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出自明代著名醫家李中梓所著的《醫宗必讀·痰飲》。說起“貯痰之器”肺,大家都能理解,但中醫認為痰的產生不僅與肺關系密切,還與脾有關。
脾有運化水液和營養物質的職能,是人體水液及營養代謝的中間環節。脾出了問題,便不能正常運輸營養物質來養肺,水液代謝也會出現問題,這樣久而久之肺氣會變虛,一旦受到外邪侵犯,肺的通調水道也會“失職”,水液停聚于體內就成了“痰”。
咳出的痰是“有形之痰”,中醫理論所指的“痰”與其不完全一樣,范圍更加廣泛,是指體內臟腑功能障礙時,津液的正常輸布、排泄受阻,以致水濕停聚,叫做“無形之痰”。
很多疾病如頭暈目眩、惡心嘔吐、心悸氣短、神昏或癲狂等,都是由停于臟腑、經絡的“無形之痰”引起的,因此,中醫有“百病皆生于痰”的說法。
明代著名醫學著作《景岳全書》說:“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生。蓋脾主濕,濕動則生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p>
可見,脾虛則生痰,要想不被痰飲所困,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護脾。要少吃寒涼的食物;注意清淡飲食,避免攝入過多油脂;可適量多吃些具有健脾功能的食物,如玉米、芡實、板栗、番茄、香菇等。
(摘自《燕趙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