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帥 周潤
摘 要:鋼筋混凝土作為建筑耗材在鐵路線路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極為的應用,各類因素對其性能的影響也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雖然,其中碳化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尤為重要,但目前相關研究較少、影響因素考慮尚不全,尤其是膠凝材料中各類氧化物比例對碳化的影響亟待進一步研究。本文以鐵路常用混凝土為研究對象,在實驗室標準條件下采用控制變量法,針對C3S所占不同比例對混凝土碳化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對復雜環境下的鐵路工程具有很好的實用性。
關鍵詞:C3S;碳化;水化;活性指數;飽和溶解度;強度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3.017
1 基礎理論
水化后,水泥中含有氫氧化鈣、水化C3A、水化C3S、水化C3AF、水化硅酸二鈣,因而剛形成的混凝土的pH值一般為12.1。在未發生碳化作用下,此時堿性環境為鋼筋產生的鈍化膜處于十分穩定的狀態。
但隨著空氣中CO2、SO2溶于混凝土所含的水分中,從而產生酸性溶液,與其中的堿性堿性物質發生反應,降低混凝土中pH值。
由于C3AF后期反應慢,當混凝土拌合物生成時,仍有20%-36%的C3AF尚未被水化而是以鐵相固溶體狀態存在于混凝土中,而在后期遇到水又發生二次水化反應,生成C3A和水化鐵酸鈣,生成物質呈堿性,能夠中和掉通過空隙滲透進的酸性溶液,并維持混凝土堿性環境[4]。
此外,混凝土中的Ca2+與CO32-發生反應生成CaCO3沉淀于孔壁表面,從而一定程度影響混凝土孔隙率。同時,摻料礦粉中的活性物質在發生水化反應是會生成較多的膠凝,能填充部分混凝土空隙,進一步降低混凝土孔隙率,以減少Cl—的入侵,提高混凝土的密實度[5]。
4CaO·Al2O3·Fe2O3+7H2O→3CaO·Al2O3·6H2O+CaO·Fe2O3·H2O
3CaO·Al2O3·6H2O+CaO·Fe2O3·H2O+4H2CO3
→4CaCO3↓+6Al(OH)3↓+2Fe(OH)3↓+10H2O
2 研究方法和實驗
2.1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針對一般鐵路線路環境下的混凝碳化問題展開,采用控制變量法,分別以同一品牌水泥中C3S與C3AF作為單一變量,分別制作如表1中14種比例配比試件28組試件,其中編號A、B兩組為基準對照組。
在種配比中,并同時探究了,同一條件下,混凝土碳化深度與強度之間關系。
2.2 實驗流程及方法
2.2.1 試件制作及養護
具體試件制作流程如下:
①制作100 ×100 ×100mm3預制混凝土試塊;
②試件脫模后即放入標準養護室( T = 20℃±3℃、RH≥95%)內養護28天;
③試件養護完畢后即取出放在室內自然環境,然后放入105℃烘箱內烘干48h,冷卻至常溫,保留試件成型時的相對兩側面,其余各表面采用石蠟密封;
④將試件放入按表1設定好溫濕度氣候條件、CO2濃度的碳化室內進行碳化,在碳化過程中每24h檢查一次碳化箱內CO2濃度,并隨時進行補充以保證CO2的濃度在20% ±1%;
綜合分析認為:由于C3S在膠凝材料中所在比例大,水化速度快,早期強度高等特性。隨水泥中C3S含量提高,在水化后,達到飽和溶解度的所用時間縮短,進而提高構件強度[6]。另一方面,由于C3S細度模數大于水泥中其他物質,以此便于加快水化,水化速度過快不利于混凝土內部結構進行堿儲備,以至于構件抗碳化性能降低[7]。同時,C3S水化后所產生的C-S-H為固相共溶體,不利于構件密實,當C3S含量增加,將導致混凝土中的孔隙和毛孔管數量增加,混凝土抗滲透性能減弱,進而加深碳化深度。因此,提高水泥中C3S的相對比例,存在以上特點。
根據以上實驗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使用混凝土構件的工程中,需要根據工程實際應用情況來選擇其水泥中C3S含量的水泥,以便達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當構件對抗壓強度要求較高時,我們可以適當提高水泥中的C3S含量,例如路基、房屋基礎等。
當構件對使用壽命要求較高時,從抗碳化的方面考慮,我們適當維持水泥中的C3S含量在45%-50%之間,應用工程如城市標志性建筑、鐵路隧道、地鐵工程等。
3 結論
綜合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結論:
(1)混凝土抗碳化性能隨C3S在水泥中含量的增長而減弱,兩者近似為反比關系。但混凝土強度與水泥中C3S含量,兩者近似為正比關系。在一定范圍內,在C3S含量的增長情況下,抗壓強度隨碳化深度增加而增加。
(2)如構件受拉力時應酌情降低水泥中C3S的含量,以提高構件抗碳化性能,增強抗拉性能和使用壽命。如果對抗壓強度要求過高的構件,需提高水泥中C3S的含量,增加其抗壓性能。
參考文獻:
[1]楊靜.混凝土的碳化機理及其影響因素[J].混凝土,1995(06):23-28.
[2]馮乃謙.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6.
[3]阿列克謝.耶夫.鋼筋結構混凝土中鋼筋腐蝕與保護.
[4] Gao Y L,Cheng L,Gao Z M,Guo S Y, Effects of different mineral admixtures on carbonation resistance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3,43:506-510.
[5] Bohni H. Corrosion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W]. Abington: woodhead Publishing limited,2005:15;24-2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