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筱梅
11月11日,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辦,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漢陽專用汽車研究所共同承辦的“2015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在武漢隆重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是“新常態 新機遇”。據悉,來自國家工信部、交通部、國家信息中心等國家部委的領導,以及東風汽車、IVECO、江淮汽車、中集車輛等車企負責人出席了論壇,主機廠、專用汽車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等領域近400人參加了本屆論壇。
一年一度的“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是中國專用汽車行業的盛典。緊密結合當前經濟形勢,熱切關注行業焦點重點,是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不變的宗旨;領導專家高屋建瓴分析發展趨勢,行業精英華山論劍共享成功經驗,讓本論壇延續七年魅力依舊。
本屆論壇召開的背景比較特殊: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十三五”發展規劃的謀劃之年,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元年。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專用汽車市場跌沓起伏,尤其是“十二五”后期,在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之下,整個行業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巨大壓力,專用汽車市場需求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之下,我國專用汽車產業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并結合新一屆政府的重大發展思路,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傳統汽車產業進行綠色升級與創新……本屆論壇緊密圍繞這些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領導專家緊密圍繞宏觀經濟和熱點政策問題,高屋建瓴分析發展趨勢。來自國家工信部和交通部的有關領導對如今的熱點話題——如何推動專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的走向,以及貨運車型標準化技術研究進程等,分別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中國國際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兼秘書長王俠在論壇中致辭,他說,此輪低迷不同于以往市場波動,不會再出現觸底后迅速反彈到原來甚至更高的水平。隨著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運輸效率將會大大提升,運輸車輛的質量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再加上先進的運輸模式應用,都將導致市場對車輛的需求越來越少,也就是說未來市場的總量與目前相比不會增加太多。整個行業消化過剩產能的任務非常艱巨,隨之而來的將是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可避免的兼并重組,要想熬過這個市場的低迷期必須通過創新發展,進行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經過轉型升級,未來的專用車市場將是一個嶄新的脫胎換骨的市場,行業的競爭格局將會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物流車輛、市政類、環衛等新能源專用車將會是下一個熱點。
原國家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多年來擔任汽車行業的政府主管部門的主管領導,他從“把握戰略發展機遇,推動專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做了精彩的演講。朱宏任認為,我國專用汽車產業的發展還是有著非常充足的條件。第一,基建投入在加大,舊車更新換代,保有量持續增加。對于專用汽車行業來說,到三季度為止,國務院特別是相關部門、投資部門、發改委集中審批了一大批基礎建設投資項目,一些重大基礎建設投資工程已經開始逐漸啟動。第二,城鎮化發展持續推進帶來新的市場空間。到去年年底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77%,到2020年這個目標要達到60%,將形成汽車產業的重要拉動力量。另外,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國務院專門提出要加強城市地下管道建設。第三,消費方對新技術新產品特別是新能源車的需求在擴大。現在城市環保對專用車的要求正在不斷提升,并且形成一個穩定的需求,城市物流車的需求也很大。第四,汽車產業“走出去”進程加快,深層次互動機會增多。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首席經濟師王遠鴻通過詳實的數據,深入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的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他認為,從國際經濟環境來說,我們長期面臨的是國際經濟和貿易的低迷,這是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在國內出現了新經濟下的增長點和極帶。增長點有兩個點,房地產和汽車,今年政府出臺的有關新的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是新興產業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亮點。從增長帶、增長極來說,這兩年國家提出的三大戰略,“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都在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和產業轉移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新型城鎮化是今年最重大的突破,今年年底之前有20多個省市戶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人為本帶動的新型城鎮化是未來驅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力量,在“十三五”期間我們要解決“三個一億人口”的問題,一億的農民工要進城落戶,一億的城鎮低收入水平要享受比較好的房子,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一個億中西部落后地區人口通過城鎮化落地的問題,只要有新的城市人口可能會帶來新增需求,對房地產和汽車都產生新的拉動,包括“兩孩”政策。棚改、中西部鐵路和重大水利工程進展順利,今年國家投資的重點是重大水利工程,專用車應該是受利的。國務院可能還會擴大這方面的投資,尤其是棚改和重大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資,可能增加貸款力度,工作量可能會超預期。
屆論壇首次組織并召開了“十三五我國專用汽車產業基地發展戰略”專題會議,成為本屆論壇的一大亮點。
近10年來,我國專用汽車產業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形成了隨州、梁山、十堰、襄陽等多個產業聚集區,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地方專用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一些地方的投資沖動,越來越多地區把發展專用汽車產業作為提振地方經濟的重要抓手。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專用汽車產業聚焦區政府該如何發展本地專用汽車產業,如何解決長期粗放式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何協助企業做好轉型與升級?2015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將這些專用汽車產業基地及正發大力發展專用汽車產業的地方政府聚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在本屆論壇中,隨州、梁山、襄陽、徐州四市縣領導在11日下午的 “‘十三五’我國專用汽車產業基地區域性發展戰略”會場中分別介紹了各自產業的發展經驗。據悉,該會場有近20個縣市領導參與研討。
在嘉賓互動環節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用車分會秘書長王煥民認為,地方政府應該在專用汽車產業“熱”的背景下“冷”思考。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包括一些中央企業,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時,只要是有一點專用汽車發展基礎的,幾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大力發展專用汽車產業,由此誕生了一批專用車產業聚集區或專用汽車產業集團。有的產業基地的形成與發展有政府推動,比如隨州和梁山,但其發展前提還是以市場為主導。有的產業基地的誕生則是政府的行為,比如鐵嶺專用車基地,先是政府規劃,再慢慢招商引資,最終形成基地。到今天為止還有不少地方政府在熱衷于打造專用汽車基地,從行業協會的層面來講,希望政府慎重,可以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本地的資源把產業做起來。此外,近幾年來各地方政府都提出來要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即檢測中心、研發中心、信息中心、會展中心等,但是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建成之后如何運營,如何與市場實現很好的對接,這是產業基地和地方政府領導需要思考的問題。
湖北省襄陽市副市長張小帆則認為,地方政府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市場資與能夠利用的國家資源的切合度來發展專用汽車。“十三五”和“十二五”有著本質的差別,“十二五”期間的4萬億投入帶來了經濟復蘇,為了拉動經濟而帶動了地方財政;整個“十二五”對汽車行業、專用汽車行業帶來的結果是不斷上產能。但是“十三五”帶來的一定是輕資產,如果盲目靠專用汽車產業拉動地方經濟,盲目上專用汽車肯定會出大問題,因為專用汽車領域是民營企業居大,資金鏈存在極大困難且硬件基礎設施投入也非常大。
隨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志勇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如何認識這個產業,第二,如何看待企業,第三,怎么樣去支持企業家。他認為,專用汽車擁有廣闊的市場,隨州地處武漢襄十隨的汽車產業走廊中,定位并錯位發展奠定了專用汽車作為隨州市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所以必須要把它做大做強。第二,對于企業而言,沒有永遠朝陽的產業,但是可以打造永遠朝陽的企業,所以他希望企業能夠通過不斷調整、創新來發展壯大。在這個過程當中,尤其是在這幾年發展中隨州市走過了從不規范到逐步規范的過程,希望企業不斷在細分市場中去充分競爭,通過有附加值和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去占領市場,去開拓市場;希望企業從單打獨斗小而散到集中優勢和力量,讓企業在細分市場領域做強做優。第三,從地方政府發展專用汽車的角度來講,一方面,要梳理行業協會和國家部委對這個產業的法律法規,確確實實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事前要讓企業明白怎么樣才是規范的,另一方面,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
梁山縣汽車產業辦主任王懷正則介紹了梁山市發展專用汽車產業的經驗。他說,梁山市政府做了四個方面的努力:一是制定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今年整個專用汽車行業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政府通過制定一些政策來引導企業,雖然整個行業不行,但政府鼓本勵企業做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做好品牌建設,鼓勵企業做研發、做檢測,政府則加大領導,建立好公共服務平臺,降低企業的成本,提升企業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產品形象;三是積極和大企業對接,二汽東風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通過整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發展;四是確保地方品牌形象不斷提升,政府將繼續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確保企業自身形象和品牌形象逐步提升。
徐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汽車產業辦副主任李兆海說,目前我國專用車之所以出現發展瓶頸問題,除去國家總體宏觀需求下降的因素外,專用汽車產品同質化嚴重、高新技術裝備產品不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其廂式貨車的比例占80%,而我們僅占20%,因此產業必須轉型,從低端向高端轉型。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處于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的基本特征,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本屆論壇中,“新常態下專用汽車企業的發展之路”分會場就此主題發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以自己公司實際情況為例分析新形勢下的潛在市場。中集車輛、中集通華、寧波凱福萊、龍巖市海德馨、山東正泰希爾以及廣東富華等,這些在國內具有一定實力,或者是說在某一個專用車領域具有很強實力的企業,結合了當前“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的戰略發展方向,迅速調整戰略規劃,并做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找到了適合企業發展的新亮點。
中集車輛總經理李貴平現身說法,談寒冬里企業如何發展,獲得全場熱烈掌聲。 在這個淡市中需求下降,價格下降,怎么辦?他認為中集車輛的經驗有三。第一,做減法,堅守基本盤,削減非核心業務,中集車輛在過去三年關閉了國內四條自卸車生產線,關閉了一條動車生產線,削減了粉罐車、攪拌車的產量大概達到60%。對于國內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行簡政放權,把采購、營銷等很多權力放給企業,做減法。這個減法幫助中集車輛避免了過多的負擔,降低了很多成本。第二,做加法,捕捉與自己有關的新需求。有些車型如罐車、物流車、冷藏車還是有增長,這與消費有關系。
李貴平還認為,要找增長必須堅決走出去。在2014~2015年兩年期間中集車輛在澳洲西部、沙特、馬來西亞、南非、波蘭、美國弗吉尼亞州和佐治亞州都投資了新工廠,在德國和俄羅斯新增兩個銷售辦事處,在海外直接投資工廠就達到了15家,在海外雇傭人數超過2000人。中集車輛在中國境外的收入,營業收入從2013年38億增長到今年年底的60億,在境外業務賺得利潤今年將達到4.1億,是中國營業收入的一倍。這些經營情況背后有一些管理方面的措施,中集車輛大力推進產品快速迭代,在今年推出了G2油罐車,在沙特剛剛發布,也推出了G3平板車,符合歐洲標準并已在中國發布。
新能源專用車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為低迷的市場增添了一絲信心。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從發展規劃、消費補貼、稅收政策等方面,構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的政策體系。隨著今年各省市新能源汽車政策密集落地以及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冬奧會的成功,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風口上的豬”,發展再度提速。11日下午在新能源專用車分會場上,江淮汽車、IVECO以及中聯重科、揚子江客車分別就新能源車輛的政策支持,新能源專用車發展的優勢分析,新能源專用車底盤的發展探討,以及新能源汽車技術與總成等方方面面進行了討論,并結合自己公司的產品。車企、用戶聚集一堂,共同為如今最熱點的新能源車輛的市場開拓和技術走向助力。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在國內經濟形勢進入新常態的發展情況之下,本屆中國專用汽車產業發展論壇通過各方專家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為我國專用汽車企業清晰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作用。還有更多專家的觀點與經驗,我們將在下期的雜志中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