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高 高永強 張 瑋
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兒童神經功能及運動能力恢復的影響
程明高 高永強 張 瑋
目的 探討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兒童神經功能及運動能力恢復的影響。方法 將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收治的88例腦癱患兒按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4例,分別采取綜合康復治療與基礎治療。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及綜合功能變化。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Ashworth痙攣評定0級明顯高于對照組,Ⅲ、Ⅳ級明顯低于對照組;在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運動能力、社會適應性、自理動作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提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綜合康復治療腦癱兒童效果明顯,可明顯改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等綜合功能。
綜合康復;腦癱;神經功能;運動能力
腦癱是指腦發育過程中受損傷或病變,主要表現為非進展性中樞性運動障礙、姿勢異常,是小兒麻痹后遺癥,全國兒童肢體殘疾的主要疾病。其中以痙攣型腦癱為主,占60%~70%,對兒童正常運動能力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1]。本研究采取綜合康復治療我院收治的腦癱患兒88例,觀察其對神經功能及運動能力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腦癱患兒88例為研究對象,均滿足全國腦癱會議制定的相關標準[2]。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齡2.5~7.0歲,平均(3.1±0.7)歲;圍生期窒息37例,早產、低體質量的33例,腦出血4例,核黃疸8例,病因不明6例;疾病類型均為痙攣型。將其按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藥物治療聯合基礎運動鍛煉。觀察組患兒采取綜合康復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2.1 運動功能訓練 根據患兒實際水平進行運動功能訓練,1~2 d/次,30~45 min/次,5次/周,以一對一方式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由近端大關節至遠端小關節被動運動為主;肌肉訓練主要是消除肌肉痙攣狀態,提高拮抗肌力;平衡力鍛煉主要包括跪位平衡能力、平衡能力訓練、站立位平衡能力鍛煉;行走矯正在平行杠內沿正確步行腳印練習,也可使用助行器鍛煉,而尖足患兒還需給予足托。
1.2.2 藥浴治療 在 39~40 ℃溫水中放入可緩解改善血液循環并解除痙攣的中藥洗劑,15~20 min/次,并對患兒活動受累肢體進行按摩、沖洗,對痙攣關節進行牽拉。
1.2.3 按摩治療 給予患兒進行輕柔手法舒緩肌張力,配合牽伸、關節活動提高患兒肌肉活動和力量,同時輔以大關節制動并將患兒肢體穩定,結合患兒的實際癥狀進行揉、拿、搓、提等手法。
1.2.4 藥物治療 給予患兒鼠神經生長因子和神經節苷脂等神經營養藥物進行治療,并密切觀察患兒的服藥情況。
1.2.5 認知心理 針對學習障礙、智力缺陷的患兒采取簡單習題訓練,同時與家長配合開展各類機體活動使患兒共同參與。
1.2.6 語言鍛煉 對患兒語言障礙程度進行評估,具體參照 S-S語言發育遲緩評定法[3],并制訂針對性的訓練方案,通過語言符號提高其詞匯量、表達方式,有構音障礙的患兒需對下頜、呼吸、舌等進行功能性鍛煉。
1.3 觀察指標 ①參照改良 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評定結果進行分析;②參照《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法的研究》[4]對患兒綜合功能進行評價,主要包括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運動功能、社會適應性及自理動作5個主評分項,各項目調查題目10個,每個2分,共50個,每項評分滿分20,評分越高表示綜合功能越強。
1.4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
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Ashworth痙攣評定結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Ashworth痙攣評定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Ashworth痙攣評定0級明顯高于對照組,Ⅲ、Ⅳ級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Ashworth痙攣評定結果比較(例)
2.2 綜合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在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運動能力、社會適應性、自理動作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5項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提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綜合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綜合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運動功能社會適應性 自理動作對照組 44治療前 7±3 9±5 7±4 4.3±1.3 6.5±2.4治療后 9±5 12±6 10±5 7.1±3.5 11.2±4.6觀察組 44治療前 6±3 8±5 7±4 4.2±1.8 6.2±2.8治療后 11±4*15±5*14±5*9.3±3.3*14.3±4.6*
目前,臨床認為腦部具有可塑性,這是腦癱康復治療的理論基礎,人的腦和神經系統在6歲前發育,其中3歲前為主要發育時間,此階段對患兒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進行刺激具有促進腦細胞體積增大、神經髓鞘形成的作用,而3歲以下患兒運動模式、異常姿勢未固定化,具有較大的可塑空間,建立有效的姿勢反射、運動模式可避免骨骼畸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等并發癥的發生[5]。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兒采取綜合康復模式,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Ashworth痙攣評定0級明顯高于對照組,Ⅲ、Ⅳ級明顯低于對照組;在認知能力、語言能力、運動能力、社會適應性、自理動作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其痙攣程度改善明顯,且綜合功能明顯高于對照組。鄭欽等[6]研究發現,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低頻電刺激,能明顯改善腦癱兒童流涎癥狀,且對促進患兒運動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郭新志等[7]研究發現,心理干預聯合康復治療對促進輕度腦癱患兒生活自理能力有積極作用。另外,侯曉暉等[8]研究發現,Bailiwick技術對學齡期腦癱兒平衡功能正常恢復有積極意義。本文研究主要通過藥浴、按摩、藥物治療、認識心理訓練、語言訓練的綜合康復模式對腦癱患兒進行治療,其獲得治療效果也明顯優于常規康復治療,這可能與以下方面有關:①按摩及水療可疏通經絡,暢通血氣,改善肌肉的緊張性和神經遞質的分泌,從而促進腦電活動,改善血液供應;②運動康復運動可提高患兒關節運動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對大腦產生刺激;③配合藥物、語言訓練、認識心理訓練等一系列措施可明顯提高患兒的綜合功能。這與以上學者研究有著異曲同工之效,且本研究康復措施更易于推廣和實施,臨床應用價值極高,這對改善當前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康復治療療效不佳或康復治療未普遍推廣的狀況有積極的臨床意義[9]。
綜上所述,采取綜合康復治療腦癱患兒效果明顯,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劉玉峰,劉京華,張慶松,等.針刺結合綜合康復對腦癱患兒血清乙酰膽堿酯酶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3): 2927-2928.
[2]林慶.小兒腦癱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J].中華兒科雜志, 1989,27(3):162-163.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上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57-162.
[4]胡瑩媛,吳衛紅,李燕春,等.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法的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1,7(3):108-115.
[5]王玲.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特點及綜合康復措施[J].中國藥業,2009,18(11):66-67.
[6]鄭欽,沈敏,何龍文,等.低頻電刺激治療腦癱兒童流涎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1):848-849.
[7]郭新志,孫陽,張向葵,等.心理干預對輕中度腦癱兒童綜合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2):238-243.
[8]侯曉暉,李裕和,王春陽,等.Halliwick技術對學齡期腦癱兒童平衡和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3,32(10): 875-880.
[9]黃啟軍,劉振寰,楊杰,等.貧困家庭腦癱兒童參加政府救助項目治療后的康復狀況[J].中醫兒科雜志,2013,9(4):36-40.
R748
A
1673-5846(2015)07-0105-02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腦康科,河南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