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政
(廣西中醫藥大學 賽恩斯新醫藥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2)
?
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臨床療效觀察
黃學政
(廣西中醫藥大學 賽恩斯新醫藥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2)
目的:研究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6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中風后遺癥;補陽還五湯;阿司匹林;二磷膽堿鈉
中風是一種高發疾病,該病致殘率、死亡率都非常高。據相關資料顯示,急救期過后,約有70%的中風患者會留下后遺癥[1]。其主要表現為全癱、半癱、偏癱,因此,必須給予有效治療,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主要分析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60例中風后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 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50.76±7.62)歲。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 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53.25±7.7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取100mg阿司匹林,給予患者口服,每天1次,持續使用4周,取0.5g胞二磷膽堿鈉給予患者靜脈滴注,每天1次,持續使用4周。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取10g赤芍、10g桃仁、60g黃芪、10g川芎、10g地龍、15g當歸、10g紅花,水煎煮后給予患者服用,每次取300~600mL藥劑,分3次服用,每天1劑,持續治療4周。
1.3 療效評價標準[2]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積分改善超過8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積分改善在50%~8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顯效和有效計入總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經過4周治療,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6個月后,患者仍然存在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等癥狀[3]。中醫認為,中風多因脈絡瘀阻、氣虛血滯所致,患者主要表現為肢軟無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4]。腦血栓、腦出血均可導致中風后遺癥的發生[5-6]。以往采用常規西藥給予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但預后并不理想。
補陽還五湯藥方包括赤芍、川芎、地龍、當歸、黃芪、桃仁、紅花。地龍通經活絡,紅花與當歸活血化瘀。相關資料顯示,補陽還五湯可以使缺血灶周圍組織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增加,使血液濃度改善,對缺血腦組織具有保護作用,同時可以起到抗血管痙攣,改善局部腦組織缺血狀態的作用[7-8]。
本次研究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在中風后遺癥疾病的治療中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有利于提高治療有效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同時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蔡新倫.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48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1,11(5):16-17.
[2] 陳萬立,陳萬祥.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缺血性中風后遺癥45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5):73-74.
[3] 遲丹.補陽還五湯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遺癥23例臨床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09,11(7):751-752.
[4] 劉勇波.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32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8,14(6):21-22.
[5] 夏寶林.觀察不同黃芪劑量的補陽還五湯結合針刺治療對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J].中國傷殘醫學,2014(5):186-186.
[6] 張柱權,官國東.補陽還五湯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紅細胞膜ATP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6,15(8):811-812.
[7] 羅嬌,潘藝東.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1):113-114.
[8] 羅云娥,石藝華,黃旭明,等.六味地黃丸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1,02(1):178-178.
(責任編輯:宋勇剛)
2014-10-28
黃學政(1981-),男,壯族,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醫學教育管理。
R255.2
A
1673-2197(2015)05-0109-01
10.11954/ytctyy.20150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