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紅云
關于建筑企業“營改增”應對策略的思考
文/段紅云
在新稅法的改革下,建筑企業必須通過實施“營改增”來適應市場的變化。然而在建筑企業實施“營改增”時,卻出現由于難以獲得專用增值稅發票,所以不能抵扣增值稅,增加了企業稅務負擔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帶來上述問題的原因,提出了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
建筑企業;營業稅;增值稅

(一)“營改增”給建筑企業帶來的好處
1.在建筑企業施行“營改增”之前,很多時候會重復繳稅,在施行“營改增”之后,嚴格管理了這類行為,使其得到很好的控制,減輕了企業的稅務負擔,使得企業能夠在一種輕松的狀態下進行每項活動。
2.建筑企業實施“營改增”使得企業的規模增大了很多。由于消費型增值稅的施行,固定資產所生成的增值稅不僅不用納入經營成本,還能用來抵扣稅款,這大大的減少了企業的成本,使得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發展技術和設備,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收益。
(二)“營改增”給建筑企業帶來的壞處
1.進項稅額太少
(1)人工成本方面。由于建筑企業的項目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都不是企業內部人員,所以簽訂的是勞務合同,而勞務隊不能給建筑企業開具專門的增值稅發票的,所以建筑企業就不能進行增值稅抵扣,導致企業成本上升。
(2)材料成本方面。以我國北京為例,因為北京的砼是零稅率,所以不能抵扣,導致企業成本增加。而很多材料供應商提供的發票稅率是不同的,對于一些材料或一些零散部件時,建筑企業收到的只是收據,是不能用來抵扣增值稅的,所以提高了建筑企業的成本。
(3)設備費用方面。建筑企業可以自己購買設備,也可以向其他企業借用設備,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不能獲得用于抵扣增值稅的專用發票,所以一樣會增加企業成本。
(4)其他成本方面。由于建筑企業施工中生成的水電費由建設單位支付,所以發票還是給建設單位。于是建筑企業仍然得不到專門的增值稅發票,就不能抵扣增值稅,最終導致企業成本增加。
經過以上分析,在建筑企業施行“營改增”之后,要盡最大的能力補上進項稅額的漏洞,才能有效減輕企業稅務負擔。
2.新制度的實施,使得財務指標值不明確
(1)工程報價方面。在實施“營改增”后,實質上并不只是將營業稅換為增值稅,因為增值稅對工程報價的影響很大,所以轉換之后要對工程成本重新預算,全面考慮到可以獲得專用增值稅發票的項目和可以抵扣的項目,切實的將工程資金用到實處,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
(2)經營收益方面。在實施“營改增”之后,含增值稅的總額要在統計企業總收入時變為不含增值稅的總額,盡量減少經營成本。
(3)償債能力方面。在實施“營改增”后,銷項稅款中的納稅項目工程總額實際上會大于資產價值中的進項稅款總額,這不僅使企業負債過多,還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越來越高。
(4)資金周轉方面。建設單位承包工程給建筑企業后,只會支付15%左右的材料費,其它費用都是由建筑企業墊付
的。事實上,建筑企業沒有獲得工程款,但是建筑企業要承擔相應的增值稅,因為沒有收到錢,也沒有相應的增值稅發票,所以就不能抵扣增值稅,導致企業的負債越來越多,又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周轉,使得企業陷入困境。
3.因為施工時所用的材料是從很多地方購買的,這些材料供應商散布在全國各地,甚至可能在國外,而區域上的限制就使得很難獲得專門的增值稅發票,就算獲得發票,可能也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國家相關稅法規定,只有在180天內通過審核認證的發票才真正有效,時間上的限制,又給建筑企業帶來了更多的難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的抵扣增值稅,只會給企業帶來更多的負擔。
(一)通過培訓,讓企業工作人員了解更多關于“營改增”的知識
因為增值稅進項稅額能進行抵扣,所以,自然而然,與營業稅相比,有關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規章制度就要嚴格很多,尤其是在抵扣進項稅額時,各方面都有很嚴厲的制度。所以建筑企業必須對國家相關稅法規定有深入的了解,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多抵扣和少抵扣的風險。建筑企業應在實施“營改增”之前,先對企業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強化培訓,尤其是企業財務人員必須對和“營改增”有關的規章制度和開具、獲得、審核、認證、抵扣增值稅發票等程序相關的規定有透徹的認識,并且不斷提升和增值稅預算核算的制度、方法和技巧等有關的專業能力,做好萬全的準備后,再開展“營改增”工作,使得每一項稅都能及時得到有效認證并進行抵扣。
(二)通過構建企業增值稅管理系統,制定縝密的增值稅發票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在建筑企業施行“營改增”后,首先必須改變的是給企業增加稅收風險的一切行為。例如,開具發票、繳納稅款與收款同時進行等。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通過構建增值稅管理系統,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工作人員嚴格執行,不斷提升管理領購、開具、獲得、保存、呈交、認證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環節的水平,使企業增值稅發票管理逐漸規范化。建筑企業還應學會變通和創新,根據市場和國家政策的變化,隨時調整企業管理合同制度和購買設備制度等相關規章制度,不斷提升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建筑企業應在和建設單位簽訂合同時,在合同中清楚表明建設單位提供的發票類型、獲得發票的時間和收款時間等所有細節,防止給企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三)進行科學、合理的納稅籌劃,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稅務負擔
和營業稅不同,增值稅能夠進行更加全面、規范的稅收籌劃。在建筑企業實施“營改增”之后,企業應全面深入剖析自身經營管理,對增值稅的納稅籌劃進行完整、科學、合理的安排。同時,納稅籌劃中對分包商的納稅籌劃是很重要的,因為分包商可以幫企業承擔一定的增值稅稅款。在目前的建筑市場中,大多數的分包商都是規模較小的納稅人,建筑企業應在簽訂合同時明確規定將轉移部分增值稅稅款的條例,盡量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在納稅人身份上的選擇也可以進行籌劃,建筑企業一般都可達到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
(四)通過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最適合的供應商,并制定完善的供應商制度
在建筑企業實施“營改增”后,建筑企業應不僅要考慮價格、能不能開具專用增值稅發票,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還要同時考慮能否提供增值稅專業發票用于進項稅額抵扣等因素。在選擇材料供應商時,不一定要選擇一般納稅人,也可以選擇小規模納稅人。與一般納稅人相比,小規模納稅人能以較低的價格給建筑企業供應材料,而且小規模納稅人還能提供可以抵扣增值稅的專用增值稅發票,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所以,建筑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最佳選擇。建筑企業還應建立完善的供應商制度,在采購材料時,由企業自己進行,防止供應商提供不合格的材料,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企業相關工作人員應在與供應商簽訂合同之前,仔細研究合同的每一個細節,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利益。
(五)實施精細化管理,不斷改善企業經營方式
為了達到市場和新的稅法制度改革要求,建筑企業必須規范企業內部的管理,在進行每一項活動之前,進行精細化管理,并不斷優化經營模式。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對企業結構、內部控制、管理方法、人力資源等和企業管理有關的活動,制定縝密的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不斷提升企業的管理能力,使得企業在稅法制度的改動下還能臨危不亂。建筑企業必須遵守由財政部發布的與《內部控制規范》相關的規章制度,不斷強化企業內部管理,通過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要求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嚴格執行,不允許出現一切違反國家規定的經營方式。
要想解決建筑企業實施“營改增”之后出現的各類問題,最重要的是企業必須想方設法的減輕稅務負擔,使得企業的每一項活動都能順利進行。建筑企業可以通過培訓,讓工作人員了解更多與“營改增”有關的知識;制定嚴格增值稅發票管理制度,使得增值稅能夠及時有效地抵扣;對增值稅進行納稅籌劃,減輕企業稅務負擔;選擇合適的材料供應商,幫助企業承擔部分增值稅;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企業了管理水平。
[1]胡丹. 建筑企業“營改增”應對策略研究[J]. 建筑經濟,2015,03:108-111.
[2]鄭小雪. “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 企業研究,2014,06:146-147.
[3]陳云. 淺析建筑企業“營改增”的應對措施[J]. 會計師,2014,19:70-71.
(作者單位:北京城建遠東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