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焱,趙來云
(建水縣人民醫院 骨科,云南 建水 654399)
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又稱“彈響指”、“板機指”,是骨科門診常見病、多發病。好發于中年女性,以拇指多見,中、環、食指次之。筆者自2007年4月-2013年4月,采用11號手術尖刀片一次切開增厚狹窄的纖維腱鞘治療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68例(75指),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本組68例,75指,其中2指3例(均為雙拇指),5指1例(雙拇食指,右環指),男性17例,女性51例。年齡37~70歲,平均43歲。發病部位:拇指59指,中指7指,環指6指,食指3指。所有患指活動不靈活,有局限性疼痛,晨起或勞累后癥狀明顯。患指屈伸活動困難,有彈響或交鎖現象,有時需借助另手外力方能完成屈伸動作,異常痛苦。掌側掌指關節處壓痛,可觸及痛性硬結。病程3個月~1.5年,多數病例均有過非手術治療和不規范封閉治療史。
2.治療方法 術前確認切口部位并標記,拇指痛性硬結位于掌側掌指關節橫紋近側約0.5cm處,食、中、環指痛性硬結位于掌側掌指關節橫紋遠側約0.5cm處。局部消毒,手掌心向上,患指伸直。術者左拇指固定在痛性硬結左半側,用2%利多卡因1ml緊貼術者指側作痛點局部麻醉,右手持11號手術尖刀片呈45°角向近側傾斜切入硬結遠側端皮膚直達腱鞘,靠手腕力量順患指掌側中軸線指屈肌腱走行由遠端向近端縱向一刀切開狹窄腱鞘,頓時感到刀刃阻力消失,手指活動明顯改善。囑患者主動屈伸手指,如彈響或交鎖癥狀消失,即告手術成功。如仍有彈響,說明切開還不徹底,可再重復一次操作。因皮膚切口<0.5cm,不需縫合,局部加壓包扎即可。術后次日起主動活動患指,防止肌腱粘連,第2~3d傷口換藥一次即可正常活動手指。
結 果 本組手術時間3~5min,一次切開成功68指,二次切開成功7指。術后5~7d傷口愈合,手指活動自如,無傷口感染及肌腱、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按杜天信[1]骨傷病癥診療規范標準評定。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患指活動靈活,功能完全恢復;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指活動較前明顯靈活;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本組術后隨訪10個月~6年,無復發病例,刀口處未遺留瘢痕。68例75指均為痊愈。
討 論 1.局部解剖及病因病理 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好發于掌骨頭相對應的指屈肌腱鞘纖維鞘管的起始部,此處由較厚的環形纖維性腱鞘與掌骨頭構成相對狹窄的纖維性骨管。在日常活動中,屈指肌腱與腱鞘的反復摩擦,鞘內膜充血、水腫,繼而增生,肥厚[2]。由于腱鞘增厚致使腱鞘狹窄,肌腱也隨之發生變形,呈梭形或葫蘆形膨大,使其滑動受阻礙。臨床表現亦相應由早期的局部疼痛、壓痛轉為局部硬結、彈響或交鎖而致手指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2.治療方法的選擇 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的傳統治療以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松解治療為主[3]。非手術治療無法改變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內在病理改變,因此只能緩解一時疼痛,不能達到徹底治療目的。手術矯形治療才能達到根治目的,但手術創傷大,存在感染、肌腱粘連、局部遺留瘢痕等并發癥。近些年來應用的小針刀、鐮狀刀片、注射針針撥等治療方法,雖有一定療效,但因其針、刀刃面寬度有限,需多次切割剝離,對狹窄腱鞘前壁切開不徹底,手術效果仍不理想,而且易造成肌腱、神經及血管損傷。筆者所采用的11號手術尖刀片刀尖鋒利,一刀即能縱向切開堅韌的狹窄腱鞘,即刻解除狹窄腱鞘對肌腱的卡壓,彈響或交鎖癥狀立即消失,手指活動自如,有立竿見影之效。因手術能切中要害徹底消除狹窄性腱鞘炎的內在病理改變,所以療效確切。筆者認為該方法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簡單、省時、創傷小、安全、見效快、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符合當今用最小的解剖損傷和生理干擾換取最好療效的微創理念,值得臨床推廣。
[1]杜天信,高書圖.骨傷病癥診療規范[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24.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欽,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182-1183.
[3]中華醫學會編著.臨床技術操作規范手外科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