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進民+張衛國
意大利米蘭,曾經的西羅馬帝國首府,西方基督教中心,以十四世紀歐洲復古建筑精華著稱,是引領著世界時裝風潮的繁華都市。2015年7月18日至26日,來自中國江西省婺源縣的“茶藝”“紙傘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精彩亮相意大利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村姑、農漢們樸實的“非遺”展演,在這個歐洲古都掀起了一陣“婺源旋風”,讓更多的米蘭人產生了要到婺源這個中國“最美鄉村”去走一走的沖動。2008年以來,婺源緊緊抓住建設全國第二個、江西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契機,從歷史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活態傳承入手,創新理念,銳意進取,成功走出了一條被外界稱為“婺源模式”的文化發展之路。
非遺傳承:桃源依舊漢闕花
婺源,地處贛皖浙三省交界,地域面積2947平方公里,是一方匿藏于江南層巒疊嶂深處的凈土,眾多清澈的溪流似一條條玉練蜿蜒其中,串起一座座珍珠般的村落。秦之前,勤勞尚武的古越先民在此守護著她的寧靜與安逸,創造了 “飯稻羹魚”“鑿舟狩獵”“干欄巢居”的古越文明。也源于這份寧靜與安逸,千百年來,這里成為中原諸多望族避兵燹、躲禍患、南遷卜居之勝地。溯婺源的姓氏宗族之脈,十之七八與中原有著割不斷的淵源。歷代中原先民的不斷南遷,促進了中原文明與古越文化在此撞擊交融發展,從而孕育了極具原發性、地域性和儀式感的婺源鄉村民俗文化。而舊時山隔水阻、交通弗暢的地理劣勢,卻又使得婺源鄉村文化鮮受現代文明的影響而得以較好傳承。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代生活方式的不斷轉變,不可避免地導致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鄉村文化,在不同程度上產生演變,不少“非遺”項目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瀕臨危境。這也是目前眾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婺源是如何化解這一難題,走出一條突圍之路的呢?
推動以“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在政府。近年來,婺源充分發揮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同時努力以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反哺和助推著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保護與發展,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加大項目扶持和政策傾斜,著力推進以“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7月16日,一場少年徽劇傳承人匯報演出在婺源縣徽劇傳習所舉行,吸引了眾多票友競相前往觀賞。虎頭虎腦的“花臉”玉樹臨風的“小生”、靈巧聰慧的“旦角”,孩子們的表演雖兼稚嫩,卻也有板有眼。這是從婺源中小學生中公開選錄培養的32位徽劇接班人學戲3年后的亮相匯報演出。
清“四大徽班”進京逐漸演變成京劇,但原汁原味的“老石牌”流派唱腔徽劇卻仍在婺源興盛并流傳。1959年,婺源徽劇團以徽劇《汾和灣》參加古老劇種赴京匯報演出,名振京都。十年動亂,徽劇遭受近乎毀滅性的沖擊,傳統劇目被禁演,20多箱戲服、道具及400多出傳統劇目(戲本)遭焚毀。文化部門敢于擔當,迎難而上,多方努力,取得了上級的支持,使得徽劇團得以保留,經費增加,傳統劇目得以發掘整理,并新招了學員,創作了《詹天佑》等一批新劇目。2006年,婺源徽劇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婺源徽劇藝術迎來了又一個春天。此后,縣政府開始有計劃地從文藝院校招收演員。2012年,婺源縣劇團由原來的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改制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婺源徽劇傳習所”,縣政府為傳習所新增32個事業編制,從全縣中小學生中招收選送少年徽劇傳承人到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委托培養。6月11日至17日,由教育部和文化部等部委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藝術專業技能(戲曲表演)賽”于北京舉行。少年徽劇傳承人洪安同學過關斬將,從全國各省市40所院校的近百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地方戲組個人三等獎。看著少年徽劇傳承人的精彩匯報演出,10歲就開始學戲,年已古稀的徽劇藝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江湘璈老人激動不已,連聲感慨:“徽劇有戲了,有戲了!”
2013年2月12日晚,婺源思口鎮西沖村鑼鼓喧天,百余位村民激動地手提花燈來到宗祠祭祀,并奔走在村中街巷四處巡游祈福。有著近500年悠久歷史,因種種原因失傳半個世紀的西沖手提花燈工藝“復活”了。近年來,通過文化部門的挖掘和整理,包括手提花燈在內的耍柳球、堆寶塔、水燈、板龍燈、香燈草龍、抬閣、豆腐架、茶道等民俗藝術相繼“復活”。至今,婺源文化部門已成功挖掘和整理舞蹈、戲劇、美術、技藝等八大類72個鄉村文化項目,建立了婺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同時,鼓勵和引導群眾自發保護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讓傳統民俗文化重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千百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野村落周而復始地延續,成為人們競相聚焦的鄉村景觀。
推動以“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載體是農村。近年來,婺源把呵護古老村落,建設“最美鄉村”作為發展繁榮鄉村文化的著力點。2005年以來,先后投入近兩億元,對城區、主干公路沿線和景區景點可視范圍內的數千幢非徽派建筑進行全面改造。2008年以來,組織多輪文物普查,共普查到文物古跡點1170處,一大批瀕臨絕境的文物古跡得到保護,許多昔日默默無聞的村落成了聞名中外的民俗文化村。目前,婺源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5個,全國民俗文化村12個,中國傳統村落19個,總量位居全國前列。甲路村的抬閣、汪口村的香火龍、江灣村的豆腐架、長徑村的儺戲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民俗風情,成為繼“菜花經濟”“秋楓之旅”以外的又一道豐盛的“鄉村文化大餐”。連續多次到婺源采拍鄉村民俗文化的山東攝影人王一平說,絢麗多彩的鄉村文化是一道道獨特雋永的風景線,無疑也是非常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婺源民俗表演者多是地道的農民,節目原本就是節日常演常娛之事,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依然古意濃厚,充滿著歷史的厚重感,這才是誘使攝影家們紛至沓來的真正原因。endprint

推動以“非遺”為代表的鄉村文化傳承發展的主體是農民。婺源在積極扶持鄉村文化重返村落并不斷走向繁榮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非遺”傳承骨干、農民藝術家,使得鄉村文化的活態傳承碩果累累。日前,北京化工大學產品設計系的百余名師生,認真聆聽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婺源沱川鄉村徽雕藝人余曉群的講座。余曉群自幼酷愛家鄉徽雕藝術,并潛心研習20余載,對婺源特有的“三雕”藝術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村里人遇到古祠、古宅修繕,他都樂意幫忙,總是隨叫隨到。他還經常攜作品參加全國各地的藝術展覽活動,并時常被一些高等學府請去做婺源徽雕藝術講座。在文化部門的積極扶持與培育下,如今在婺源,一大批泥腿子藝術家如雨后春筍涌現,而具有“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以及“中華傳統工藝大師”等稱號的農民藝術家也比比皆是。
婺源現有徽劇、儺舞、三雕技藝、歙硯制作技藝、綠茶制作技藝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抬閣、豆腐架、茶藝、板龍燈、甲路紙傘制作技藝等1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7人,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51人,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總量位居江西前茅。
公共文化:余波千載惠民心
近年來,婺源始終把加強城鄉公共文化建設,作為提升城鄉居民生活質量、衡量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內容。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逐年加大對城鄉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力構建和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逐步改變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失衡的狀況。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整合涉農文化資源優勢,強化部門間協作,積極推進鎮、村一級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設立具有綜合功能的鎮村文化活動中心,倡導和培育文明健康的農民文化生活,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2009年10月18日,“向祖國匯報——新中國六十華誕全國農村數字電影主題展映”啟動儀式在婺源舉行,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領導、江西省廣電局領導、國慶獻禮片《建國大業》主創人員與部分演藝明星出席儀式。當4位數十載扎根鄉村、服務基層,甘于寂寞、服務流動影屏的婺源基層電影放映員走上主席臺接受嘉獎時,他們的感人事跡,贏得了總局領導、明星及現場觀眾熱烈持久的掌聲。婺源是典型的山區大縣,“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水路和莊園”是全縣地貌的真實寫照。全縣173個行政村的1417個自然村,80%都分布在迂回縱深的山谷中,30%的村莊需要徒步。江灣鎮東頭村位于皖、浙、贛三省交界的高山上,是個離婺源縣城200多公里的偏僻山村。為了村民看上電影,放映員不得不繞道浙江省開化縣,背著放映機與拷貝,翻過兩座高山,徒步20多公里到達村委會。每次放映員進村,村民都高興得和過年似的,在村口燃起鞭炮迎接他們。就這樣,婺源縣電影公司的9個分隊、16名放映員,長期堅持在農村電影放映一線,不懼山高路遠,終年翻山越嶺、不辭辛苦進山村,一邊為農民免費放電影,一邊為鄉親傳送文化、科技、法律等農村實用信息,被群眾譽為“山鄉的文化天使”。
在公共文化建設中,婺源始終堅持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通過升華和創新,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涵,扶持和打造地方性文化品牌,真正使公共文化建設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創出特色。通過創新機制,豐富形式,大膽“走出去”,參加國內外各種傳統文化藝術展演;竭誠“請進來”,大力促進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交流。一年一屆的“婺源·中國鄉村文化旅游節”將鼓舞鼓樂、山歌民謠、燈彩燈藝等一大批具有婺源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藝術及全國各地的民間藝術或特色民俗先后搬上大舞臺,盡情展示各自的風彩。連續舉辦了12屆的“婺源·中國鄉村文化旅游節”,已成為一臺全國性的鄉村文化盛宴,一個響亮的鄉村文化活動品牌,并在2013年榮獲文化部頒發的“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獎”。
在深入開展農村三項文化活動中,婺源文化工作者克服山區交通不便、村落分散等重重困難,深入田間地頭送圖書、送春聯、送演出、送電影、送致富信息技術,為農民朋友送去一道道急需又可口的文化佳肴。僅2014年,組織電影、戲曲歌舞、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下鄉就達2000多場次,參與群眾達30余萬人次。同時,積極發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的鄉村群眾文化,大力培育鄉村鼓樂、儺舞、茶道、燈彩等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樸、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演藝文化。
婺源還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城鄉文化隊伍建設。全縣成立了書法協會、美術協會、作家協會、詩詞協會、攝影協會、戲音舞協會等9個文化協會,會員總數達900多人,其中24人成為國家級協會會員。定期組織文化人才培訓,組織骨干文藝人才建立縣文化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充實完善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選派文化骨干負責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工作。全縣上下形成了以縣級文化單位為龍頭,鄉鎮文化站為重點,民間協會為補充,覆蓋城鄉、專兼結合的群眾文化服務體系。
長期以來,婺源堅持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工業企業準入門檻非常之高,縣域內缺乏支柱型工礦產業,導致了縣域經濟規模依然較小、可用財力薄弱。但在文化建設投入上,年均增幅均高于財政增幅,在大力保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正常運行的同時,每年還投入近千萬元用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人才培養、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宣傳推廣。對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公益性文化項目建設,從審批、用地、資金等方面予以重點保障。2005年,總投資4000萬元、建筑面積達一萬余平米的婺源博物館新館投入使用;2010年,以婺源古城改造為契機,實施了縣文化館、圖書館搬遷改建工程,改建后的兩館設施齊全,分別通過了國家三級館、二級館驗收。目前,結合婺源文化服務中心區建設規劃,按國家一級館標準建設的圖書館新館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為建設婺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縣政府將市政廣場附19畝黃金地段用于該項目建設,現已完成項目調研、初步設計,年內將啟動基礎設施建設。截止目前,結合特色文化村創建工作開展,全縣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6個,村級信息資源共享服務點192個、農家書屋198個,實現了鄉鄉有文化站、村村有農家書屋的目標,形成了縣鄉村三位一體的文化陣地網絡。endprint
文化產業:高潮迭起譜華章
多年來,婺源堅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培育龍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思路,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推進文化產業基地和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逐步發展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文化產業涉及文化旅游、傳統手工、文化演藝、影視傳媒、文化娛樂、印刷等各方面,2014年,全縣文化產業增加值為5.7億元,占GDP比重的5%,帶動社會就業近3萬人。
婺源縣紫陽鎮,一代理學大師朱熹的二、三世祖居住地遺址上,農民藝術家江亮根斥資一億余元,修起了一座占地1.7萬平方米的“熹園”。走在荷塘曲徑、石橋回廊,亭臺軒榭、古木參天的園林中,江亮根感慨萬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從最初的學徒從業,開小門店,到買下步履維艱的國營工藝雕刻廠;從注冊“朱子”龍尾硯商標,到創辦婺源朱子實業有限公司;從個人成長為歙硯制作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到企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最后到集硯臺生產、參觀、購物、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園“熹園”的成功運行,產品遠銷海內外,資產總額已近2億元,企業每一步的發展壯大都少不了各級政府的關心與扶持。
在江西省南昌贛江之畔,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滕王閣建筑群中,有一座總面積1600平米的贛風館,其20年經營權被江亮根一舉拿下。這是他繼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以外,創辦的又一個規模宏大的歙硯文化傳播中心。正在與工作人員忙著樓閣內部設計的江亮根坦言,賺錢不是他唯一的追求,如何讓更多的人重拾筆硯,了解歙硯傳統文化,繼而讓這一藝術瑰寶走向世界,是他最大的心愿。在婺源以制硯聞名的大畈村,一個歙硯傳承示范基地迎來了第一批中外少年學員。至今,該基地已利用寒暑假日,免費開辦歙硯文化研習班60余次,學員遍及全國各地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
7月25至26日,全球業界關注的“鄉村旅游發展升級‘篁嶺樣本國際研討會”在婺源篁嶺村舉辦,世界旅游組織和亞太旅游協會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發展。近年來,在婺源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篁嶺民俗文化村充分發揮村落歷史文化燦爛、耕讀文明悠久、民俗文化積淀深厚的優勢,在嚴格保護古村落環境的前提下,成功打造了以“曬秋”為標志性符號,民俗種類多樣、特色鮮明的篁嶺鄉村旅游樣本,并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居民就業、鄉村脫貧、激活消費上取得了顯著的效應,產品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文化娛樂、民俗體驗、旅游會展等轉變,實現了鄉村旅游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為解決世界范圍內古村落開發與保護難題,提供了獨特的東方視角。
占地40余畝、建筑面積2萬余平米的華龍木雕廠是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企業創辦者也是一位地道的農民,曾蟬聯三屆“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榮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薪傳獎的國家級傳承人俞有桂。在他這里接受培訓的木雕藝人多達200多人,有60余人成長為具有省、市、縣級工藝美術職稱的“三雕”藝人。自2005年以來,俞有桂的木雕廠已累計創稅1000余萬元,并在深圳、上海、鹽城等地創辦了“三雕”藝術傳播示范基地。婺源縣江灣鎮農民吳亮生有著“中華傳統工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諸多榮譽,擁有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集生產、展示、觀光為一體的硯臺生產、示范、傳播基地,年產硯臺2000方,年創利潤150萬元,并帶動了周邊鄉村 100多位青年農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婺源擁有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家,省級重點文化企業1家,江西首批鄉村休閑文化旅游示范點1個。在已建成婺源生態工業園區(已有6家文化企業落戶)的基礎上,婺源縣繼續推進占地面積1600畝、基礎設施投資2億元的文化旅游商品產業基地,占地8000畝的文化旅游服務產業基地建設。2015年在建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7個:朱子文化園續建項目(5000萬元)、篁嶺民俗文化村 (1.5億元)、華星影視城(2億元)、婺源文化演藝中心(4億元)、趙斌展覽館(1.6億元)、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里老家”項目(5億元)、江西婺源水墨?上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項目(9億元)。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夢里老家》于2015年春節前正式面向觀眾演出,填補了上饒市沒有戶外大型實景演出的空白。婺源縣還與北京電影學院開展戰略合作,雙方的合作是一次影視文化與鄉村旅游的大融合。協議簽訂后,北影將每年在婺源舉辦電影研究、采訪、創作等系列活動,并在篁嶺打造“北影客棧”,建立北影影院。
“婺源有獨特的文化氛圍,有文化的婺源人深愛著自己的婺源文化,婺源率先在全國扛起鄉村文化大旗。”這是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在婺源深情說出的一番話。是的,婺源人并沒有固步自封地沉迷在老祖宗留下的瑰寶上沾沾自喜,而是堅定地扛起了文化發展這面大旗,繼往開來,勇于創新,譜寫著新的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