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佰超
又是一年中秋時。還記得孩提時候提著和父母一塊糊的小燈籠,跟小伙伴玩“猴子撈月”的游戲,晚上與家人一起吃著香甜的月餅,盡情賞月,其樂融融......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中秋拉濃濃的團圓味兒慢慢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今年年都過中秋,卻令筆者感覺過的不是那么徹頭徹尾,不是那么清清爽爽,中秋節在冗繁的物質和時尚元素中被裹挾,不堪重負,以至于中秋節過成了“月餅節”,過成了“送禮節”,過成了一個普通的假日,讓中秋節越來越喪失原來的本真和文化情懷。
其實,中秋佳節,在乎的不是月餅的奢華,不是來來往往的觥籌交錯,而是中秋的文化情懷,只有物質的饕餮,沒有精神的追思,可以說是對節日的一直敷衍,長此以往,節慶最終會走向衰落。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獨特的月亮文化。周朝即有祭月儀式,北京月壇就是明清帝王祭月場所。到了唐代,中秋賞月逐漸成為全民族的習俗,此后歷經千載傳承不衰。中秋月圓,中華民族非常重視“圓”。“圓”在中國人意識中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而積淀著許多人文意蘊。在中國人的深層觀念里,圓、合、和,是內在相通相融的屬于同一個文化心理結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月亮圓滿之時也希望人間圓滿。團員是天倫之圓,夫妻團圓、親人團員,骨肉情深、家庭和睦、社會和諧,這在中國人的幸福指數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
中秋月圓之時,各個民族都會有許多紀念活動,諸如漢族“摸秋”,湖南侗族“偷月亮菜”,傣族“拜月”,苗族“跳月”,臺灣高山族“托球舞”等等,各地區各民族過節的習俗異趣紛呈,多姿多彩。然而萬變不離其余的慶祝核心都是中秋團圓文化在各個民族的體現。由此觀之,中秋節不僅僅假期,而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慶日。傳統節日需要更多民眾參與體驗其文化內涵,通過各種創意以及升華,與歷史文化對話,為國人注入一種“心”的傳承。作為富有文化傳統意識的國人,我們有責任過一個有文化品味的中秋節,讓真正的節慶基因被重新激活讓中秋味兒在人們的內心愈發香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