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華,陶偉,趙慧勇,鄧召文
互聯網企業進軍汽車產業,“互聯網+”引起傳統汽車產業的顛覆性革命。產業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國家經濟結構的合理布局、經濟建設的健康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適宜的產業政策可以促進該產業的發展,而不合時宜的產業政策對產業的阻礙、限制作用也是很明顯的。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2300萬輛,創全球歷史新高,連續6年蟬聯全球第一,但全年銷量中自主品牌未入圍前十。這些都與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息息相關。
湖北省作為老牌的汽車產業基地,近年來省汽車工業在省市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汽車工業總產值、產業規模仍居全國前列,但是汽車工業發展速度和影響力不僅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而且面臨被中部六省趕上的趨勢,汽車產業亟需在更強有力的地方政策的保障與支持下加速發展。
“十五”計劃以來,我國各地汽車工業快速發展,在促進各省工業經濟增長、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增加就業和拉動內需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加快各地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推動各省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為發展汽車工業和維護本地區汽車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有利地位,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采取了形式各異的干預行為,對汽車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
為配合國家汽車發展政策,做大做強汽車工業,各省、市一級政府均出臺相關政策做大做強汽車產業。政策涉及范圍非常廣泛,主要有財稅、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園區建設與生產保障政策、新能源專向支持政策等。
作為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我國汽車產業的組織結構也日益表現為集群式發展趨勢,形成了吉林、京津、上海、湖北、重慶、廣東等大型產業集群。根據2009年國務院《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汽車工業發達省市安排和制定了大量資金和優惠政策扶持當地汽車工業發展,制定出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相關政策:如汽車企業用地政策、拓寬融資平臺、完善汽車產業配套環境建設、推動汽車工業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等。通過多種途徑多方籌措資金,用于扶持汽車產業公共平臺建設和汽車企業科技攻關,支持新能源汽車等節能型、環保型汽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此外,各地政府就促進省內汽車的銷售、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各地方政府汽車產業政策的制定實施為進一步支持各地汽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快培育各省汽車支柱產業,培育扶持汽車產業骨干企業,推動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汽車產業一直都是湖北省重點扶持的產業,得到了政府機構的極大重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政策導向也不斷發生著變化。隨著能源短缺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凸顯,研制高效、節能、環保的電動汽車將成為新一代汽車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在此基礎上,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 5月出臺了《關于推進電動汽車研發及產業化的意見》,提出制定湖北省電動汽車發展中長期規劃,完善電動汽車研發體系以及加大對電動汽車研發及產業化的資金支持,給予電動汽車公路養路費和車輛通行費等費用均給予了一定幅度的減免。
2009年湖北省召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工作會議,提出了湖北省電子信息、汽車、鋼鐵等10大產業的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3],其中汽車產業發展提出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國家《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落實積極消費政策,穩定和擴大汽車市場需求,確保汽車產業平穩增長;整合要素資源,做大做強整車核心企業,突破性發展汽車零部件;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研發能力,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和結構調整;完善創新和服務體系,促進汽車服務業和生產的融合,提高增值能力;以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培育自主品牌為突破口,形成新的競爭優勢,為建設成為汽車工業強省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思路。
2.2.1 重點項目支持力度不夠,專家協會發揮的作用不明顯
在重點項目大量引進和建設方面,存在對重點項目、重點項目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優惠政策和外部協調給予的支持力度不夠,項目的外部實施環境有待改善,嚴重影響了一些重點項目的工作進度;另外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以及重大政策研究等方面,沒有發揮相關行業協會熟悉行業發展現狀、熟悉企業技術現狀的優勢,導致政策脫離實際,缺乏可操作性。
2.2.2 鼓勵自主開發缺乏具體措施,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辦法不多
激勵汽車生產企業提高研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施品牌經營戰略是推動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但在具體的實施中相關措施沒有細化,應當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細則。
2.2.3 建立汽車工業配套體系缺乏實際措施
在汽車工業配套體系方面,湖北省已經認識到優化汽車產業發展交通、道路、鼓勵投資等硬環境,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等軟環境的重要性,但是落實到汽車產業的實際支持政策較少,極大地制約了本省汽車企業的良好發展。
2.2.4 汽車產業集群式發展缺乏政策保障
在省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中提出了相關策略:重點支持三環集團等汽車零部件企業以合資、資產劃轉等形式集聚發展,實現資源優化組合和規?;洜I,培育4-5家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整合省內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資源,加快產業化步伐,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但是對于如何建立更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汽車產業集群還沒有一個較清晰的思路,省內各大企業之間的聯系協調工作亟需得到重視。
2.2.5 重點汽車零部件產業缺乏支持政策
湖北省汽車關鍵零部件,尤其是乘用車零部件產業發展不足,直接導致省內零部件配套能力有限,與湖北省在全國汽車行業中的地位極不相稱。應出臺相應汽車關鍵技術專項扶持政策,鼓勵省內有實力的整車或者汽車零部件企業積極發展零部件技術的革新,鼓勵重點關鍵零部件及總成技術的研究及產業化。
湖北省內汽車系列較為齊全,門類眾多,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利用現有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和汽車公告目錄資源,通過產業規劃引導,加快本地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業規模,培育省內整車和關鍵零部件產品品牌,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協調本省汽車企業的發展,形成競爭合力,避免內耗。
建立省汽車產業規劃聯席會議制度,由省政府領導牽頭,省有關部門參加,按照責任分工,加大產業組織協調力度,并建立各地相應的組織領導體制。
加強汽車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吸收政府、協會、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汽車行業專家,組成專家智囊團,對汽車行業規劃、重大結構調整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提供咨詢指導。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廣泛征求行業協會的意見,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確保政策的落實效果。
3.3.1 構建企業自主創新體系,提升本省汽車技術含量和品牌價值
構建多層次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平臺,加大關鍵技術開發;匯聚優秀汽車科技人才和專業人才,建立我省汽車專業人才庫;設立汽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3.3.2 重視汽車整車與零部件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專用汽車
大力推動汽車零部件企業兼并重組,走集團化、規?;l展道路;大力支持出口型企業發展;確定我省汽車產業重點發展項目,加大支持力度。要以技術為紐帶大力發展專用汽車尤其是中高端專用車技術,培育出一批有實力的汽車企業在高端專用車、軍用專用車研發技術上進行突破,推動省產專用車戰略規劃的形成和實施。
3.3.3 加大新能源汽車扶持力度
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以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驅動汽車發展為主,重點推進環境友好的節能型電動汽車和代用燃料汽車研發,實現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具體舉措:(1)確立發展重點;(2)開發關鍵技術;(3)打造特色基地;(4) 培育優勢企業;(5)完善配套服務體系。
3.3.4 鼓勵汽車零部件再制造,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原料來源短缺問題是制約我省乃至全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應盡快制定、修訂相關的政策法規,規范回收渠道,盡量拓寬再制造企業的原料來源范圍,從源頭上徹底解決原料來源緊缺問題。
鼓勵再制造共性技術聯合攻關。主管部門應組織汽車生產企業、再制造企業和科研院所等聯合進行再制造關鍵技術的攻關,共享技術成果。
3.3.5 完善汽車產業鏈,實現鏈上產業協同發展
在發展汽車制造業的同時,實現產業由制造業向研發和服務業兩端延伸,實現二、三產業同步發展。
積極推進全省現代汽車服務體系平臺的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汽車物流業,建設大型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基地;全力發展“互聯網+汽車信息業”,逐步建立資本、技術、采購、產品等方面供需交流的信息平臺;加快發展汽車零售和售后服務、汽車保險、消費信貸、報廢回收等服務業。
引導優勢企業采用“互聯網+汽車 X”技術,優化采購體系及銷售服務體系逐步與客戶、經銷商等建立新型業務關系,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營銷體系與采購體系。
本文從新的時代背景下汽車產業發展和汽車產業發展對政策需求出發,以湖北省為例,深入分析了政府產業政策與汽車產業發展之間的不適應因素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優化和完善地方政府汽車產業政策建議和具體舉措,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和決策提供參考。
[1] 尹欒玉.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歷史變遷及績效分析[M].學習與探索,2010(04):167-16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 8號.汽車產業發展政策,2004.
[3]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2009.
[4] 國家經貿委,財政部,科學技術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國家產業技術政策》的通知,2002.
[5] 海市汽車行業協會.上海汽車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建議,2010.
[6] 吉林省人民政府.汽車產業“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