時,通過注漿改善了地層的物理性質,增強了井壁防滲性能,提高了井壁自承載能力,減少了由于滲水造成的提升設備銹蝕,提高了井筒服務年限。因此,本次注漿堵水工程達到并超出設計的預期效果,為金黃莊煤礦的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