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健+郭棟梁
摘 要:李崗寨金礦區位于熊耳山變質核雜巖東端,花山似斑狀花崗巖體南側。研究區內層狀滑脫蝕變帶發育,Au元素次生暈異常清晰,成礦條件良好。黃金是一種特殊產品,是國家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黃金的開發利用更加受到國家的重視。本文運用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地層學等結合實驗分析方法對礦區礦床遠景進行評價分析,對以后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河南省;李崗寨金礦;礦床遠景;評價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4.231
1 礦區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長城系下熊耳群,少量第四系。地層自老至新依次是:
(1)中元古界長城系下熊耳群(Pt2X1)。礦區出露熊耳群為下熊耳群。分布于整個礦區,是區內出露最廣泛的地層,也是含金蝕變破碎帶和金礦體的圍巖。灰綠色安山巖是礦區出露的主要巖性,出露的厚度大于600米,依據安山巖中杏仁體的大小,長石斑晶礦物的稀疏和大小,黃鐵礦的有沒有,從上到下可以劃分為四層,就是含黃鐵礦小杏仁狀安山巖,杏仁狀安山巖,斑狀安山巖,杏仁狀疏斑安山巖;李崗寨地區礦體賦礦圍巖是含黃鐵礦小杏仁狀安山巖。
(2)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礦區北側現代河流和山坡根處。主要是礫石、砂礫、亞砂土和殘坡積物,礫徑的大小約為5~20cm,個別大于1m,厚度0~10m。
2 礦區構造特征
礦區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長城系下熊耳群。熊耳群地層總體南傾,傾角15~40°,呈簡單的單斜形式。研究區斷裂構造發育比較多。構造類型主要是層間滑脫蝕變破碎帶,它們是研究區內金礦的主要導礦以及控礦構造。
蝕變破碎帶位于熊耳群安山巖內,沿李崗寨~龍脖一帶分布,產狀160~215°∠25~48°,厚度0.2~2.5m,出露標高1050~1710m。在熊耳群的地層中,蝕變帶主要發育在含黃鐵礦小杏仁狀安山巖中,大量蝕變礦物為綠泥石、綠簾石等。含礦蝕變破碎帶中構造巖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蝕變糜棱巖化安山巖,第二種是蝕變糜棱巖,第三種是強硅化蝕變巖。第三種大部分處在破碎帶中部,礦物的成分主要有石英和斜長石和角閃石和黃鐵礦(褐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等。第二種分布在強硅化蝕變巖的兩邊,不但分布不太均勻而且厚度小,原巖是安山巖,灰綠色,為片狀構造,是糜棱結構。第一種構造巖,有絹云母化特征,糜棱結構。所有構造巖形成完成,再次受到一次構造作用的影響,讓其滑動破碎,它的破碎程度其中強硅化蝕變巖是最強的。在成礦的時期,含金熱液大部分充填在強硅化蝕變巖中發育形成了比較富的金礦石。
3 工程地質巖組特征
根據巖石成因、巖性、結構特征、結構面發育程度和分布特點,以及巖石物理力學性質和對未來礦山開采的影響程度等,礦區巖石可劃分為三個工程地質巖組。
(1)安山巖巖組。主要為中元古界長城系下熊耳群,是含金蝕變破碎帶的賦存圍巖。巖性主要以灰綠色安山巖為主,在李崗寨附近有紫紅色安山巖出露,礦區出露厚度大于600m。多為杏仁狀、斑狀、小杏仁狀,杏仁體大小0.1~0.3cm,呈渾園形、橢園形等,礦體頂底板部分巖石中杏仁體呈壓扁的眼球狀,沿礦體走向定向排列。
礦區內安山巖類巖石普遍受自蝕變作用。斜長石表面多已絹云母化,基質多為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巖石風化程度中等,單軸平均抗壓強度113.23MPa(據點荷載試驗資料計算),屬堅硬巖石。據坑道調查,多數地段穩固性好,多為干燥狀。
(2)蝕變巖組。主要分布構造破碎帶及周圍。巖性為安山巖蝕變后的產物,常具有較強的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巖石呈黃褐色-土黃色,土狀、蜂窩狀、中細粒粒狀結構,土狀、蜂窩狀、塊狀構造。單軸平均抗壓強度113.23MPa(據原詳查點荷載試驗資料計算),強度稍差。據礦區坑道調查,礦帶穿過地段穩固性稍差,但無須支護,常見滴水潮濕現象。
(3)碎裂巖巖組。主要分布在近南北(橫)向構造破碎帶。巖性為碎裂狀安山巖。呈黃綠色~土黃色、灰綠色,碎裂狀、角裂狀構造。巖石整體穩固性差,有透水漏水現象。
4 礦床遠景評價
經過本次研究,查明了礦體的規模、形態、產狀、厚度等情況;查明礦石的物質組分、結構構造;初步了解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對礦床開發的經濟價值進行了概略評價。熊耳山地區經歷了發生于中國東部燕山期的構造體制大轉換和巖石圈減薄事件,產出了大量燕山期熱液型金、銀、鉛、鉬礦床。李崗寨礦區地處該成帶的東北部,其成礦地質條件非常優越。陸院溝礦區勘查報告表明,2號礦脈在地表的走向長度超過4000米,礦體的形態比較好,在成礦后期受到斷層破壞程度小,連續性比較好。3號礦脈在地表沿走向長度大于4400m。兩個礦脈沿傾向方向均較穩定。本次普查結果顯示,陸院溝礦區的2、3號礦體全部延伸至本礦區深部。雖然鉆探深部揭露的3號脈金礦化不明顯,但2號脈金礦化較好,其礦層厚度和礦石質量均與陸院溝礦區2號礦體相似。只要2號礦脈在本區深部傾向延伸長度達100m,李崗寨礦區就有望成為一中型(或中型以上)的金礦床。
5 結論
李崗寨礦區擁有優越的金礦成礦條件,在礦區深部揭露到了陸院溝式的主礦脈,礦區的具有良好開發前景。建議加快該區的地質勘查進程,以古洞溝礦段為突破口,實行探采一體化,讓該礦區早出效益多出效益,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加快村民脫貧致富步伐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地質礦產局.河南省區域地質志[M].地質出版社出版,1989.
[2]邱永泉.找礦礦物學在金礦普查中的應用[J].地質地球化學,1988.
[3]鐘義,胡作定.某金礦普查評價及可選性試驗和下步工作意見[J].地球,2013(02).
[4]趙春榮,邊紅業,劉濤.黑龍江十五里橋金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礦意義[J].黃金科學技術,2015(09).
[5]彭枧明,膝飛,殷琨.提高復雜地層金礦勘探效果的新技術[J].黃金,2011(02).
[6]龐緒成,胡瑞忠.金礦勘探中的“測不準”現象及原因分析[J].地質與勘探,2008(03).
作者簡介:胡英健(1985-),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礦產勘探與管理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