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君
25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李必君
目的 分析藥品不良反應(ADR)報告的臨床用藥特點和表現。方法 對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發生的258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258例ADR報告中,女133例,男125例;靜脈給藥最易發生ADR,有203例(78.7%);抗感染藥物易引發不良反應,有137例(53.1%)。ADR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其次為胃腸道反應。結論 醫務人員應加強ADR的監測和報告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監測;合理用藥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隨著現代醫藥學的發展,新藥不斷涌現,其在提高治療水平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潛在的風險。ADR事件逐年增加,輕者感覺不適,重者使病情惡化、引發新的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開展ADR監測和報告工作,及時發現藥品的不良反應,實施對癥處理,可有效避免或降低藥物對患者造成的危害。而加強藥品管理是臨床合理用藥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本研究對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258例ADR報告進行分析,旨在了解我院ADR發生的因果關系、特點及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1.1 一般資料 醫院成立ADR監測領導小組,由科室科主任、護士長負責,發現 ADR及時上報并填寫ADR報告。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258例ADR報告資料,其中門診197例,住院部32例,預防保健科29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ADR中患者的基本情況、給藥途徑、引起ADR的藥品類別、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及臨床表現。藥品的分類方法、不良反應報告類型的劃分參照《新編藥物學》(第17版)《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附則。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
2.1 258例ADR患者中,男125例(48.4%),女133例(51.6%),年齡最小42 d,最大68歲。發生ADR的年齡段分布,見表1。
2.2 258例ADR患者中,引起ADR的給藥途徑,見表2。
2.3 258例ADR患者中,發生ADR的藥品類別,見表3。

表1 258例ADR年齡段的分布

表2 258例引起ADR的給藥途徑

表3 258例引起ADR的藥品類別
2.4 258例ADR患者中,137例引起ADR的抗感染藥物種類及主要藥物,見表4。
2.5 258例ADR患者中,ADR累及的器官、系統及其臨床表現,見表5。

表4 137例引起ADR的抗感染藥物種類及涉及的代表藥物

表5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3.1 ADR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258例ADR報告中,男125例,女133例,<10歲患兒168例。我院以婦科、產科、兒科、婦女保健、患兒預防保健為主,ADR的發生人群以患兒及中青年女性為主。由于患兒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力低,防御功能差;同時由于肝藥酶分泌不足,腎功能發育不完善,對藥物的代謝能力差[1]。因此,小兒ADR發生率很高,應根據病情合理用藥。
3.2 ADR與給藥途徑的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靜脈給藥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為203例,由于靜脈給藥效果好,起效快,優于肌內注射及口服,臨床醫師常將靜脈滴注作為首選給藥方式[2]。靜脈給藥可使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而藥物的滲透壓、pH值、濃度、微粒、內毒素以及給藥速度均可成為引發不良反應的危險因素[3]。門診輸液患者多,由此引發的ADR也相應增多。靜滴速度過快易引發惡心嘔吐的胃腸道反應,控制滴速癥狀可減輕。靜脈給藥引發的ADR常見于輸液中;發生ADR的時間最短為幾秒,在藥物進入血液時即可發生,但多數發生于30 min內,少數發生在輸液結束后,一般在24 h內。臨床應用青霉素、頭孢菌類藥物時,醫生應仔細詢問患者曾否用過、有無過敏反應史。按規定做皮試,皮試呈陰性者,在用藥過程中也有可能發生過敏反應。因此注射藥物后,護士應嚴密觀察患者。
我院是市內預防接種的定點醫院,預防藥物為生物制品,給藥方式大多是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為主,引起ADR相對較多。有的患兒注射部位紅、腫、痛,通過熱敷可以改善;有的患兒接種后出現發熱情況。因此,由生物制劑特別是預防接種引起的ADR值得關注[4]。
3.3 ADR與抗感染藥物的關系 由表3~4可以看出,258例ADR中,抗感染藥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其中頭孢菌素藥物發生率最高;其次為青霉素類藥物、大環類酯類藥物。調查發現,不合理用藥和抗生素濫用是造成ADR發生率高的主要原因。臨床醫師在合理用藥中起關鍵作用,應遵循《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為患者開具適宜處方。
中藥注射劑引發的ADR有28例,這與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提純難度大有關。
3.4 ADR的常見臨床癥狀 由表 5可知,258例ADR臨床表現大多為皮膚及附件的損害,主要癥狀有面部及全身皮膚出現紅疹、蕁麻疹、瘙癢;其次為消化系統,以惡心、嘔吐、腹痛為主。因癥狀明顯,易被醫患雙方發現。護士是醫囑的執行者,與患者接觸的機會較多,患者發生ADR時,護士要
及時對癥處理。如發生過敏性休克,應立即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根據需要進行輸液、給氧、靜脈滴注腎上腺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應用升壓藥物或其他必要的急救措施[5]。
根據臨床收集的ADR資料,監測ADR動態,減少了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有效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切實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
[1]曾春香,蔡威黔.我院164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報告[J].中國藥房,2011,22(30):2861-2861.
[2]王瑞彩,王樹慶.靜脈滴注給藥應因病慎重[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3):1526-1527.
[3]陳艷,陽世賢,廖國平.兒科合理用藥原則及不合理用藥[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4):169-170.
[4]黃炳花,王紹清,張洪祥,等.濰坊市 2010-2012年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3):145-148.
[5]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0-40.
R969.2
A
1673-5846(2015)07-0022-03
湖北省漢川市婦幼保健院藥房,湖北孝感 4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