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亮

嫁給救命恩人,隱居深山也浪漫
今年40歲的景祥俊,出生在四川省通江縣,外婆和父母都是林業職工。1997年,中專畢業的她非要當護林員,一心想把女兒送出大山的父母堅決反對。他們植樹護林一輩子,比誰都清楚大山里的清苦。然而,景祥俊對大山卻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一次獨自巡山,景祥俊不小心碰到一個很大的馬蜂窩,毒蜂鋪天蓋地向她襲來,她被蜇了40多針,臉腫得像個皮球,幸好被父親發現,及時將她送到醫院才逃過一劫。有了這次死里逃生的經歷,父母以為女兒肯定會放棄,沒想到性格倔強的她依舊堅持要留在山里。
位于四川盆地東部的米倉山高大雄奇,綿延數百公里,西接摩天嶺,東接大巴山。西出通江縣城往北80公里,就到了諾水河的溶洞群,溶洞群之上就是大約有1萬畝山林的大包梁。當年,景祥俊和另外5名男女生相約來到位于巴山深處的鐵廠河林場,被分配到泥地坪工區做護林員。從此,他們就在大包梁住了下來。不久,景祥俊認識了一個叫張志才的當地山民。
一段時間后,孤寂和清苦令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到了1998年,同來的6人中就只剩下景祥俊一個人。除了作為一名“林三代”身上固有的大山情結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愛情。
1998年6月的一天,景祥俊在培育林木時因急病突然暈倒,恰被上山挖藥的張志才發現。醒來后,她已躺在林場的衛生室里輸液,而站在身旁的張志才汗水涔涔,正焦急地望著她。景祥俊十分感動,羞澀的臉上輕輕泛紅。她當時就有一種感覺:今生非這個男人不嫁。大她一歲的張志才,只讀過小學,21歲時母親去世。他當時的家只有兩間破草房。景祥俊的父母退休后住在縣城,認為女兒應該嫁個城里人,少吃一點苦頭,景祥俊的決定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1999年元旦,兩人結婚之日,24歲的景祥俊望穿雙眼,也沒盼來最親的人。
之后,小夫妻開始了清苦卻浪漫的隱居生活。山巖上野生的大腳菇,樹梢上跳躍的小松鼠,林間悠閑覓食的山羊……桃花源般的生活,讓景祥俊感到很愜意。
與野獸相伴,雙手染綠4000畝荒山
景祥俊負責守護著上萬畝山林,平時的主要任務是種樹、防林火、防盜采盜伐和偷獵野生動物等。按照規定,她每月至少得巡山22天,每年有264天奔走在山路上;每次巡山,最少要走10個小時,按往返一次20公里計算,一年要走差不多5300公里。
大包梁位于大巴山腹地,氣溫最低可達-15℃。那里海拔落差大,有一段路必須把身體靠在石壁上慢慢挪;還有一段山道,路面隨時可見滾落的亂石。張志才擔心景祥俊吃不消,經常陪妻子巡山護林。
種樹、砍雜木、巡山,生活仿佛鐘擺一般單調乏味。由于常年行走在山道上,景祥俊難得和人打交道,于是就養成了寫日記、讀日記的習慣。
平時,他們一家除了米、油、鹽到縣城購買,其他都是自給自足。他們家門前的一塊空地上種滿了農作物,其中玉米和土豆是他們的主要食物。而旱季吃水,更是要到兩公里外的地方去背。
由于交通不方便,他們兩口子幾乎不下山。就連為張志才理發,也是景祥俊自己動手。在簡陋的廚房里,他們用最原始的鼎罐煮飯。景祥俊有時還會在火塘旁哼上幾段小調,在丈夫張志才聽來這是山上最美的鳥鳴。每次巡山前,張志才都會在火塘里烤個火燒饃,這是夫妻倆巡山時吃的干糧。火燒饃又干又硬,但吃起來有一種濃濃的麥香味,在他們眼里這也是美食。
山林里經常發生各種險情,最要命的是黑熊,所以張志才從不讓身體單薄的景祥俊走出自己的視線范圍。中午時分,兩人坐在一起,打開背囊,就著涼開水,吃著火燒饃。途中休息時,景祥俊偶爾會看看自己寫的巡山日記,其中有一段這樣寫著:2001年9月的一天晚上,我們巡山歸來,突然樹林中傳來了黑熊的叫聲,狗狂吠不已,我倆趕忙趴在草叢中躲了十幾分鐘,并做好了應對攻擊的準備。這次歷險之后,狗嚇得再也不陪我們巡山了。
2002年的一天,景祥俊正在野外植樹,突感身體不適,疼痛難忍。丈夫將她送到縣醫院,檢查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她患有嚴重的腎病,左腎壞死,右腎萎縮,必須住院治療并及時手術。面對高昂的手術費用,景祥俊不顧親人和同事的勸說,選擇了放棄。經過幾天簡單的治療,景祥俊就回到了林場。
“她經常喊腰疼,身上、臉上發腫,我多次建議她住院治療,但他們沒有錢。”一位醫生說,景祥俊腰疼時,他就只能給她開一些消炎的藥,暫時緩解一下痛苦。自從景祥俊被檢查出有嚴重的腎病后,丈夫就承擔起了絕大部分的重活。
2008年,疼痛難忍的景祥俊再次來到通江縣人民醫院做CT檢查。“你的右腎萎縮得只剩下一點點了。你咋個還要往林場跑?你不要命了?”醫生了解到景祥俊的情況后,嚴厲警告她。
“雖然我還年輕,但我不怕死。只要開心微笑面對每一天,病魔就奈何不了我。”景祥俊說她要守著這片山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是靠著這種不要命的拼勁,18年來,景祥俊和丈夫一共種下64萬株松樹,昔日4000多畝光禿禿的山丘,變成了看不到邊際的綠色密林。如今這些樹的胸徑都在30厘米以上了。景祥俊對山里的山貨是如數家珍,夏天的蟬蛻、野草莓,野蘑菇,秋天的野核桃、野果子都是大山對她的犒勞。
躬行實踐,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除山林之外,景祥俊最牽掛的是她12歲的女兒。“女兒自小就托給我姐姐照顧。我在大山里,沒能好好照顧好她,太虧欠她了……”說起女兒,景祥俊淚水盈眶。回首過往,景祥俊承認確實過得太苦,但她覺得不后悔,也不覺得虧。
張志才算過一筆賬,自家8畝山地加上妻子的工資,年收入不到兩萬元。女兒在縣城讀書一年要花費上萬元,妻子一年的醫藥費至少需要5000元,他曾坦言,多虧了姊妹們幫助,不然真的養不了家。不過,夫妻倆還是樂觀地表示:“苦就苦點,守林護林,我們從來就沒想過離開。”
女兒喜歡畫畫,為了讓女兒學畫,夫妻倆每個月省吃儉用。
暑假的一天早上,景祥俊醒來發現桌子上面多了一幅畫,畫中一個山里女人弓著腰揮舞著長鐮刀在砍灌木叢,雖然畫筆粗糙,卻深深地觸動了景祥俊。“媽媽很偉大,很光榮!”女兒說,每次看見媽媽回家,經常帶著傷,她都會很心疼地幫媽媽抹藥;她經常在作文里寫到媽媽的工作,講媽媽的辛苦,老師會鼓勵她念給同學們聽,很多同學都說做一名護林員很光榮。
“女兒一直很聽話。”景祥俊幸福地說,去年母親節,女兒用平時節省下來的20元零花錢,給她買了一個發夾。
景祥俊非常滿意現在的生活:她新買了10多只羊,羊的數量增加到了70只,還養了一頭豬;丈夫體貼,女兒懂事;林業局還送了一臺新電視……
2015年春天,景祥俊獲得了由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 “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她被媒體稱為“中國最美守山女”。8月,四川省林業廳還拍攝了有關她的紀錄片——《巡山女神》。
“能處處尋求快樂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景祥俊在巡山日記中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