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濤 宋 楊 王 玲
社區服務中健康教育對慢性胃炎患者的防治效果※
曾建濤 宋 楊 王 玲
目的 探討社區服務中健康教育對慢性胃炎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診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6個月健康教育,比較教育前后患者遵醫行為、健康知識掌握度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 教育后患者遵醫行為、健康知識掌握度、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優于教育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結論 慢性胃炎患者在社區服務中采用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知識掌握度、患者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果。
社區服務;健康教育;慢性胃炎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飲食不規律,導致慢性胃炎發病率逐年增高[1]。慢性胃炎為消化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受環境、生活習慣等影響,具有病程長、復發率高等特點[2]。患者對慢性胃炎疾病不了解,導致慢性胃炎控制較差,本研究探究社區服務中健康教育對慢性胃炎的防治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4診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5例,女45例;年齡27~76歲,平均(54±5)歲;病程1~21年,平均(8±3)年;其中萎縮性胃炎21例,糜爛性胃炎37例,非萎縮性胃炎42例;初中及以下文化33例,高中文化37例,大專及以上文化30例。所有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胃鏡、幽門螺桿菌(Hp)檢測、自身免疫性相關檢查、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測定明確診斷為慢性胃炎。排除標準:排除合并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嚴重心、肺、肝、腎
功能障礙、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等不能或不愿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并排除中途退出患者。
1.3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通過定期舉行健康講座、上門教育、發放宣傳手冊、張貼宣傳海報等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宣講、生活調節、心理干預,具體實施內容如下。
1.3.1 疾病相關知識宣講 患者對疾病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后相關健康知識不了解,在生活中不能有效避免影響慢性胃炎的危險因素。向患者講解慢性胃炎相關知識,告知患者慢性胃炎發病機制、治療方法、影響因素、注意事項及有效治療后可能達到的效果。調查顯示,青年患者中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導致不能按時就餐、服藥,而老年患者常出現服錯藥物[3]。指導患者規律用藥,對于不能規律用藥的患者建議其制作備忘錄以按時服藥,養成規律用藥習慣。
1.3.2 生活調節 生活習慣對慢性胃炎影響較為明顯,中青年患者多數生活習慣較差,不能合理膳食,常吸煙、飲酒。應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定時、定量規律用餐,以清單飲食為主,食用易消化、高蛋白低脂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證睡眠充足,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及時戒煙、戒酒。
1.3.3 心理干預 患者在長期疾病影響下易導致焦慮、抑郁、消極等不良情緒,而不良情緒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癥狀,形成惡性循環[4]。所以,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對提高慢性胃炎治療效果至關重要,主動和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并進行疏導。向患者列舉成功案例鼓勵患者,使患者明白積極有效治療可治愈,以增強患者治療信心。
1.4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行為期 6個月健康教育,比較教育前后患者遵醫行為、健康知識掌握度及生活質量。①遵醫行為:統計實施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合理膳食、合理用藥、規律生活、情緒穩定等遵醫行為。②健康知識掌握度:內容包括慢性胃炎發病機制、影響因素、治療原則等內容,總分100分,根據患者得分規定:掌握良好:>85分;基本掌握:60~84分;未掌握:<59分[5]。掌握度(%)=(掌握良好例數+基本掌握例數)/總例數×100%。③生活質量:采用簡明健康調查問卷進行評估(SF-36),包括對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職能、情感職能、健康狀況評估[6]。
1.5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遵醫行為比較 教育后患者合理膳食、合理用藥、規律生活及情緒穩定等遵醫患者均明顯優于教育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1。

表1 教育前后患者遵醫行為比較[例(%)]
2.2 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 教育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為88.0%,明顯高于教育前的 5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教育前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
2.3 生活質量比較 教育后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社會職能、情感職能及健康狀況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教育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教育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時間 例數 生理 功能 生理 職能 社會 職能 情感 職能 健康 狀況 教育前 100 67±10 65±10 62±7 70±9 67±7教育后 100 74±10 77±10 70±7 79±9 74±7 t值 5.1686 8.1292 7.0221 7.0310 6.8197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健康教育是旨在幫助對象人群或個體改善健康相關行為的系統的社會活動;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健康信息傳播等干預措施促使人群或個體自覺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從而避免或減少暴露危險因素,幫助實現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7]。研究指出,健康教育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8]。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9]。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對于慢性病防治有重要作用。
慢性胃炎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之一,調查顯示中國患有胃腸病患者達1.2億,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消化性潰瘍發病率10%,慢性胃炎發病率為30%,是全世界當之無愧的“胃病大國”[10]。慢性胃炎需長期治療并有效避免生活中危險因素才能獲得明顯療效,調查顯示50%~70%患者對慢性胃炎健康知識不了解,以至于在生活中不能有效避免危險因素[11]。社區服務中對慢性胃炎患者實施健康教
育勢在必行,本研究對患者實施上述健康教育6個月后,患者遵醫行為、健康知識掌握度、生活質量均明顯優于實施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實施健康教育后提高了患者對疾病認識、了解疾病有效治療及防治效果,并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對社區服務中慢性胃炎患者采取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度,增強患者依從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的效果。
[1]劉秀萍.護理程序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3(12):24-27.
[2]陸忠紅,仇訓華,黃麗兒,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3):83-84.
[3]楊小梅,利惠珍,陳文姿,等.辨證施教路徑干預對慢性胃炎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5):1813-1814.
[4]楊小梅,利惠珍,陳文姿,等.慢性胃炎病人辨證施教路徑對自我效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2,26(15):1400-1401.
[5]孫晶,王六尾.系統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療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 130-132.
[6]劉海珍.系統護理干預在慢性胃炎及胃潰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7(8):1924-1926.
[7]陳瑩,和麗梅,李紅櫻,等.慢性胃炎患者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13(2):8-11,26.
[8]沈斌林.中青年慢性胃炎患者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11):1401-1402.
[9]陳剛,何春玲,田福運,等.重慶市九龍坡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現況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5):1684-1686.
[10]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房靜遠,劉文忠,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5-16.
[1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32(6):738-743.
R473.2
A
1673-5846(2015)07-0170-03
深圳市寶安區沙井人民醫院芙蓉社康中心,廣東深圳 518104
深圳市寶安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2014222)
曾建濤(1974.-),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