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校語文課堂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語文課堂,由于面對的學生的特殊性,要求它必須注重課堂內容的有效性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關鍵詞:技校語文;教學內容;手段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48-01
技校生的學情比較復雜,這與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個人經歷關系密切。首先,技校生很多是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為學習成績太差不想讀了才走進技校學學習的,有的甚至連初中都沒讀完直接輟學后重新走進校園,換句話說他們很多是“沒地方去了”或者“被逼著”來到技校學習的。這樣的狀況導致技校生的語文基礎水平整體較差,這體現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習作中錯別字、病句、格式、前后矛盾等問題頻見,筆者在一次語文課堂講到詩歌,提問學生“這首詩的韻腳是什么?”,一位學生就接口道“老師,什么是韻腳?”,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此外,很多技校生的家庭情況也很特殊,比如單親家庭、父母離異、留守少年等,他們或是缺失父母關愛,或是誤解了父母的關愛,所以表現出青春期的叛逆性,對事事漠不關心,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這些特殊的原因使這些孩子被貼上了無可救藥的“壞孩子”的標簽。
面對這樣特殊而復雜的學生,語文課堂采用的教學內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須迎合他們的心理,學生叛逆,矯枉過正,用語言及文學的力量感化和打動他們,使他們受到文學的洗禮及美的熏陶。
一、巧設導入環節,觸及學生心靈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在培養學生人文情懷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于是筆者根據文章詮釋的主題,巧妙導入環節,觸及學生心靈。以《合歡樹》教學為例,文章詮釋的是“親情”,最能感化學生,在導入環節的設置上筆者沒有以名人名事導入,或是從書本里了解的事例導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讀書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實事情導入,由自己的親身經歷激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告訴學生家不只是遇到困難挫折時的“避風港”,也不只是沒錢時的“提款機”,它更是我們迷茫時、苦悶時、焦慮時的照明燈,不管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家都在我們身后,只要轉身,我們就看得到,這樣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能很快的跟著課堂走,而在結束時,同樣以自己的做法告訴學生要多和父母溝通,課后反思筆者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內心善良單純,只是缺少長輩及師者的關注及引導。
二、探究學生心理,對癥下藥
技校生年齡一般在14--18之間,內心世界豐富多彩,對社會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感興趣,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影響,而網絡等各種鋪天蓋地的信息傳遞方式使它們能比教師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課堂上語文教師如果能很好地運用這一點也會使課堂別具一格。在講《口語交際·演講》時,筆者選用了《超級演說家》的一些小視頻進行講解分析,視頻的演講內容都是近一段時期內網絡上的一些熱門話題或事件,演講的方式也不是常見的從開頭講到結尾的很嚴肅的傳統刻板的方式,能很好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看完后結合所講內容讓學生進行分析,針對不足提出改進意見,課堂氛圍積極踴躍。在社會新話題這個領域,技校生涉獵頗豐,若能迎合他們的心理,并加以適當的引導,一定能避免學生厭學的情緒。
三、引入激勵機制,倡導師生平等
情感教育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因而技校生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生活氣息的人性的教育課堂。除了要讓學生學習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傳承華夏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更要學會如何地為人處世。技校生正值花季,青春熱情、富有朝氣、活潑好動是他們的特點,但同時這一時期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小大人”,對“尊嚴”看得很重,所以教師應在保持師者的威信同時盡量做到和學生平等相處。因此,當老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會贏得學生的尊重,繼而會去尊重他人。這是學生邁入社會的基礎。
比如作業批改中,筆者多用激勵性評語,如“老師已經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會在課堂上關注你的”,“不要灰心,努力一點,就會很棒”,“老師認為你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放飛夢想,突破渴望!”。在批評中,要注重掌握批評的藝術。從人的心理需要來講,人人都容易接收贊揚,但卻置批評于千里之外。學生思想不成熟容易犯錯,但如果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又及易改正。如果與同學打架了,您可以對他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你是愿意多個朋友呢還是愿意多個敵人呢?”如果作業沒有完成,您可對他說“老師每天晚上休息之前的最大愿望就是期待第二天能看到你的作業!”作文寫得不妥的地方,也可對學生說:“如果把這個詞語換成另外一個詞語那就更好了!”如果碰到上課愛說話的學生,可選他為播音員,讓他在課堂發言中為大家“播音”。總之,方法只有一種,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用多種含蓄的批評引導孩子錯誤的方法及行為。給學生一份激勵,才能營造師生平等和諧的氛圍。
四、故事駕馭課堂,拯救傳統說教
技校生基礎差,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走神、玩手機、甚至打瞌睡時常發生,大部分技校學生孩子厭倦教師的口若懸河的”長篇大論”,極為反感傳統填鴨灌輸式教學,因此,在教學中注入快樂因子,讓課堂氣氛活起來,是為師者不可或缺的“必殺技”。
處在14--18歲的技校生很多時候愿意了解有故事情節的內容,所以在課堂中多穿插些故事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特別是和作者相關的逸聞趣事。在講授《天堂與地獄》比鄰這篇文章時,介紹成功企業家洛克菲勒的傳奇故事,讓學生對作者肅然起敬,接下來在閱讀作者寫給兒子的信時能夠更加地虔誠。在講授《一碗清湯蕎麥面》這篇課文時,從母子三人身上直面人生的坎坷和挫折這個主題進行拓展延伸,給大家介紹蒲松齡當時寫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償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幅對聯的典故。從而深化了主題,強化了學生的認知。
總之,結合技校生的實際情況,增強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