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卿 黃中英
化療交替治療中危型橫紋肌肉瘤患兒的不良反應及護理
蔡瑞卿1,2黃中英1,2
目的 探討化療交替方案治療中危型橫紋肌肉瘤(RMS)患兒的不良反應,提出針對性護理措施。方法 對24例初治兒童中危型RMS患兒采用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與注射用異環磷酰胺+足葉乙苷交替方案,21 d為1個療程,共接受 214個療程,對其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總結護理經驗。結果 化療主要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3~4級粒細胞下降和3~4級血小板下降的發生率為36.9%和21.5%,18.2%的患兒發生3~4級脫發,15.9%的患兒發生粒缺性發熱,13.1%的患兒發生3~4級嘔吐,7.9%的患兒發生2級腎功能損害,僅1例發生2級心臟毒性,1例發生出血性膀胱炎。經積極治療和護理,均能順利完成治療。結論 了解化療交替治療兒童中危型RMS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助于臨床護士更能前瞻性、針對性地進行護理。
化療交替治療;橫紋肌肉瘤;不良反應;護理
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起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軟組織腫瘤,可發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21歲以下患者發生軟組織肉瘤占50%以上,且70%的RMS發生在10歲以前。中危型RMS占全部RMS患兒的50%以上[1]。國內對于中危型RMS的診治及護理報道較少。本中心于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與注射用異環磷酰胺+足葉乙苷交替方案治療中危型RMS患者,總結此方案的不良反應及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兒童腫瘤科進行治療,初治、臨床病理分型定位為中危型RMS患兒共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齡1.4~18.0歲,平均年齡(5.0± 0.8)歲,其中≤3歲6例,3~10歲15例,≥10歲3例。
1.2 治療方案 本組所有患兒均接受化療,方案為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與注射用異環磷酰胺+足葉乙苷交替治療,所有患兒共接受214個療程。環磷酰胺1 000 mg/m2,第1天;美司鈉1 000 mg/m2,第1天(分3次,于環磷酰胺后0、4、8 h執行);吡柔比星50 mg/m2,第1天;長春新堿1.5 mg/m2,第1天;注射用異環磷酰胺 1 500 mg/m2/d1,第1~5天;關司納900 mg/m2,第1~5天(分3次,于IFO后0、4、8 h執行);足葉乙苷16 100 mg/m2,第1~5天。21 d為1個療程,每治療2個療程評估療效。
1.3 化療不良反應評價標準 對24例初治中危型RMS患兒采用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與注射用異環磷酰胺+足葉乙苷交替方案治療,所有患兒共接受214個療程。收集化療不良反應的數據,根據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CTC 3.0常見毒性標準分級系統推薦的分級方法,對不良事件的強度進行分級并分析總結護理經驗。
1.4 護理方法
1.4.1 心理護理及社會支持系統 隨著醫學的發展,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知識、護理保健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越來越高[2],故護士的知識結構、護理理念也要與時俱進,重視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護理。重點評估患兒及家長的心理狀態,經濟能力,家長、親友及社會的支持能力,主要表現為對疾病的進展、治療不良反應和經濟負擔。臨床應根據家屬和患兒的性格、年齡、文化程度、個人背景、心理需要等
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提前告知此化療方案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有相應的心理預期,鼓勵患兒及家長參與護理過程,并介紹成功案例,增強其治療的信心。積極幫助患兒及家長發掘社會資源,呼吁政府及社會愛心人士關注這一群體。必要時,邀請心理舒緩專家共同會診。本院兒童腫瘤科長期合作的社會支持愛心機構為廣州市金絲帶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和廣州青年志愿者協會啟智患兒服務分隊,無論在情感方面、疾病知識獲取方面,甚至在經濟方面都能很好地幫助患兒家庭。特別是開展的家長分享會,每周電影節、童心童畫、愿望成真等活動深受家長和患兒的好評,這些活動的開展既能讓家長互相學習知識,舒緩患兒及家長的心情,又能改善醫患關系,提高滿意度。
1.4.2 中性粒細胞下降和血小板下降的護理 有預見性地評估感染的易感因素和出血的影響因素[3]。有效的護理在于預防,首先做好保護性隔離,限制探視,教會家長觀察感染或出血的征兆,如精神不振、喂養困難、嘔吐、膚色輕微改變、咳嗽、咽痛、發熱、排尿疼痛、尿液混濁、血尿、大便顏色改變、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有無鼻出血、牙齦出血等,以便得到及時處理。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 109/L,需提前入住簡易層流病床;血小板≤25× 109/L時,需增加臥床時間,嚴重者絕對臥床休息,必要時輸注血小板。鼓勵和維持飲食中蛋白質和熱量的攝入,創造良好的進餐環境,鼓勵多例患兒共同進餐,嘗試進行娛樂比賽,給予表揚和獎勵;定時監測血常規;必要時,預防性使用粒細胞刺激因子和白細胞介素-11等促白細胞和血小板生成藥物。如發生高熱時,鼓勵患兒多飲水,既可降溫,又能預防出血性膀胱炎的發生。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降溫方法,每30分鐘測量一次體溫并記錄,交代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保持病房安靜,以免發生高熱驚厥。及時給予患兒冰敷額頭及全身大血管處溫水擦浴等,忌用乙醇擦浴。冰敷時注意交接班,多巡視防止凍傷,保持手足溫暖,防止微循環障礙;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
1.4.3 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的護理 化療前預防性給予止嘔藥物,嚴重者可根據藥物的半衰期6~8 h重復給予止吐藥物[4]。制訂合理的治療計劃,避免進食時操作。指導家長提供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可使用調味品和香味(如檸檬汁、百合、肉桂、醬油等),以減少某些食物引起的嘔吐。在飲食方面忌食甜、膩、辣、炸、烤、濃烈氣味、富含乙醇、含有5-羥色胺豐富的食品,如香蕉、茄子等;忌餐后立即躺下,以免反流引起惡心、嘔吐。指導家長和患兒要少量多餐;餐前不要大量飲水,可于化療前少量進食餅干等干且溫和的食物,必要時給予素食或全胃腸外營養。
1.4.4 其他護理 重視每個治療階段患兒及家長的主訴,評估患兒的生長發育曲線、胃口、排泄情況、活動度、檢驗報告等,警惕出血性膀胱炎、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發生,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由于心身疾病的治療和轉歸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患者的情緒狀態和心理變化直接影響著疾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程度。因此,對心身疾病的護理就顯得格外重要。要根據患兒的病情,制訂相應的護理計劃。
化療主要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24例患兒接受化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見表 1。經積極治療和護理,均能順利完成治療。隨訪至今無病例發生疾病加重或相關病死。

表1 24例患兒接受化療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通過總結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與注射用異環磷酰胺+足葉乙苷交替方案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讓護士在臨床工作中能預見性的與家屬交流。比如化療間歇期有可能發生3~4級粒細胞下降,體溫有可能升高或出現咳嗽、咽痛等癥狀,要求家長密切觀察患兒癥狀,并及時告知醫護人員。要求其家中備有體溫計,指導如何讀數,若體溫過高時給予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如有不適需及時就醫。即使發生上述不良反應,由于已提前告知,家長一般會理解和積極配合,從而避免其對疾病知識的缺乏而盲目恐慌、焦慮,甚至出現不必要的護患糾紛,提高患兒及家長的滿意度。因此,了解環磷酰胺+吡柔比星+長春新堿與注射用異環磷酰胺+足葉乙苷交替治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助于臨床護士更能前瞻性、針對性地進行護理。
[1]Meyer WH,Spunt SL.Soft tissue sarcomas of childhood[J].Cancer Treat Rev,2004,30(3):269-280.
[2]胡鑫.白血病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護理,2004,10(9):990-991.
[3]方建培,陳純,金潤銘.兒童白血病的診斷和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8.
[4]繆景霞,周小平.腫瘤科護理細節問答全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98-99.
R473.72
A
1673-5846(2015)07-0165-02
1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 510060
2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兒童腫瘤科,廣東廣州 51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