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人團圓。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中秋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被定為法定節假日后,更突顯了國家對這一節日的重視和保護。情誼深深,思念濃濃,滿月柔柔,遠方的家是每一個游子的根。歸程的車票將縈繞心頭的思念變成一個真實的擁抱。人們把酒言歡,借賞月傾訴離愁滋味。而那些不能回家的人兒,只好憑欄顧盼,幾多惆悵化無言,最是鄉愁滋味。
現在人過中秋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幾乎可以用隨心所欲來形容。很多年輕人趁著中秋節三天小長假來個短途旅行,放松一下心情。有的自己動手烘焙月餅,想做成什么樣的就做成什么樣的,伴餡兒、和兒面、做造型,總之一切都按自己喜歡的來。還有的干脆在家睡上幾天補補覺。一半以上的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記憶和理解,絕對是吃吃喝喝:春節就不用說了,餃子、雞鴨魚肉,什么過癮解饞就吃什么;元宵節要吃元宵,臘八要喝臘八粥,冬至要吃餃子,端午節要吃粽子……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節日,已經成為吃、喝、玩、樂、睡覺的代名詞,節日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在人們心中日漸淡化。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需要媒體、學校、社會多宣傳中秋文化,把它作為一個文化節來傳播。現在家庭模式轉變,一大家子分開住,更別提一起坐在院子里賞月。更多的是各自拿著手機互相“點贊”,發條微信送去節日祝福。而中秋節俗的主要意義在于慶祝豐收、強化家庭倫理,以及提倡人際交往。其中,強調家庭倫理與人際關系是中秋節主要內容,天上月圓,地上人圓,所以中秋節又名“團圓節”。
在中秋文化傳播方面,華人華僑是將中華傳統節日推向世界的重要載體。他們在歡度春節、端午、中秋等民族傳統節日時,一方面強調了自身的文化身份、文化認同,通過族群的節日儀式、節日食品、以及蘊含其中的節日情感的傳遞,在展示中華傳統節日文化魅力的同時,也浸潤、影響著廣大旅居地的居民,給他們以不一樣的文化感受。
現在我們的春節、中秋節等節日在國外很多地區已經成為很受當地居民熱愛和歡迎的節日。無論東方西方,無論社會層級,家庭、朋友等親情友情聯系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利用傳統節日回歸家庭,加強親友的聯系的關心,可以強化人們的家庭觀念。和諧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如果從這一角度看中秋節的世界意義,可能就更有普適性。當他們認同我們的價值觀,分享我們的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也就有了世界意義。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多年來關于月亮的傳說不計其數,流傳最廣的大概有三個。
一、相傳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娘娘為感謝后羿射日有功,贈了他兩粒仙藥,人服一粒長生,服二粒成仙。嫦娥因故吃了仙藥,服下仙藥的嫦娥身子漸漸飄離地面飛向天空,而廣邈清冷的天空中,該去哪里呢?抬頭望見皎潔的月光,嫦娥決定向圓月冉冉飛去。多年來嫦娥的形象飄忽不定,有人說她是有意偷吃,也有說她是迫于無奈,但不管怎樣,嫦娥都是千古傳說中最美麗浪漫、也最縹緲不定的月宮佳人。
二、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這便是傳說的吳剛在伐桂。吳剛伐桂的神話據說是在唐代演繹而成,在民間流傳中也有不同版本。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帶到月宮,令他伐株五百丈的桂樹,并謂之砍倒桂樹,吳剛就可獲得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其樹隨砍隨合,日復一日,吳剛砍了一年又一年,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三、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玄宗漫游月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俯覽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后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習俗
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 “八月節” “八月會” “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 “月夕” “追月節” “玩月節” “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endprint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時候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遠方的,都要算上,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后,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世俗的味道愈加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習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的一種寄情。
食月餅
中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那么,中秋節為何要吃月餅呢?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逐漸流行。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做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到了清代,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制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層出不窮,工藝也越來越講究。
如今,中秋節吃月餅,和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只是月下游玩的景象,已遠沒有舊時盛行,更多的是在外工作的游子回家,陪父母親友吃一頓團圓飯。團聚的人兒坐在一起,伴著滿月,就著香甜的月餅,訴說著一件件趣事。不能團聚的人,則獨自“把酒問青天”,向遠方訴說著“千里共嬋娟”的思念。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不盡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兔兒爺
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人們慶祝中秋的方式越來越“接地氣兒”。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老北京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花燈
玩花燈這一活動,在我國的傳統節日里總少不了它。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雖然有許多的游戲活動,但最先開始的還是玩花燈。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但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所以玩花燈的形式更加自由、生動。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退守塔中被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也不投降的英勇事跡。endprint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后,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少數民族的中秋習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后來,他死于不幸,繼而升天變成了月亮,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這天,小伙子一大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則到湖邊、池塘里抓魚,大家都開心地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豐富,這里較為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傳說。每年夏歷八月中旬,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立一根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為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即選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中秋節“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的月光下,馳騁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月落在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就“追月”不止。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郎、茶葉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和肩負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舞來。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的為之動情動容。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會到自己心儀男子家的園圃去采摘瓜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會擁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嫂子們這晚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采到的是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茁壯成長,“毛頭”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伙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摘來的菜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這一有趣的風俗,給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秘色彩。
國外中秋節
與中國鄰近、在文化上有著緊密聯系的東南亞國家和中國一樣,在中秋月和家人一起“舉杯邀明月”。如果我們講中秋的世界性,從賞月的同一時間看,只能是東亞國家。事實上,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華人都過中秋節。
韓國的中秋節稱為“秋夕”或“月夕”,是一年最大的節日,熱鬧程度甚至超過春節。韓國人在中秋節那天,全家一大早就會起床,女人要穿上漂亮的韓服,結了婚的男子要穿上韓服,未成家的男子一般要穿最漂亮的正裝。大家聚在一起,首先要在長子家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然后圍坐一起享用節日盛宴,還要到墓地祭祀。韓國的節日食品是松餅,中秋節家家蒸食松餅并相互贈送。松餅有米粉制成的白色松餅和用艾草做的綠色松餅,另外還有用紅薯粉、棗粉等制作的,顏色多樣。松餅的形狀有好幾種,最有代表性的是餃子形狀的松餅,外面是像打糕一樣的皮,里面是豆沙餡或是栗子餡、棗泥餡等。節日游戲好玩的有兩種:一是婦女在月光下跳圓圈舞;二是男女分組拔河,男人組拔雄繩,女人組拔雌繩,雌勝表示豐收,雄勝反之所以大家配合默契,總是要女方獲勝。
日本傳統中秋節叫八月十五夜,有中國傳入,有賞月習俗,節日期間各家用瓜果、米團供奉月神,在神社前舉行祭祀活動。
在越南,大人會給兒童講中秋節的故事,兒童打燈籠在月下做游戲,他們認為中秋節夜里點燈可以驅逐妖魔,獲得幸福安寧。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的華人中秋節與中國大體一樣,如新加坡人在中秋一個月前就有月餅、燈籠上市了。人們以月餅拜月祭祖,饋送親朋好友,還要吃柚子,社區會開展燈籠制作比賽與觀賞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