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規型輔導員和學習型輔導員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囿于時間的長期性和過程的復雜性,輔導員整體上自發自覺地實現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不切合實際。這就為外部強制性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89-01
關于成規型輔導員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研究,我們前面先后發表了《轉型的必要性》[1]和《轉型途徑研究》兩篇文章,基于前面研究的基礎,這里進一步深入探討轉型的方法。
一、轉型方法與強制性和自由性
成規型輔導員和學習型輔導員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囿于時間的長期性和過程的復雜性,輔導員整體上自發自覺地實現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不切合實際。因為各個高校發展程度不平衡,各所高校資源配置不均衡,對學術研究和政治任務的傾斜程度也不盡相同,加以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職業素養和學歷層次不能整齊劃一,直接導致高校輔導員隊伍整體自覺自愿地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不符合現今時代發展實際和大環境現實情形。這就為外部強制性的出現提供了契機。
外部強制性包含學術科研任務和職稱晉升發表學術論文數量要求等。科研的外部強制性自然比不上科研的自發自覺自愿來得主動和積極,然則從作用的范圍、執行的力度角度而言,相較科研的自發自愿自覺,外部強制力顯然更加有效和具有推動力。
反過來看,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中不乏喜好和樂于從事科學研究的同仁。外部強制力能夠利用條件限制,綁架高校輔導員使其不得不從事學術科研,然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外部強制力在執行力和效率上似乎比科研自覺自愿更有成效,問題在于外部強制力一時無法產生出愛好科研、以做科研為樂的輔導員。這是其一。其二,外部強制力可以使得高校輔導員去“做”科研,參與到學術科研當中來,然而這科研結果的量是有了,質呢?又從何而來。
外部強制力的好處在于推動成規型和學習型輔導員最起碼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無論這第一步高校輔導員是否愿意,是否發自內心的,是否有所怨言。
倘若成規型輔導員和科研型輔導員沒有從意識深處認識到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的緊迫感和價值認同感,加以外部推動力對其作用又無效,這樣的高校輔導員必將為時代浪潮所淘汰和出局。
能夠從意識上達成科研自覺是最好不過的。既可以保證科研成果的質量,又可以進一步影響周邊的同事,為構建一個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貢獻自身的一份力量。同時,越是自覺地投入到科研活動當中來,外部的強制力約束也就越小,意味著我們的科研處境越加的自由。
外部強制力和科研自由相輔相成,共同為成規型輔導員和學習型輔導員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提供助力。
二、轉型方法與外激勵和內動機
首先強調一下外部激勵和外部強制力的關系。外激勵作為正面推動力量,鞭策和鼓勵高校輔導員參與到學術科研活動當中來。然而激勵和獎勵政策在那擺著,至于高校輔導員做與不做,并不強求。參與科研活動的,予以獎勵和表彰,不作為的,也不批評和強迫。這就不同于外部強制力的約束和“不得不”。外部強制力迫使高校輔導員去做科研,外部激勵鼓勵高校輔導員去做科研,在約束力上不同。相同的地方在于兩者出發點和動機是一致的,都希望高校輔導員能夠投入到學術科研當中來。
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的外激勵措施或政策包括發表學術論文版面費用予以報銷和學術科研獎勵等。當前學界向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大多需要支付版面費,這其中既有雜志社生存發展的需要,又有作者水平——比如并非都是學術大師等有關。試想高校輔導員從事科研活動,所發表學術論文支付的版面費能夠報銷,那么科研的積極主動性勢必高漲起來,這一政策自然是深入人心的。再者,發表學術論文,按照表彰和獎勵標準符合條件的再予以獎勵,那么做科研的熱忱會更加高漲。
外部強制力運用強硬政策或規定迫使高校輔導員去做科研,尚且不顧高校輔導員是夠樂意的感受,更談不上做了科研之后的獎勵和表彰。外激勵措施努力激發起高校輔導員從事科研的自覺自愿自發,即是考慮到高校輔導員向科研型輔導員轉型的內部動機。
單純的學術科研熱忱和興趣不是沒有,只能說這樣的情形很少。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入職之前,所學專業五花八門,各不相同,雖然最后都是做了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然其之前所學專業或物理、或法學,或文學、或英語,等等。到了輔導員崗位,就要惡補思想政治專業,或把思想政治向更專業發展。尚且,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若晉升職稱,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必須是和思政路線一致,即必須是思想專業的學術論文,換作入職前所學專業學術論文,不好使。
因此,外部激勵要與內部動機相契合,真正考慮和照顧到高校輔導員的處境和困難,能想輔導員之所想,急輔導員之所急,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起到激勵作用,所設一切外部激勵政策和措施才會得到貫徹和落實,才會不至于淪為空談和教條。
三、轉型方法與競爭性和合作性
競爭性與合作性指高校輔導員內部關系的協調和處理。
同單位之間,各學院、各系部之間的高校輔導員,平日之間同事關系似乎相處都很融洽,然而一旦面臨職稱晉升、外出學習機會等,就會不可避免的多多少少有些矛盾或暗中較勁。涉及到學術科研,競爭的現象也會出現,因為和其自身利益掛鉤。怎樣處理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之間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良性競爭帶來的是正面的積極的影響和效用,若是惡性競爭,就走向反面。
競爭與合作之間處理得好,二者之間的矛盾將會消失。因為競爭中蘊含著合作,而合作之間也具有競爭性。競爭的幾方競相發表文章,爭做課題,競爭的結果就是科研碩果累累,給單位和學院或系部帶來聲譽。競爭給各方帶來動力和壓力,不斷鼓勵著各人出科研成果,從而激勵著每個輔導員不斷提升職業素質和科研水平,這在無形之中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出現你幫了我、我亦幫了你的大好局面。至于合作,在這個講求雙贏的時代,彼此在競爭中相互打壓并非明智之舉,這樣的結局是兩敗俱傷。明智的做法是雙方在相互合作中實現雙贏,利己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