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廣增 侯憲杰 鄭迎旭
摘 要:桃園作為四季采摘果園之一在魯西南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近年來桃褐腐病在魯西南露地桃園發生嚴重,已對桃安全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筆者對該病在魯西南的發生情況與發生流行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和研究,并根據生態觀光采摘桃園提出相應的綠色防控對策。
關鍵詞:魯西南;桃褐腐病;流行因素;防控技術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6-0048-02 中圖分類號:S436.621.1+3 文獻標識碼:B
近年來,隨著生態觀光四季采摘果園的興起,魯西南地區經營四季果園的農戶很多,效益較好,桃園作為四季采摘果園的一種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近年來桃褐腐病在魯西南露地桃園發生嚴重,對魯西南桃安全生產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筆者對該病在魯西南的發生情況與發生流行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和研究,并根據生態觀光采摘桃園提出相應的綠色防控對策。
1 危害癥狀
桃褐腐病主要危害桃樹的果實,也可危害花、葉及枝梢。桃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但以果實近成熟時發病最為嚴重。桃果如果受害,初生褐色圓形病斑,后迅速擴大,數日波及全果,果肉變褐軟腐,病斑表面長出同心環狀的灰色霉叢,有的脫落,有的失水干縮成僵果,懸掛枝上。如果花受害,自雄蕊及花瓣尖端開始,初生褐色水漬狀斑點,后擴延全花,病花變褐枯萎。天氣潮濕則會病花腐爛,病花表面產生灰霉;若天氣干燥則萎垂干枯,殘留枝上。如果嫩葉受害,自葉緣開始,病部變褐萎垂,病葉殘留在枝上。若嫩梢受害則形成長圓形潰瘍斑,中央凹陷,呈灰褐色,邊緣紫褐色,易流膠。若病斑環繞枝條一圈可導致上部枝條枯死,潮濕時病部也會長出灰色霉叢。
2 發病規律
褐腐病病菌在病僵果和枝梢潰瘍組織中越冬,翌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主要借風雨、昆蟲及花粉等傳播,從氣孔、皮孔或傷口侵入,主要是從傷口侵入進行初侵染。在條件適宜時,病部表面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一個生長期內可發生多次侵染。
3 暴發流行因素
3.1 氣候條件
氣候條件是桃褐腐病發生為害的關鍵因子。據筆者調查,2012年6月初郭屯果園艷光桃病果率為4.35%,2013年同期病果率為13.05%,2014年同期病果率為 10.38%,2013年為受害最重的一年,2014年也較重。結合當地氣象資料可以發現,2012年3-6月雨日16 d,降雨量62.8 mm,平均溫度16.5 ℃;2013年同期雨日23 d,降雨量98.13 mm,平均溫度16.3 ℃;2014年同期雨日20 d,降雨量92.4 mm,平均溫度16.3 ℃。2013年3-6月雨日天數與2014年情況相當,但在花期,2013年的雨日天數和降雨量均明顯高于另外兩年。由此可見,桃樹花期連續陰雨天氣有利于病害發生。早春土壤濕度大,桃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溫、多雨天氣,到果實成熟期又逢溫暖、高濕的環境條件,則發病嚴重。前期低溫、潮濕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溫暖、多雨、多霧則易引起果腐。如果在花期或果實成熟期有2 d以上的連續陰雨,則無論溫度高低,桃褐腐病菌均可侵染為害。
3.2 立地條件
桃樹栽培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需要土層深厚、土質松散、有機質含量高、排水良好的地塊。調查中發現,地勢低洼、土壤黏重、土壤瘠薄的桃園比平地沙壤土的桃園發生為害較重,這是因為洼地、黏地、有機質含量低的桃園排水能力差,灌溉或遇雨容易形成高濕的小氣候,利于桃褐腐病發生。
3.3 管理水平
調查發現,在相同立地條件、相同品種的桃園,管理水平不同,病害發生程度也不同。
3.3.1 管理粗放 桃園管理粗放,水肥管理不及時,不到位,修剪不科學,放任生長,容易造成樹勢衰弱,枝條細軟,葉片小而薄,內膛郁閉,通風透光條件惡化,結果部位外移,通常發病較重;反之,精細管理的桃園樹勢健壯,通風透光,發病較輕。
3.3.2 清園不徹底 菌源基數大。調查發現,生長季節修剪下的或自然落下的病葉、病枝、爛果不能及時集中銷毀的桃園發病較重,這是因為沒有及時鏟除田間菌源,造成菌源基數充足,為初侵染和再侵染積累了大量病源。反之,及時清園的桃園發病則較輕。
3.3.3 沒有把握住最佳防治時期 一些果農對桃褐腐病沒有根據天氣狀況及時進行預防,而是等到出現明顯發病癥狀以后才進行防治,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導致防治效果不明顯,造成桃褐腐病的流行發生。
3.3.4 傷口 桃褐腐病主要從桃果傷口侵染為害,任何造成桃果傷口的因素都會加重該病的發生。調查中發現,凡是對桃蛀螟、桃小食心蟲等為害桃果的病蟲防治不力的,以及冰雹、人為或機械造成桃果傷口的桃園褐腐病發病較為嚴重。
3.3.5 品種 魯西南露地栽培的桃品種主要有艷光、砂子早生、新川中島、水蜜桃、肥城桃、大久保、春雪、中華福桃、晚蜜桃等,調查中發現,水蜜桃、肥城桃、艷光等對桃褐腐病比較容易感病,新川中島、砂子早生、春雪、大久保、中華福桃、晚蜜桃等比較抗病。
4 綠色防控技術
4.1 徹底清園
春季花前結合修剪及時清除樹上、樹下的病果、病葉、病枝等,集中燒毀,減少初侵染源;生長季節結合修剪及時剪除病花、病葉、病枝、病果等,帶出園地銷毀,減少再侵染源。
4.2 果實套袋
果實套袋可有效防止褐腐病桃果的為害,一般套袋越早效果越明顯。摘袋后,應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噴藥預防。
4.3 加強栽培管理
根據消費者的消費情況選擇抗病品種,如大久保、新川中島、砂子早生、晚蜜桃、中華福桃等,水蜜桃、肥城桃、艷光等感病品種可適量發展;加大有機肥的投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做到合理施肥,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精細修剪,改善桃園通風透光條件;及時排除桃園積水,減輕桃園小氣候濕度,創造不利于桃褐腐病發生的各種條件。
4.4 避免造成果實傷口
果實傷口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紅蜘蛛、金龜子、桃蛀螟、桃小食心蟲等害蟲,風力、雨水、雹災等自然災害,人為的機械損傷均可造成果面傷口。因此,及時防治以上害蟲,盡量避免人為果實傷口,能有效地減輕褐腐病的發生。
4.5 化學防治
春季清園后發芽前,在樹上樹下普噴1次5 °Be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可鏟除越冬菌源,以預防病害的發生。落花后10 d左右噴1次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間隔10~15 d再噴1~2次。采果前30 d噴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抑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次。需特別注意的是桃花期遇陰雨天氣,應在花開20%時加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