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美麗經濟”的興起,中國消費者到韓國做整形的人數呈逐年增長態勢,同時因此而引發的安全事故和消費糾紛屢見不鮮。近日,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召開了“赴韓整形維權失敗案例”通報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消費者在韓國整形的安全事故和消費糾紛發生率每年增長10%至15%。業內人士認為,整形市場缺乏規范、對中介機構監管不嚴、從業人員資質不全、跨國維權成本過高等問題是導致上述安全事故和消費糾紛頻發的主要原因。
失敗案例成倍增加
前不久,宓圓圓、靳魏坤、陳怡麗3位赴韓國整形失敗者的案例被媒體曝光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她們在韓國進行整形手術后不但沒有變得更美麗,反而出現鼻歪嘴斜、肌肉僵硬、臉部嚴重不對稱、神經壞死等問題。就在這些案例被曝光后不久,湖北武漢女孩魏雪(化名)同樣因到韓國整形失敗而陷入深度昏迷,不得不乘包機回國接受治療。
事實上,國內赴韓國整形失敗的人數遠不止這些。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會長張斌介紹,2014年中國赴韓國整形的總人數為5.6萬人,僅韓國消費者保護院接到的整形手術受害商談案件就高達4800余件,與5年前相比增加了3倍。另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數據,2014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整形美容類投訴11339起,在服務類投訴中位居第五,整形美容已成為消費者投訴的又一熱點領域。
“游醫”操刀問題突出
張斌認為,在造成國人赴韓國整形失敗案例逐年增加的諸多因素中,整形機構聘用不具從業資質的“游醫”為患者操刀的問題最為突出。
據張斌介紹,目前在韓國整形外科協會注冊的正規醫生只有1500人左右,而韓國美容外科的從業人數卻高達幾萬人。“在韓國,很多整形醫生并沒有從業資質,不了解情況的中國消費者往往成為他們的試驗品,所以赴韓國整形的安全風險可想而知。”張斌呼吁,有關部門應加快與韓國方面建立整形美容醫生資質查詢平臺,對相關從業人員的信息進行權威公示,從而解決中國消費者對韓國整形醫師不了解的問題。
跨國維權成本過高
此次通報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韓國因為整形失敗而得到賠償的中國消費者不到30%。這意味著,有70%的消費者在遭遇整形失敗后難以維權,也不能獲得賠償。
日前,記者就此問題采訪法律界人士。一位律師表示,盡管發生醫療糾紛后,受害者可向韓國醫療組織求助或向法院提起訴訟,但由于語言不通、舉證困難、簽證受限等問題,消費者維權時需要承擔高昂的時間和經濟成本,特別是經濟成本,維權的花費往往超過其所獲得的賠償數額。因此,跨國維權幾乎“難于上青天”。
對此,張斌認為,國內應盡快為赴韓國整形失敗者搭建法律和醫療援助平臺,以減輕他們的維權負擔,提高維權的成功率。
整形中介缺乏監管
在中國,赴韓國整形熱潮催生了一個產業,這就是整形中介。
據了解,整形中介主要通過網站、論壇、招募帖、APP等渠道攬客,所承諾的服務包括聯系醫院、預約專家、代辦簽證、代買機票、翻譯、地面接待等,其大多無法向消費者提供明確的醫院和專家資質證明,更無法確保整形手術的成功率。“在赴韓國整形的產業鏈中,中介機構是一個關鍵環節,然而我國目前并未有專門的法律對其進行監管,這導致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黑中介。”張斌提醒消費者,赴韓國整形選擇中介機構時,首先應審核其資質,簽訂協議時要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這樣,一旦出現安全事故或消費糾紛,受害者可以在國內將中介機構作為第一被告,將涉事的韓國整形醫院作為第二被告,依法維權:其次,赴韓國整形前應帶上自己在國內的體檢報告,并在術前與整形醫生就身體情況進行充分溝通:最后,術后應向院方索要包括術前、術后照片在內的所有手術材料,便于出現問題時與院方溝通。
漫天要價暴利驚人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國前赴韓國整形的報價不透明,所以很多國內整形中介漫天要價,賺取高額利潤。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很多中國消費者赴韓國整形的費用是韓國當地消費者的10倍。“到韓國做一個豐臀手術的價格要70萬元。”消費者王女士告訴記者,2014年5月她通過整形中介花費70萬元到韓國做了豐臀手術,術后在韓國咨詢得知,這類手術在當地的報價僅相當于7萬元人民幣。也就是說,王女士花了比當地市場價格高10倍的費用做了相同的手術。
一位曾在整形中介機構工作過的人士向記者透露,消費者繳納的費用中有40%至50%被中介機構賺取,另有20%至30%被翻譯賺取,而真正花費在手術上的費用通常不到總費用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