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平,陳 磊
齒輪冷擠壓成形影響因素模擬分析研究
姚國平,陳 磊
齒輪是廣泛使用的機械傳動零件,冷擠壓是制造齒輪的方法之一。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分析了齒輪冷擠壓過程的影響因素。發現坯料選擇要考慮到沖壓力大小,結合零件形狀,最好與齒頂圓相同,或比齒頂圓大1~2mm。坯料中帶孔擠壓可以降低擠壓力約10%,因而降低了凹模受力,可降低模具磨損,提高模具壽命。沖頭含凸臺時,凸臺高度要小于凹模入口角高度,否則會導致內部空洞。凹模入口角盡量加大以減小受力。凹模中芯棒對沖頭受力影響很大,隨著直徑增加而增加。采用復合擠壓是一種很好的齒輪成形方式,能夠降低材料消耗和后續的切削量。
齒輪是廣泛使用的機械傳動零件,齒輪形狀復雜,加工及性能要求高。傳統的加工齒輪的方法采用機械加工,一般采用插齒或滾齒法,需要專業加工設備,加工速度慢,效率低。冷擠壓技術加工齒輪,能夠克服機械加工的很多缺點,加工速度快,一般幾秒鐘就可完成一個零件的擠壓,特別適合大批量生產,在機械零件,特別是汽車的零部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冷擠壓過程中,影響因素很多,如擠壓力、材料、模具、設備等,其中擠壓力是一個主要的指標。擠壓力大小直接影響著模具受力和模具壽命,在設計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通過擠壓力分析,可以得到優化的模具結構與形狀。傳統分析擠壓力是通過一些經驗公式,然而對于一些復雜結構,很難準確進行計算。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有限元理論的發展,數值模擬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成形模擬過程中,在模具設計、成形缺陷分析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齒輪冷擠壓過程如圖1所示,包括坯料、沖頭及凹模三部分組成。凹模又可分為兩部分,上下凹模。上凹模的作用是進行坯料導向,下凹模是成形模,包括入口部分、刃帶及型腔。
齒輪是一個包含多個參數的零件,通常有齒數、齒頂圓、齒根圓、模數等。本文分析齒輪參數為:齒數11、模數2.117、壓力角14.5°、齒頂圓29.6mm、齒根圓21.2mm、變位系數0.66。模具材料為20CrMo。
圖2為采用CAD軟件繪出的齒輪圖。齒輪外圓就是坯料形狀。當坯料通過齒輪模具時,力全部作用在圖2中圓與齒輪線的相交的面積內,采用軟件計算得到面積:齒輪501.6mm2,30mm直徑的坯料圓面積706.5mm2,那么相交面積S為204.9mm2,這部分面積也就是力直接作用的面積。假設沖頭作用在坯料上的力F為400kN(40t),則作用在凹模上的壓強p近2000MPa。因而冷擠壓凹模受力非常大,優化模具結構與材料性能非常重要。
凹模入口角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根據公式p=Fcos?/ (Scos?)可得,當入口角度較大時,可大幅降低凹模所受的壓強。

圖1 齒輪模具示意
(1)數值模型 齒輪數值模型如圖3所示,首先在三維軟件CATIA中畫出凸凹模和坯料的三維模型,然后轉換為STL文件,導入到Deform模擬軟件中。模擬過程中,根據對稱性,采用一半或一個齒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大幅節約時間。模擬過程中,凹模不動,沖頭以速度1mm/s向下運動。計算過程采用直接迭代法,采用剪切摩擦模型,摩擦因數假設為0.1,且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不變。凹模入口角度為20°,并在所有邊界倒1mm圓角。
(2)坯料形狀 坯料形狀主要指坯料大小,包括高度和直徑,由于高度只影響最終零件大小,因而只分析直徑影響。直徑大小有兩種,一種是大于齒頂圓直徑,一種是小于齒頂圓直徑。對大于齒頂圓直徑,采用30mm、35mm及40mm進行分析。模型中采用一半坯料。圖4顯示了不同直徑坯料的模擬結果。從圖中可看出,不同坯料齒形前端有部分充型不飽滿,經測量30mm坯料頭部有4.4mm圓角未充滿區域,35mm坯料有3.9mm,40mm有3.3mm。由于齒形前端還需要倒角和機加工端面,因而這三種均能滿足要求。成形力是沖頭所受Z方向的力,從圖中可看出,30mm受力約為280kN,35mm約為550kN,40mm約為1000kN。沖頭受力隨著坯料直徑增大急劇上升。所需壓力機噸位也將增大,因而坯料不能過大。
對坯料為29mm和28mm的情況進行分析。模型中采用一個齒進行了分析。圖5顯示了模擬結果。成形過程中坯料在沖壓力的作用下,首先發生鐓粗到與上凹模完全相同的直徑,然后才成形齒輪。從圖中可看出,沖頭受力變化不大,但是齒頭部分的充型較差,均超過了5mm。說明不宜采用過小的坯料。

圖2 齒輪形狀

圖3 數值模擬模型

圖4 不同坯料的模擬結果

圖5 不同坯料的模擬結果

圖6 帶孔坯料模擬模型

圖7 帶孔坯料模擬結果
由于齒輪中心有一個孔,因而可采用帶孔坯料進行擠壓成形。圖6為帶孔擠壓過程的模擬模型。模型中,采用一半進行模擬,孔直徑為12mm,坯料為30mm,為防止坯料變形,需要在沖頭加芯棒。從圖中可以看出,沖頭受力為250kN,與未加孔模擬結果小10%左右。說明孔的去除,使變形坯料少了一部分,因而沖壓力降低,這樣也可以降低凹模受力,從而降低磨損,提高模具壽命(見圖7)。
(3)沖頭形狀 沖頭形狀也是一個影響擠壓過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沖頭常用錐形,這樣可降低擠壓力。本部分對沖凸臺結構進行分析。模擬過程顯示,首先是凸臺進行擠壓孔成形過程,擠壓孔完成后,再把坯料擠入齒輪型腔。圖8a凸臺高度為6mm,圖8b凸臺高度為16mm,從圖中可看出,沖壓力穩定階段的平均值基本沒有變化,只是在前段部分顯示了正在進行擠壓孔的過程,沖壓力在逐步上升,運行距離與凸臺高度相同。在圖8b中,凸臺達到16mm時,由于凸臺孔已經進入到了齒輪型腔,因而在凸臺下面被拉長為一個孔洞,說明在沖頭加工凸臺的過程中,不能太高,否則坯料被拉長后,齒形不能完全符合模具形狀,會發生畸變。凸臺高度不能超過下凹模的入口角。
(4)凹模形狀 凹模形狀包括入口角、圓角等,此部分從理論分析即可得出,入口角度越大越好,圓角也是越大越好。本部分主要考慮凹模內部加入一個芯棒后對成形過程的影響。模擬
中只分析一個齒。芯棒圓角為3mm,直徑為10mm、12mm、14mm。從圖9可看出,凹模所受力基本不變(45kN),變化的是芯棒所受的力。10mm、12mm和14mm芯棒所受的力(Z方向)為16kN、24kN和35kN。沖頭所受力等于凹模和芯棒所受力之和。所以隨著芯棒直徑增加,沖頭所受力也增大,但是凹模力不變,因而齒成形所需的力是不變的。

圖8 帶凸臺沖頭的模擬結果

圖9 不同芯棒直徑對成形的影響
(5)復合擠壓 通過上下模形狀的優化設計,可對齒輪擠壓過程進行復合擠壓。從圖10可看出,復合擠壓過程集合了沖頭凸臺和凹模芯棒的特點,也是先擠壓凸臺,然后再進行擠壓齒形的過程。由于齒輪心部都有孔,因而采用復合擠壓可以很好地降低材料消耗,降低切削量,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具設計方法。
對典型齒輪零件進行了冷擠壓試驗,圖11a采用帶孔和不帶孔擠壓,可以看出,采用帶孔擠壓,齒形前端不飽滿較少。圖11b顯示了復合擠壓,材料節省,切削量小。
(1)坯料選擇要考慮到沖壓力大小,結合零件形狀,最好與齒頂圓相同,或比齒頂圓大1~2mm。
(2)坯料中帶孔擠壓可以降低擠壓力約10%,因而降低了凹模受力,可降低模具磨損,提高模具的壽命。
(3)沖頭含凸臺時,凸臺高度要小于凹模入口角高度,否則會導致內部空洞。

圖10 復合擠壓過程

圖11 典型齒輪零件冷擠壓
(4)凹模入口角盡量加大,以減小受力。凹模中芯棒對沖頭受力影響很大,隨著直徑增加而增加。
(5)采用復合擠壓是一種很好的齒輪成形方式,能夠降低材料消耗和后續的切削量。
[1] 孟令先,宋學進,張元國,等.汽車起動齒輪的高效成形方法[J].鍛壓技術,2005,30(1):13-22.
[2] 匡余華.齒輪軸一次擠壓成形模具設計[J].鍛壓技術,2013,38(5):145-147.
[3] 呂琳.鄧明.小齒輪件的成形工藝及模具設計[J].鍛壓技術,2008,33(4):86-88.
[4] 李建平.大尺寸內齒輪冷擠壓成形工藝研究[J].鍛壓技術,2013,38(3):7-11.
[5] 韓豫,劉全坤,陳忠家,等.非貫通內齒輪冷擠壓成形工藝研究[J].鍛壓技術,2009,34(6):27-31.
[6] 楊長順.冷擠壓工藝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84.
[7] 王斌,何柏林,江民華,等.DEFORM-3D有限元軟件在冷擠壓工藝模擬中的應用[J].鑄造技術,2013,34(4):474-476.
[8]李建國,湯文成,劉德仿,等.內齒輪冷擠壓精鍛成形數值模擬與工藝研究[J].鍛壓技術,2008,33(3):75-79.
[9] T. Kroi, U. Engel, M. Merklein. Comprehensive approach for process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in cold forging consider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cess, tool and pres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3(213) 1118-1127.
[10] P. Tiernan, M.T. Hillery, B. Draganescu, M. Gheorghe. Modelling of cold extrusion with experimental verificat7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5 (168) 360-366.
鍛壓專業征稿啟事
《金屬加工(熱加工)》現面向廣大鍛壓工作者征集關于沖壓車間、沖壓優化及工藝、熱沖壓生產線、多工位沖壓及自動化;精鍛生產線、鍛造流程生產、零部件鍛造工藝、鍛造生產轉型升級;鈑金數字工廠、鈑金上下料矯平檢測、激光鈑金工藝、鈑金成形難點等策劃約稿,文章一經錄用,將在策劃期次及時發表。
《金屬加工》編輯部
聯系電話:010-88379798轉623 王老師投稿方式:1. rb1950@126.com
工作QQ∶ 2224882613 2. www.metalworking1950.com
姚國平,康靈集團有限公司;陳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