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互助,讓中國不再陌生
本刊編輯部

老外上海街頭上演“枕頭大戰”,互相打作一團,釋放壓力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逐漸從“旁觀者”變為社會中一個組成部分。
走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其他大城市的街頭巷尾,你會發現,膚色相異、語言不同的外國人不單數量增多了,其身份也不同了:他們不再只是戴著墨鏡、拿著相機的游客,同時也是學生、上班族、小老板、教授……甚至是穿梭于農貿市場與小商販們討價還價的“本地人”。
十幾年前,中國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只是旅游觀光的目的地,而現在,在中國工作、定居,融入中國日常生活的外國人也已經越來越常見,這里已經成為老外們安定下來過日子的新家園。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虹橋、廣州的天河,已成為外國人的聚集地。北京、廣州甚至出現了“韓國村”、“尼日利亞村”等外國人聚居區。
走馬觀花時處處都是新鮮刺激,過起日子來方知日?,嵥椴灰住R朐谥袊簿訕窐I,老外們頭疼的事可不少:從找房子、尋工作到辦理各類證件、手續,再
到建立社交圈,融入當地社會生活,處處都得操心,而“外籍”身份無疑也讓事情更加復雜。盡管有中國人友好熱忱,政府也在日益改進對外籍人士的服務水平,但“水土不服”、語言不通、政策不熟等種種問題還是讓很多外國人感到求助無門。

幾位外國人騎自行車游覽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古城蘇州
如何讓他們快速走出迷茫,融入中國社會生活?如今,讓“外國人服務外國人”逐漸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初到異國,如果能有同鄉以相同的語言和熟悉的思維模式來引導,他們就能更快地熟悉陌生的環境。
印度大叔古吉拉特·艾哈邁達巴德就是這么做的。這位在廣州居住了15年的“中國通”除了打理著一家外貿公司外,還協助社區的外國人管理服務工作站(外管站),幫助印度同鄉克服語言和文化差異。
“志愿工作最多的是和服務站工作人員一同協助來廣州的印度人辦理簽證、注冊證件。如果印度人丟失護照,我會教他們該去哪個地方找警察局掛失和辦理新護照,并告訴他們這通常需要花多少時間?!惫偶厥窃S多在粵“外國人志愿者”中的一員,他們服務于廣東全省106家外管站,是外管站開創的“外國人服務外國人”模式中的重要一環。
這樣的例子在全中國都在上演。
在四川成都,荷蘭人彼得還記得10年前初到成都時是如何“兩眼一抹黑”:語言不通,找不到適合的房子,到哪兒都“找不著北”。如今他是在蓉老外的住房經紀人和創業指路人,在成都首創了一家專為老外服務的房產經紀公司和創業咨詢公司,為老外在蓉居住提供管家式服務。從此以后,老外想尋房子、家裝維修、做生意不知道上哪兒辦證件……都可以在彼得這兒得到幫助。
在北京,以色列人科林·弗里德曼、白俄羅斯人瓦季姆、加拿大人杰瑞米致力于為在京的外籍人士提供社交機會,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嗅到商機,開啟了自己的事業。在他們組織的各種豐富多彩、主題各異的活動上,一杯美酒、一聲問候就能將來自異國的陌生人聯系在一起,人們來往、交流,在職業發展上互幫互助。很多人在他們組織的職場社交活動中找到了心儀的工作,或是從有經驗的前輩那里得到在中國的“生存秘籍”。
在京城外的荒野山丘,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巴西人星海將每周三帶著老外去京郊爬山的活動堅持了11年。北京的山錯落不平,連綿起伏,是登山愛好者的好去處。每周三,星海都會帶著10多位朋友爬山,風雨無阻。隊員們國籍不同,有美國人、瑞士人、德國人、英國人等;職業不同,有環保人士、記者、醫生,也有老師、珠寶商和家庭主婦。漫步山野間,老外們互訴生活點滴趣事,感受中國鄉間文化,整理平日紛亂的思緒,為迷茫而又豐富的異國生活增添了一絲平靜。
從住房、交通、醫療、就業這樣的基本生活需求,到社交、娛樂、文化生活這些情感、精神需求,都是想要在中國長期發展的外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有同是外籍身份,也經歷過從迷茫到自如,已經適應了中國生活的“過來人”們做“指路人”,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中國,外國人自己服務外國人,不光是一種高效的互助方式,還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幫助不少熱愛中國的國際友人開拓了自己的事業。他們在幫助別人、實現自我職業發展規劃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力量將中國變成了一個更具魅力的夢幻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