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項立剛
流量清零不清零,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理
文/項立剛
10月 1日,三家電信運營商會實行當月流量不清零。這是在工信部要求下,對總理指示的回應。
這個方案基本情況是,當月流量不清零,是指主流量不清零,如你訂了一個4G套餐,包括3GB的流量,你一個月用了2GB,到了月底,還有1GB的流量不再清零,而是轉到下一個月,下一個月先使用這1GB的流量,在這1GB流量用完后,再使用你套餐中的流量。如果你這個月內沒有用完1GB,只用了500MB,那么還有524MB,就會被清零,你可以轉到下一個月,只有3GB的流量。
其次,如果當月你已經使用了3GB的流量,還不夠,你又購買了一個500MB附加包,結果只用了300MB,還有200MB,對不起,這200MB要被清零。
我經常聽到一些疑問,為什么流量要清零?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去超市,有一件件單獨銷售,也有把多件產品打包賣,單件賣就貴,打包賣,就便宜。電信運營商的套餐也是一個道理,就是讓你保證一個月用多少,我才把價格降低一些。你一個月買了3GB套餐,你就要按照承諾用完,用不完也要付這個費。否則,你享受了3GB的優惠價,卻不用,運營商當然不愿意接受了。
首先,這是一個契約,你訂了便宜的方案,卻不愿意遵守全部用完的約定,這本身就是違反契約。
有人說,我就是撮堆買的,但這些東西都是我的了,你不能拿走。貌似這很有道理,但是商品銷售后,它的管理、倉儲、損失都是你的,和別人無關。服務卻是生產與消費同時產生,邊生產邊消費,所以服務的銷售必須加上時間。你去洗腳,1個鐘68元,你洗了30分鐘,有事先走了,過幾天又要來享受剩余38鐘的服務,那肯定不行。電信服務也是一樣,生產成本是隨時間在變化的,可能過了這個時間,生產成本就不是這個成本了,因此服務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生產成本是隨時間在變化的,可能過了這個時間,生產成本就不是這個成本了,因此服務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
因此,以全世界的基本情況來說,流量按月清零,這是一個基本原則,據調查,全世界只有美國、日本、韓國的5家電信運營商提供流量不清零的服務,這是一種電信運營商主動選擇的市場競爭手段,不是大家都認可的通行原則。而這些運營商采用的流量不清零的辦法也是中國電信運營商目前采用的辦法,就是當月不清零,流量可以轉到下一月使用。一個月沒有用完,就必須清零。這本質上是給用戶提供一個緩沖期。而且這些運營商對于流量轉存還會有一些限制,比如你剩下的流量,不到1GB,對不起,不能轉存,必須要有較多的流量才能夠轉存。
折騰半天流量不清零,其實沒有降低多少支出,大家要的不過是少花錢,而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降資費,把流量費每GB降10元,這比什么都頂用。
能不能降低資費?當然能,要降資費,少跟我扯什么打破壟斷、什么競爭、什么民營資本進入和外國運營商進入,沒頭腦才以為這樣會有作用。真正有作用只有兩件事,一是迅速采用新技術,1GB流量,在2G時代要1萬元,3G時代要300元,4G時代只要50元了;能不能降至10元,甚至是5元?當然可以。這需要時間。另一件事,就是迅速擴大用戶群,4G網絡建設花了1000億,10年折舊,一年折舊100億,用戶是1億,這1億用戶要承擔這100億成本,資費就不會便宜,用戶發展到了3億,還是100億折舊,這樣用戶承擔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當然資費可以降下來。引進國外運營商、民營資本,只要還是這個技術,這個網絡,降價,你扯淡吧。
博主簡介:價值投資者
責編:張里E-mail:zhangli@ittime.com.cn美編:玲玲校對:媚子
您對本文有任何看法,可在新浪微博、騰訊微博@IT時代周刊,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