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生活中,遇到事情多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本來是一個人的優點。可是有些人遇到一點小事,就胡思亂想,越想越多,越想越想不通,越想越難受。這樣,不僅讓自己身心俱疲、煩惱不已,也讓身邊的人變得分外謹慎,生怕哪句話沒說好,使他不高興。
老瞎想或有精神障礙
孫偉最近在工作中總是戰戰兢兢的,擔心遭到上級的批評,甚至當同事受到批評時,他也會十分緊張,生怕跟自己有牽連。說起緣由,是因為之前的一次小疏忽,導致工作中出現差錯挨了訓。從此以后,他總擔心自己受排擠、被解聘。不僅工作難以順利開展,還時常失眠、焦慮。
60多歲的王阿姨最近也很苦惱,她常對老伴說:“不管別人說什么,我都覺得是在說我壞話。”這緣于三天前,老人跟女兒大吵一架,女兒說了句“趕緊走,別磨蹭”。
30多歲的張剛最近很煩,他總覺得身邊的東西很臟,因此強迫自己洗手,最后發展到無法停下來,不得不住院治療。
胡思亂想本來是人人都有的心理活動,但童年的經歷和周圍環境決定人胡思亂想的程度,嚴重時則會導致焦慮、強迫等。廣東省社會醫學研究會心理咨詢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馬建文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首先,競爭、生活等壓力導致人們危機感增強,因此變得敏感。
其次,很多人每天在不同的角色中轉換,時而要做合格的丈夫或妻子,時而要當稱職的上司,時而是別人的客戶……這些不同的角色讓人們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揣摩別人話語背后的用意。時間長了,就會胡思亂想。
最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胡思亂想的人往往小時候不被尊重,常被父母批評、否定、打罵,導致內心自卑,以致長大后特別重視別人對自己的態度。
胡思亂想讓人身心受損
胡思亂想是煩惱的源泉。有些人遇事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東想西想,老往壞處想,恐嚇自己。
胡思亂想易讓人焦慮、緊張,進而導致失眠。睡眠不足會加速人的衰老,甚至提高早亡風險。美國抗癌協會的調查顯示,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80%都是短壽者。
同時,失落、焦躁、恐懼等情緒,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主任劉思德說,臨床上有很多疾病是由心理問題誘發的。胃是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因而有些人常常被“氣得胃疼”,還有的人在過分憂慮時感覺“胃縮成了一團”。愛胡思亂想的人往往內心糾結、矛盾,伴隨胃的過度活動,引起胃潰瘍。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周迎春說,從中醫角度看,憂思郁慮、憤懣惱怒的情緒,均可使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肝氣郁結,出現思維緩慢、情緒抑郁、心情煩躁、心神不寧或失眠等問題。
轉移注意力讓大腦歇一會兒
中央國家機關職工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督導、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說,胡思亂想既有病態的,也有非病態的,還有介于兩者之間的“灰色地帶”。
劉華清說,區分是否病態,一要跟過去比,看是否一貫如此;二要跟生活、工作環境相似的同齡人比;三要看持續時間,偶爾一次、不影響生活就不是病態;四要看能否說服,如果對不存在的事情堅信不疑就是病態;五要看能否適應正常的生活,如果可以,那頂多是性格問題。
愛胡思亂想的人要學會自我調節。老人退休后精神很空虛,交際圈變小,容易出現“人走茶涼”的落寞感,懷疑別人不尊重自己,連孩子都瞧不起自己,等等。老人要培養點愛好,如旅游、釣魚、當志愿者等。兒女也要多理解老人,多與老人交流;中青年群體面對繁忙的工作和復雜的人際關系,常擔心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其實,要明白“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道理。如果管不住自己老胡思亂想,那就找父母、同學、好友聊聊天,相信會好很多。另外,試著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分散、轉移注意力,比如去公園跑跑步、打打球,或到電影院看場電影,這些都是不錯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