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學文
“儲蓄”和“賬戶”本屬于金融概念,與“人文”“精神”等文化概念放到一起思考,實屬“跨界”。
全球化的時代已經到來,人類社會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一些發達國家物質財富的積累速度已經到了驚人的地步。然而,在物質財富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的今天,當代人的“人性”是否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人類社會的“精神”財富是否也在同步成長?
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斗,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可是,在世人面前,我們的國民素質卻不是“同步增長”。國民素質是一個綜合概念,包含了精神面貌、文化素質、道德修養、禮儀素養、全民教育、經濟條件,身體素質、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等指標。環顧我們的周邊,這些問題真是令人堪憂,在別人走進來,我們走出去的國際化環境中,低素質、少修養的例子舉不勝舉。
在世人面前,我們的國民綜合素質不被看好,在國人面前,我們青少年的道德素質同樣不能令人樂觀。自律能力不足,道德感薄弱,價值觀紊亂,行為失范。“灰色”的思想情緒,“灰色”的道德狀態,既非大奸,亦不大惡,只是由于修養和感恩之心的缺乏而導致的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等行為幾乎成為通病。
現如今,科技的進步使我們在醫療、通訊、交通等社會和民生方面的境遇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卻使人類本應豐富多彩的生活變得單調,精神交流變得格外“艱難”,產生了諸多錯覺:仿佛我們需要機器的機會要比需要人類幫助的時候多得多。在不少人的生活中,越來越不覺得人有用,他們尊敬機器的程度比尊敬創造它的人還要強烈。由于互聯網的普及,許多人已經深深地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這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自閉癥、不愿與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人生的虛幻感以及犯罪等等,姑且概括為“信息中毒”吧。
現實向我們發問:在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經濟普遍增長,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我們的人性到底有多少改善?我們的精神變得更加美好了嗎?我們的人文情懷是日益豐富還是漸趨貧乏?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經說過:科學技術好比一把刀,如果掌握科學知識的人缺乏人文精神,就會導致“童子操刀,其傷實多。”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在接受采訪時曾說:“中國的歷史任務是脫貧,同時還要脫愚。貧而愚,落后會挨打,倒行逆施;富而愚,也許其危險性不低于貧而愚。”我們的社會曾經一度倡導片面的價值導向,單位以GDP論英雄,個人以財富數量論成敗,學生以考試成績論優劣,以至于急功近利,浮躁不安,實功虛做,因利害義等現象見怪不怪。
大眾流行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已經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電視已經成為兒童成長歲月中的重要內容,但是,我們對大眾流行文化的重視卻不夠,研究滯后。由于大眾流行文化是發達資本主義狀態下的文化產物,因此在它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的時候,帶來了一整套西方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即“西方化”,這就給所到地區的本土生活、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帶來了嚴重沖擊和瓦解的作用。一種單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正在全球范圍之內形成,所有的電視觀眾都卷入了以歐美為源頭和中心的現代化進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淵源的中華民族,我們應做些什么?
著名教授郎偉先生認為,一個時代形成什么樣的人文情懷,是一個重大命題,有關民族的生機。掌握了知識、技能,并不能保證人們已經擁有了成熟而健康的心智以及科學而理性的品格,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其靈魂狀況如何?人格水平和人文素質如何?而靈魂狀況和人文素質恰恰決定了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將來是造福人類還是給人類帶來不幸。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公民本身。”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得人民精神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它的未來發展。在工業化、信息化同步進入我們生活的今天,人文精神培養與科學技術進步應該得到同等的重視, 我們在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應該以人文情懷儲蓄精神賬戶。
“人文”二字在中國古代主要是指詩書、禮、樂、方面的修養。儒家認為,一個人要想進行正常而有效的社會交往,必須知書達理,有比較好的人文素質與修養。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用今天的話說,一個人如果學不好詩書,與人交往都沒有什么話可說。郎偉教授認為,所謂“人文精神”指的就是一個人通過有益的品德、思想、智慧、情感等方面的學習和培養,而形成的良好的道德面貌和內在修養。良好的人文精神應該包括:超出社會平均水平的道德情操面貌、健全的人格狀態、豐厚的文化底蘊、尚雅的文化品位以及優美細膩的感情世界等。
用人文情懷儲蓄精神賬戶,需要因人而異,處在社會不同層次的人,對精神賬戶的需求自然不同;用人文情懷儲蓄精神賬戶,需要從個人、家庭、學校、單位、社會的角度系統建設,持續儲蓄,方可終身受益。
在個體層面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人文精神”是人類美好精神的一個基本標志,它總是與人道情懷、正義情懷、理想追求、責任意識緊緊聯系在一起。個體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基本要求。如果再提高一個層次,就應該重視“情”的儲蓄。所謂“情”,是指豐富而優美的情感,它包括對人類命運的熱切關注,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事物、尤其是文學藝術美的獨特的感受能力等等,當然,對親情、友情的珍視也是“情”的內涵之一。精神財富儲蓄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們所敬仰的精神貴族。在中國古代,有一個社會階層叫做“士”,這種人“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事長則尊”“事幼則悌”,待人誠,交友信;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無恒產而有恒心,不論身處怎樣的境地,都能閃爍出精神的光芒——有風骨,有氣節,有始終。在我們這個已經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度,誕生“精神貴族”的數量基礎已經具備,質量群體也將指日可待。endprint
在家庭層面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是人皆有家,是家皆有情。一個幸福的家庭不一定富裕,一個奢華的家庭不一定幸福,這里的核心區別就在于“情懷”,即精神財富。幸福的家庭,在積累物質財富的同時,總是在精心儲蓄著精神賬戶,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出入有禮,舉止有規,文明禮讓,勤儉節約,誠信守恒,悅納包容,關愛有加,其樂融融,這筆財富取之不盡,于己于人,于家于國,善莫大焉。儲蓄家庭精神賬戶,女性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關注。在家庭世界里,女性時間更充裕,情感更細膩,方法更多樣,作用更久遠。“一個優秀女人惠及三代,一個問題女人殃及三代”是祖宗的感嘆,我們不能漠視。
在學校層面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在現代化與信息化疊加的時代,學校的人文教育就是干預現代社會和機器時代的冷漠與幽閉,培養受教育者濃厚的“人間情懷”,幫助學生解決三大問題:破除“科學技術萬能”的說法;培養心靈健康,心懷善意的孩子;給人類生活帶來美麗和詩意,為成千上萬的學生建立一個精神的故鄉,當他們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上闖蕩時,有一種內在的資源。用一句比喻性的話來說就是:從7歲到22歲這段時間,是建立自己“精神賬戶”的黃金時間,以后一輩子都要回到這個賬戶上來提款。
對學生而言,為了這個賬戶用之不竭,就要自我凈化,自覺培養關心、尊重和愛護他人的仁愛情懷。“仁愛”是一種博大的愛心、善心、同情心,仁愛精神不僅僅限于親人,而應該推廣到所有人。在如今社會普遍渴望人文情懷的環境中,著重強調培養學生們的“細膩情感”、寬容心和審美感受尤為迫切。蘇姆霍林斯基說:“每個年輕人最主要的是記住,不要用粗野的情感,如喊叫、暴躁、兇狠來填補思想上的空虛。在人的心靈深處,在潛意識里隱藏著一種本能——動物的恐懼心理,兇惡和殘忍。一個人越是缺少文化修養,缺少智力與美感,這些本能就會表現得越頻繁。”在如今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中,培育寬容心就是積極而友好地去理解另一個人的信仰、行為和習慣,但卻不一定要同意或接受他們,而是為了和諧相處,協同共事。審美是一種人類精神活動,它給活動主體以豐富而復雜的心理感受,人們將其稱之為“美感”。審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的需要。美的本質,就是基于人的本質。學校要賦予學生人文情懷,就應該使他們具備審美感受素養。
在單位層面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是有單位的,人是單位的人,單位是人的單位,這是一個正常社會結構的基本常態。優秀的單位總是透射著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氣息:一群志同道合者聚集在一起,謀求生存,提升價值,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儲蓄精神財富——以文化建設為基本途徑,承擔社會責任,建設精神家園,員工個體人格狀態健全、生活品味尚雅,單位整體文化底蘊豐厚,道德面貌健康。這樣的人,在單位是優秀職工,在社會是文明公民;這樣的單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時代榜樣。
在社會層面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時代對社會精神體系的基本要求,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一定要在大眾群體中尋求精神歸宿,所以,在社會層面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在落實核心價值要求的同時,大眾流行文化也是一個不能回避的重要文化話題之一。如今,大眾流行文化正在以快餐文化的方式被普通大眾享受著:暢銷小說、商業電影、電視劇、各種形式的廣告、流行歌曲、休閑報刊、MTV、營利性體育比賽以及時裝模特表演、電腦游戲等等滲透于社會生活的神經末梢。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如果讓大眾流行文化成為一個社會精神資源的核心內容,成為哺育一代人成長的精神食糧,那后果將會是可怕的——社會心理的浮躁,及時行樂觀念的流行等與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有關。
與傳統的文化形式相比,大眾流行文化具有赤裸裸的商品性;在現代商業社會里,大眾流行文化是由投資者掌握的。聰明的投資者都必須到觀眾日常欲望那里去爭取收視率,用低俗化、娛樂化、消費化的鏡頭,接近受眾主體的理解力和興趣。大眾流行文化以美麗絢爛的包裝和幻覺性,滿足和補償著某些人精神的幻想和人性的沖動,使許多涉世未深者沉迷于虛擬世界而不能自拔。
由于大眾流行文化的廣泛性和滲透性,實際上它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精神食糧,進而塑造許多人的人格理想和價值觀念。 我們的觀點是:大眾流行文化可以成為青年人喜歡的對象,但決不能取代經典文化在整個國家教育當中的基礎位置!因此,在各級學校大力提倡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成為急迫的教育課題。
在時代層面建立人文情懷精神賬戶。這個時代發展太快了,國際化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適應國際化生存已經成為常態。所謂“國際化”就是一種知己知彼的方式。知己,就應該懂得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價值;知彼,就是有能力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文字、講得通的邏輯詞匯,去呈現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典章禮樂。它不是把我們變得跟別人一樣,而是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我們的不一樣。 從而高高舉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旗幟,建設物質文明,儲蓄精神賬戶,在世人面前重塑形象,和平發展。
用人文情懷儲蓄精神賬戶,要求我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重視創造精神財富,使每個人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能夠具有豐富的情懷,尚雅的精神,高貴的品格,使我們的生活更和諧,精神與環境一樣干凈,心靈和信號燈一樣有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