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沖 何進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0037)
賞識教育的困惑與反思
張洪沖 何進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0037)
賞識教育因其較好的激勵作用,在兒童成長各階廣泛應用,但其度的把握成為難題。賞識教育中需注意的問題和困惑值得探索分析。
:賞識教育;困惑;分析
作為一個五年級孩子的家長,一個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家庭教育中,我們非常重視賞識教育,相信一個好孩子多是夸出來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堅持開展賞識教育,無論是孩子的一個小小的進步,還是一點小小的努力,我們都會給予充分的肯定。應該說,小學幾年下來,在孩子的性格培養,特別是自信心的培養中發揮積極作用,起到良好效果。
記得在二年級的暑假,孩子一天早上主動起來,給我們做了一次蛋炒飯,并加上水果,進行了非常有創意的擺盤。遲到孩子第一次為我們做的早餐,在感動之余,我“狠狠地”表揚了他:長大了,能干,用心,有創意,而且馬上拍了照發到了朋友圈。孩子當時就非常開心,還有點不好意思,結果,在表演的作用發揮下,孩子連續堅持了一周早起,給我們換著花樣做早飯!也正是這個經歷,讓孩子學會了煮面、煮麥片、做三明治等等。真心感嘆,一個小小的賞識居然有這么大的能量。
在賞識教育得探索中,我們家還堅持了一個做法,就是從一年級起,孩子獲得的每一張獎狀,我們都會一起將它貼到客廳的榮譽墻上,不管是“全面發展小明星”,還是單項比賽的優秀獎,不管是運動會的第6名,還是助人為樂小明星,只要是榮譽證書都一律上墻。幾年下來,榮譽證書已貼了滿滿一墻。而正是在這面“榮譽墻”激勵著孩子不斷努力,取得新的進步!特別是有親戚朋友們來家里玩,看到榮譽墻時,對榮譽墻夸張的贊揚,更像興奮劑一樣,刺激著孩子,要按榮譽墻上的每一個榮譽嚴格要求自己!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賞識,而且這種賞識具有強大的有形影響力量。
但是,進入中高年級后,我們發現“過度”的贊揚,孩子已經開始有點“麻木”,而且贊揚的作用已被大大刪減,而且還開始暴露出很多的問題,甚至是不小的隱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令我們擔憂的問題。
一個問題是:孩子過度在意贊揚。他做一些事情不是自我的要求,也沒有扎扎實實地開展,而是注重表面現象,其目的不是把事情做到最好,而是為了獲取家長的表揚。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孩子在周末的興趣班中,平時都是孩子自己去,我們沒有更過關心和關注。結果有一周,孩子外婆送他到學校后,沒事干,就到興趣班教室后面聽他上課。結果,回家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他沒有直接說他的學習情況怎么樣,而是說他今天上課只得了很少的印章。問他是什么情況呢?他說,看到外婆坐在后面,他就害怕外婆說我不聰明,就想好好表現,越想表現就越心慌,結果老師提問時,慌忙舉手,其實腦袋一片空白!
另一個問題是:孩子缺乏挑戰困難和接受挫折的勇氣。例如,數學拓展題,一看到難度系數高點的,他就會自動回避和退縮!還有就是在去年暑假,孩子的一次情緒大爆發也引起了我們的反思。去年暑假,孩子參加了一個少兒模特大賽,在一路贊揚中,從未參加過專業訓練的他居然沖進了總決賽。決賽前,一次家庭聚會,大家叫何欣陽和他表哥一起表演走秀,大人們來投票玩。輪到我第5個上場投票時,我開了個玩笑,先繞到他哥哥面前,說了兩句表揚的話。結果,他以為我要把票投給哥哥,一下就崩潰了,發瘋似的打我,并嚎啕大哭,而且哭的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他再也不走模特,再也不參加模特比賽了……這是他長這么大,第一次這么渾!這個時候,我才知道:一直以來,他是如此在意比賽結果,如此害怕失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擊!
所以,作為家長,我非常困惑: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培養接受挫折的能力?如何讓他充滿勇氣去面對競爭,內心強大地接受比賽的結果,不管是輸還是贏?
在結合孩子的教育實踐和賞識教育理論的學習,我認為家庭教育中堅持賞識教育并沒有錯,關鍵是要掌握好賞識教育的度、方法和藝術。
這個度就是賞識教育要把握好時機,點到為止,讓孩子明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激勵其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
賞識教育得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具體,不能泛泛而談,注重過程、注重態度、注重品質的賞識,而不是注重結果、注重結論的賞識。
賞識教育得藝術,則是要做到獎罰結合,獎懲分明,在獎勵中明確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做事的態度和規則,要在懲罰中明確對與錯,是與非。只有這樣,才能讓賞識教育成為高效的激勵手段
[1]王桃英.賞識教育失效問題探析[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8(12)。
[2]紀曉旭.賞識教育存在的誤區及其解決策略[J]. 現代教育科學. 2010(04)。
[3]白媛媛.賞識教育及其時代價值解讀[J].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0(05)。
G712
A
1671-864X(2015)11-0047-01
張洪沖(1976-),女,四川敘永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部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何進(1976-),男,四川敘永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