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祺
2015年7月22日,為期兩周的第57屆倫敦國際青年科學論壇(LIYSF)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舉行。
設立于1959年的倫敦國際青年科學論壇,是一個久負盛名的國際青年科技盛會,已成為許多科學愛好者“最希望可以參加的活動之一”。論壇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各國青少年的科技項目展示交流,有世界著名科學家的主題演講,可以參觀國際頂級科研機構……
非常幸運,我能夠和另外5位同學一起,在中國科協(xié)老師的帶領下,參加這樣的科技盛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一起分享科學之夢,一起挖掘科學帶給我們的快樂。
超越國界的青年科學愛好者聚會
“靈感突破、勇于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相信這是許多人對LIYSF學生科研項目集市的直觀感受。作為重頭戲,項目集市的展示內容也是格外引人注目。
對于我來說,最大的挑戰(zhàn)是科研項目展示。它不同于其他活動,展示過程中要求大家主動開口說英語,我們需要用最簡潔的句子來概括項目內容,向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進行解說。今年,有來自世界6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多位青年參加論壇,因為大部分人來自非英語國家,原本我們都有語言上的顧慮,擔心英語水平有限,但大家對知識的渴望和好奇激發(fā)了相互溝通的欲望,連說帶比畫的,感覺已經(jīng)不存在語言交流障礙了。
項目展示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我周圍就有“用大腦控制的機器人”“面包蟲代替肉類”“超市商品快速定位APP”和“維生素VS超級細菌”等既思辨又有趣的項目。
主辦方安排的科學研討會是學生活動中的一大亮點。學生在科學家的引導下,對現(xiàn)代科學的相關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不同國家的代表依據(jù)自己國家的情況各抒己見,讓大家的交流更進了一步。有的活動還要求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組成一組,LIYSF就是國際性研究合作的縮影!
聆聽世界著名科學家的主題演講
專家講座是論壇的精華所在。LIYSF安排的主題演講和科研互動課程,主講人都是世界著名的教授或研究學者。課程采用自選方式,課程和項目范圍涵蓋面廣,涉及物理、化學、電子信息技術、醫(yī)學……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更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科目,拓展知識面。為了能夠捕捉到更多的科學新觀點,并且盡可能地去了解其他學科的內容,我選擇了以地理、生物為主的學習與參觀項目,并穿插了其他學科的課程學習。
每場講座都是精心安排的,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讓我們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研究。講座大多首先展示科學現(xiàn)象,再由淺入深地介紹科學原理。科學家將他們的實驗過程或項目成果制作成視頻,并融入許多電影或動漫元素,配合各種有趣的圖片展示出來。科學知識與多媒體技術的融合,消除了人們對科學研究是否會沉悶枯燥的擔憂,輕松地傳遞著“科學可以很自由”的理念。我覺得這是一種進行科普宣傳的好方法。
每堂講座都會有與專家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外國學生很放得開,中國學生則相對拘謹一些。天文學家Huw James在介紹了野外科考時的生存技巧后,就拿出一些昆蟲,讓學生上去試吃。我爭取到了與Huw上臺互動的機會。從小就怕蟲子的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嘗試吃了一只,口味還不錯,巧克力味!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我終于勇敢地突破心理障礙,接受了一次挑戰(zhàn),這樣的體驗也算是一種重大的自我突破吧!
每節(jié)小班科研課后,學生都會有非常充裕的分組討論時間。這種小組合作在西方已形成模式,而國內課堂是很少見的。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高級講師Ken解釋道,他們的課堂之所以很重視小組合作,是因為這樣更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消化一些高難度的課題。專家講解結束后,會讓各小組自由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在短短半天的準備中,各組就有序地準備了編排戲劇、改編歌曲、制作微電影、扮演專家進行問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
深度體驗國際頂級科研機構
在眾多的參觀活動中,擁有255年歷史的英國皇家植物園及其實驗室是我最期待的。植物園里開放式的家庭種植園區(qū)是一大亮點,每位園主們精心培育、呵護各自一小塊土地上的植物,并在僅有的空間內,按照植物的生長習性,為它們設計了多樣的家園,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雖然單個物種的數(shù)目不多,但品種相當豐富,每一株植物都是精品。
我們還有幸在喬德雷爾實驗室看到了收有百萬真菌資料的檔案室、達爾文親自發(fā)現(xiàn)并制作的物種標本和物種DNA冷藏庫。參觀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正在做實驗的研究人員,他們和大家打完招呼后便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手頭的工作中。在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科學家的嚴謹、敬業(yè)與追求。
在劍橋大學和勞斯萊斯的學習也頗有收獲。在劍橋的地球科學系,一位教授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了古生物的演化過程,我們還跟著博士生簡單學習了不同巖石的鑒別方法。
在勞斯萊斯學習與發(fā)展中心,已退休12年的勞斯萊斯前工程師Peter向我們詳細介紹了RR飛機發(fā)動機設備的更新?lián)Q代和內部構造,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機器的小細節(jié)。
在科技博物館參觀時,我們領略到了英國獨有的工業(yè)革命文化。走在博物館的展廳里,不光看到了人類科技發(fā)明史上的重要實物代表,還可以在互動展區(qū)動手操作,見證科學奇跡。
匯集前沿科學的同時,主辦方還用心給學生們提供了展示各國風土人情的平臺。這既是一場視聽享受,又能夠體驗到各國文化。中國代表隊的同學準備了豐富的節(jié)目,我首先用竹笛獨奏了一曲代表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的《茉莉花》,隨后和另幾位同學來了個組合節(jié)目《中國功夫》,將絲竹之音與傳統(tǒng)的太極聯(lián)系起來。最后,我們還將《小蘋果》搬上了國際舞臺,很多觀眾都和我們一起舞動起來,再一次把氣氛推向了高潮!
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
在沒有科學活動時,主辦方也會安排我們在城市里逛逛。
想要游覽倫敦,乘坐城市觀光巴士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大多數(shù)巴士都配有專門的導游進行講解,他們幽默風趣,有不同的解說風格。如果車上沒有導游,那也會配有導覽機,有近10種語言可供選擇,照顧到來自不同地區(qū)的游客。
除了乘坐觀光巴士,騎輛公共自行車也挺不錯的。這兒的公共自行車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在騎行時自動發(fā)電,帶動前后燈閃爍,在沒有自行車道的倫敦街頭也能更加安全。
英國人的細心和對他人的關照,在城市的建設中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了防止馬路上的路障錯位翻倒,他們會在上面壓幾個麻袋。大多數(shù)沒有紅綠燈的小路口都會有長期閃爍的提示燈,提示司機避讓行人。有趣的是,在每個人行道前都會寫上“向左看”或是“向右看”的溫馨提示,看到時總覺得很暖心。
最值得提倡的地方就是,我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都是分類垃圾箱,路邊還能看到寵物糞便收集箱。即使是在家里,他們也會把垃圾分類裝袋,放在相應的地方,便于回收處理。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正值離別,卻多了些不舍。在這兩周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更獨特的視角、更深入的體驗、更全面的學習、更多樣的交流。LIYSF帶我走進不一樣的科學世界,它更似一場“風暴”般的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