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水+李越恒
摘 要: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著社會發展的形態,產業作為生產力的主體,是集科技、人力、物力于一體的基本力量,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
關鍵詞:產業發展;社會關系;主導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4.181
1 產業發展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日漸突出
生產力決定社會的發展,是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永恒不變的真理。科技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生產力的發展,而產業則是生產力的表現。馬克思所提出的生產力理論與現代社會進步相銜接主要表現在發展社會就需要先發展產業,產業已成為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橋梁。這種融合相似材料的吸收和轉換的基本水平,產業類似“植物高鐵載體絡合體”,生產力是土壤潛在的鐵,但也生產實踐的能力。社會是植物細胞膜的特定的吸收系統”。
不難發現,工業和社會的發展并不總是同步的。暴力革命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因素。與相同級別的生產力的提高會使這種動物的人性是低,相應的人的人類意識將會更高,所以該產業的革命性的領先地位將更加突出,真正改變世界。英國工業革命是一個相對成功的發展世界和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產業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凸顯。
2 產業推動社會關系的發展
產業快速發展的后危機時代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金融海嘯襲來的時候,它可以顯示資本家“智商”,但也反映了我們的社會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已經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矛盾,本世紀全球金融危機是金融部門造成的全球性社會問題,社會問題需要社會自我治療,嚴格的自我調整金融業是不夠的。
后危機時代社會的發展應與社會和經濟秩序,協調其他類型的社會進步和產業發展應進一步協調,可以作為區域經濟關系,區域社會、經濟和社會關系,工業發展和社會互動。區域間產業和區域間社會的關系涵蓋區域內的產業和區域內社會的關系,而區域內的產業和區域內社會的關系又在區域間產業和區域間社會的關系中實現發展的內在統一。
產業實踐的主要特點是面向世界性的,而產業實踐發展情況直接影響著產業實踐關系,在后危機時代下兩者的關系也一直在持續,因此產業實踐關系的影響也占據在整個世界當中,從而逐漸形成整個世界范圍內的實踐主體都由產業的實踐關系所控制,并左右著產業實踐的發展。當代世界無論經濟還是其他方面,都受到產業發展的影響,中國的發展也不例外。認真解讀習總書記的“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其他國家也離不開中國的產業發展,尤其針對美國,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提到:中美關系是否順利直接關系著美國的經濟、思想及政治等上層建筑的建設與發展,兩國之間關系的延續需要存在一定的力量來支撐。因此,兩國應該把產業交往的順利發展作為共同發展的堅定基礎。尤其是世貿組織建立之后,中美之間的產業關系發展接觸的越來越多,互相貿易也逐漸加強,成為了兩國共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這里所謂的產業是包括一切產業。當然,相互合作不僅限于中美合作,還可以延伸到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產業發展,在非洲也不例外,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個性化建筑。這種交往可以追溯到中國成立初期,在老一輩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的帶領下,中國產業逐漸與其他國家成為友好合作伙伴,直到今天越來越高程度的產業實踐發展。因此,種種關系及現狀表明,產業實踐關系在各國家發展乃至世界發展中占據核心地位。
資本是產業發的基礎,隨著世界產業的不斷發展,非主權貨幣逐漸被提出。為了符合產業發展的要求,還提出了非主權貨幣。在“后危機時代”,越來越多的非主權集團組織的出現,使人們與產業的關系更加密切。
產業和社會實踐關系矛盾的主要表現在上層建筑將遭受不克避免的沖擊,不管是地區間還是國家間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同樣的社會內部的不同產業交往深度會空前的加深,隨之而來的就是對社會其他產業影響的不斷加深,各產業之間的聯系也會越加的緊密,因此當危機來臨無一產業可以幸免,這是后危機時代產業間發展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社會產業體系必須符合當前產業發展的特點,服務好產業的深度之間的關系,能夠協調各產業之間協調發展。這是當下產業之間關系對現今產業理念的要求。這個必須打破舊觀念,建立一個共同的愿景的產業,該產業的管理系統,以及社會服務體系、社區的法律保護,我們必須進行更深入的監督,建立嚴格的監管體系,因此社會和產業的發展才能更加協調。研究經濟和法律會注意到,在前,我們已經看到,在美利堅合眾國的金融立法,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3 當今時代下產業發展對社會進程的推動作用日漸主導
產業不僅創造社會財富,而且還提高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產業發展的理性社會功能日益突出,導致產業的發展將會更加切合社會的理性需求,工業和社會發展將更緊密地集成。這就要求產業和社會發展要齊頭并進,產業的發展要將社會需求放在首位,而社會的發展也需要兼顧產業發展的趨勢,實現產業的社會價值。后危機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幽靈回到現在,《資本論》在歐洲銷售,人們開始研究《資本論》,或者資金問題,但這是不夠的,同時還理解社會理性的產業,進一步剖析產業推廣成本。關于產業成本大眾化,我之前的論文做過深入討論,它與資本集散率也是我在論文中提出的兩個新的概念,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新的創新,也算自成一家之言。
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許多歐洲國家的發展受到限制。當然,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例外,也受到金融危機的威脅。在面對金融危機極強負面影響的同時,每個國家都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但最具吸引力的是一種超主權貨幣。生產力的表現形式以產業的發展來取代,因此生產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產業發展的是否順利,所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發展。我們平時所提到的社會發展,首先要在思想政治和法制制度上下功夫,而兩者以上次建筑的形態體現在馬克思理論思想中。后危機時代形勢下,不同社會實踐關系體現著不同的社會理性,因此,需要在不同角度出發,將產業與社會緊密結合,嚴格提高社會實踐的發展。后危機時代的社會產業發展中,整個社會變革的實際表象都以連同產業的發展作為體現,因此社會變革主要受到產業實踐發展的影響,并且兩者之間的互相作用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國家的上層建筑的建設與發展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的產物,在二戰之后逐漸出現很多超主權組織,被稱為獨立聯合國,隨后又相繼出現更多類似超主權的其他組織,這些組織被人們統稱為國際組織。分析我國產業的發展現狀,結合筆者認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需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問題,并不應該持有原本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批判的態度,而當今產業發展中,產業革命本身直接推動者產業的發展,并隨著產業革命的順利發展逐漸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因此,產業在世界的發展中占據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當今社會,工業和社會發展都是復雜的,但我們不難發現在這種復雜的關系中,工業發展和社會協調發展,協調的工業革命和社會進步。在社會的進步中,人的本質越來越突出。產業發展是變革的本質。工業和社會發展的新范式已成為必然。事實上,它是非常簡單的。
參考文獻:
[1]張少軍,劉志彪.全球價值鏈模式的產業轉移——動力、影響與對中國產業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啟示[J].中國工業經濟,2009(11).
[2]周彩紅.產業價值鏈提升路徑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以長三角制造業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9(07).
[3]彼得·諾蘭,張瑾,劉春航.全球商業革命、瀑布效應以及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4]陳恩,黃桂良.珠三角外資主導型產業集群升級路徑和策略探析[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5]魏麗華.全球價值鏈視角下我國產業集群升級的必然性分析——以金融危機中的加工制造業集群為例[J].北方論叢,2009(02).
[6]袁中華,馮金麗.制度變遷對新興產業發展的貢獻研究——基于產業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09).
[7]胡振華,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組合賦權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