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元
摘 要:板栗搶青是部分果農為搶市場,對生長尚未成熟的板栗果實提前收獲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板栗樹體正常生長發育及栗果品質,危及到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分析搶青的原因后,提出了穩定市場價格,加大力度宣傳采青危害,實現規模化經營,政府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依托骨干合作社嚴格按照章程收購等應對措施。
關鍵詞:板栗早采;危害;原因;對策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6-0023-03 中圖分類號:S664.2 文獻標識碼:B
搶青既是古老的話題更是現實的問題。一些人為搶市場對生長尚未成熟的板栗果實提前收獲,嚴重影響了板栗樹體的正常生長及栗果品質。近幾年板栗搶青采收越來越嚴重,亟需引起人們高度重視。
1 板栗搶青采收的危害
1.1 產量低,效益低
研究表明,采收前1個月,栗實增重占總重量的74.7%,采前10 d占總重量的50.7%,提前13 d采收,減重56%;如果提前5 d采收,果實單粒重會減少20%~30%。靠提前采青賣高價格是得不償失的。
1.2 品質差,不耐藏
早采的板栗果實干物質積累不充分,果實風味差,色澤差,水分含量大,不耐貯藏。貯藏中容易褐變、風干及腐爛。栗實的干物質積累主要是在采收前的30余天完成的。采收前30 d、20 d、l0 d干物質積累量分別占總量的97.8%、88.5%、55.5%,越接近成熟期,干物質積累越多,而且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栗實底座脫離栗蓬成熟為止。
1.3 樹勢變弱
用長竿桿敲打栗蓬,最容易將枝條折斷,打落大量樹葉,損害枝條皮層,造成樹體損傷。而且搶青越早,越不容易打落栗蓬,對樹體損害越嚴重。栗蓬前面的枝條是下一年良好的結果母枝,正常情況能夠結果0.1~0.2 kg;栗樹葉片從栗果采收到正常落葉還有2個多月時間,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分,積累營養,為下一年豐產奠定基礎。搶青采收損害樹體,使其對外界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變差,易造成嚴重病蟲害而削弱樹勢。另外,由于采青打破了栗樹正常的生長發育,還容易造成二次開花結果現象,嚴重影響下一年產量。
1.4 用工多,效率低
搶青采收時需要用力將栗蓬打落,還需堆放3~7 d后熟,栗蓬方能開裂,再進行人工脫粒。非常麻煩,效率較低,也不能較自然成熟提前銷售。如果再堅持在栗樹上長3~5 d,就能自然成熟,自然落果。
1.5 影響品牌信譽
采青結果是毀了品牌,甚至丟失了本地的直接出口權,產生受制于人的局面。不僅出口數量和質量受制約,而且價格也要聽命于人,毀了品牌失了效益。
2 搶青采收原因分析
2.1 市場混亂,價格不穩
價格是造成板栗采青的一個重要原因。一般年份板栗開始價格較高,栗商搶購,隨后價格大幅度回落,有時一天時間多次降價,前后價格每1 kg有時相差2~5元,這種頻繁的價格波動,導致栗農搶青采收,抓緊早采早賣。否則優質栗果賣不出優質價格。如果價格能夠穩定,善始善終,優質優價,果農也就不會過早采收了。
2.2 經營過于分散,被動搶青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使多數板栗產區以家庭承包為主,規模小,經營分散,有的667 m2栗園被分割給幾戶人家,各家的栗樹互相穿插、交接,采果時很難保證落地栗果歸屬,給生產帶來很大難度。農村基層組織管控能力削弱,加上栗果市場需求日趨旺盛,價高利厚的誘惑和一些閑散人員趁機偷采別人樹上栗果,大多數果農為防止自己利益受損,被迫提前采收。有的栗農素質低、不誠信,早采自家的,偷采別人的,這種反面典型也會擾亂樸實的民風,造成年年采青,越采越早,形成惡性循環。
2.3 栗商搶購,惡意炒作
栗商各自為政,爭相壓價,搞內訌,這種惡性競爭,導致價格不穩,市場混亂。價格大戰讓缺少信息、不懂經商的栗農如云頭霧里,多數栗農高價時等著再漲價,舍不得賣;降價時著急,搶著排隊去賣,中了商販的圈套,栗農十分被動,造成栗賤傷農。
我國地區氣候差異較大,不同板栗品種成熟期不同,早熟與晚熟相差1個多月;同一樹上栗蓬成熟能相隔10 d;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也有差異,在云南8月中旬成熟,河北南部在8月底成熟,北京及河北唐山地區9月初成熟,河北承德、秦皇島及遼寧地區要到9月下旬才能成熟。栗商收購時要考慮地區氣候差異,不能一盤棋、一刀切,過早收購勢必引導栗農過早采收。
2.4 統籌調控力度及監管力度不夠
農業、林業、商務等相關部門缺乏統籌,不能進行宏觀調控,監管不到位,不能按照規定的標準嚴格要求,也沒有相關的機制和規范,造成板栗市場處于無序狀態,不能更好地為栗農服務。
板栗合作社不能充分發揮杠桿作用,缺少生產環節管理,有很多合作社只是在板栗收購時忙幾天,平時對栗農生產漠不關心,只顧經商盈利,收購時不嚴格執行分級標準,對采青、摻雜使假不聞不問,不但不懲罰,反而照收不誤,造成搶青蔓延,愈演愈烈。
3 建議及對策
3.1 穩定市場價格
維持板栗價格穩定是禁止采青的主要措施。保證果農實現優質優價,整個板栗收購期間實行統一標準,善始善終,拉大不同等級價格,嚴格遵循板栗收購指導價進行收購,讓劣質板栗沒有市場。充分調動栗農的積極性,鼓勵栗農生產優質板栗,確保栗農得到實惠,以利于板栗產業健康發展。
3.2 加大采青危害宣傳
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書報等媒體告知栗農采青的危害,從提高板栗質量入手,憑質量求生存,靠質量求發展。臨近采收時,向栗農發出“禁止板栗采青,保護品牌”倡議書,團結所有栗農不為小利而采青,避免栗農間的惡性競爭。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杜絕板栗采青的發生,確保板栗質量。
3.3 實現規模化經營
鼓勵栗農通過承包、轉包等多種形式進行土地、山場的合理流轉,延長承包年限,擴大栗園面積,逐步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生產。改變現在農戶分散經營方式,有利于板栗的可持續發展。
3.4 政府相關部門加強監管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在板栗采收之前,應聯合召開本年度板栗工作會,全面部署當年板栗營銷工作。明確規定板栗必須在規定日期(如燕山板栗9月10日)之后采收及收購,禁止商販提前上門采青收購,損毀板栗的品牌。對違反規定擅自搶購的商販給予相關的懲罰與制裁,加大采青收購的成本,逐步實現板栗收購規范化。有條件的鎮、村可自發組織“護秋”聯防隊伍,確保板栗保質保量采收。
3.5 依托骨干合作社嚴格按照章程收購
成立村、鄉、縣各級板栗協會,充分發揮協會的杠桿作用,將部門、企業、農戶連接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統一體,依靠利益的分配和調整,驅動整個系統的協調、高效運轉,克服長期以來“生產者不受益,受益者不生產”的弊病,確保整個產業鏈各環節的緊密銜接與合作,使市場、農戶、企業、部門和政府等,形成一個高效的運轉整體,推動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采收期間,依托骨干合作社在當地主要產區設立收購點,搭建社員與收購商聯系平臺,為雙方優質提供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板栗收購指導價發布機制,為社員發布當天的板栗收購指導價;為收購商提供倉儲、運輸等條件,為果農與收購商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易環境。
授權的板栗合作社,要加強生產環節管理,嚴格實行“人定責,地定塊,樹定牌,戶定標”合作社管理模式,明確社員崗位責任,將管理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構建起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質量管理體系。對偷打農藥、打青采摘、浸水貯藏的,按照合作社章程,拒絕收購,嚴懲重罰。為有效避免發生“栗賤傷農”問題,實行社員以板栗樹入股,按毛品、成品分紅合作辦法,合作社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商標、統一定價、統一銷售,杜絕各自為政,爭相壓價,搞內訌問題。形成由過去依賴出口外銷到內、外銷售并重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