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劉錚
全面小康,百姓收入增長最有“獲得感”。分享發展成果,百姓收入增加最直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于轉型關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收入分配領域問題不少。在這樣的形勢下,靠什么來實現收入翻番?
經濟下行壓力下,收入怎么翻番?
一位打印工程師,在杭州市場月薪是3500元到4000元。然而,在做3D打印的杭州杉帝科技有限公司,能拿到6000元到9000元。
“傳統制造業科技含量低競爭激烈,毛利率一般在3%到4%。但3D打印開辟了全新的市場,我們凈利潤率超過30%,可以提高工資調動員工積極性。”公司創始人虞洋坦言。今年中秋節前,他們開發出3D打印的月餅模具,個性化定制月餅的售價比傳統月餅高60%。
對城鎮普通勞動者而言,工資是主要收入來源。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背景下,工資怎么才能提高?
“根本辦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要分蛋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如何切好蛋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綜合室主任王學力說。
只有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工資提高,才是可持續的。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當前,正在中華大地如火如荼展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為中國經濟打造新動力的同時,也成為未來收入增長的新源泉。
48歲的王守森是安徽省肥東縣合浦村村民,外出打工20年后返鄉。從最初虧本到現在年利潤30多萬元,他摸索出其中的門道:還得搞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他正忙著注冊商標,打算建一個集稻米倉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廠子。
收入要翻番,怎么克服“被增長”?
理發師阿杰,在北京東城區一家理發店里工作了3年多。和店里很多理發師相比,阿杰理發更認真、更細致。原來,他是店里不多的持有股份的理發師。
“除了拿工資,我還拿分紅。店好我就好,當然好好干啦。”阿杰說。
很多人反映強烈的收入“被增長”“被平均”等問題,實質上是收入分配機制亟待進一步改革,這樣才能共享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認為,“十三五”會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一方面,要繼續強調按勞分配,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另一方面,要強化知識、技能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積極創造更多的財產性收入。
最低工資標準的連續上調,起到了保護勞動者基本權益的“托底”作用。國家還調整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逐步引導全社會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此外,一些新因素正在收入分配調整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為什么互聯網創業那么火?股權、期權是很大的部分。我們拿出25%的期權給員工,愿意‘擼胳膊和你一起干的,你要好好對待他們。”進口車網上銷售平臺杭州“買好車”聯合創始人李研珠直言,按勞分配和按知識分配的比重應不斷提高,這樣才能推動經濟發展、百姓幸福。
知識改變命運,未來可期。國家今年已經出臺政策,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收入要翻番,我們怎么做?
30歲的張洪超在江蘇無錫一家大型制造業企業工作,每月收入5600元。這比2010年時的3500元高了不少,不過他希望2020年月收入能到1.2萬元。
“我覺得增加收入,六成靠公司發展,四成靠自己努力。”張洪超從老家徐州農村出來打工已8年,經過努力和培訓,從流水線上的普工一步步成長為工序長、工藝工程師,下一步想往技術管理層發展。
人人都想漲工資,不過實現起來離不開個人努力。
王學力分析指出,未來中國產業結構要邁向中高端,對職工的技能、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職工需要不斷學習,通過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適應經濟結構升級需要的同時,實現收入的提高。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不同行業產業分化嚴重。專家建議,擇業時更多關注成長性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多選擇供求關系中供不應求的行業,這樣有助于收入的較快提高。
除了個人努力、企業發展、國家推動,收入特別是城鎮職工工資的提高還離不開一個重要機制——集體協商機制。南京一家合資企業工會主席范幸福,每年都要代表工人和外方老板談判工資。今年外方提出效益不佳工資零增長,工人們提出工資在南京較低要補漲8%。工會抓住企業加班較多據理力爭,雙方協商3個月達成一致——漲5%。“希望國家能夠出臺更多配套政策,強化這種協商機制。”
十年翻番,年均增速不低于7.2%便可實現。回首過去,“十二五”前4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9%和10.1%,為收入翻番打下堅實基礎。展望未來,經濟發展、“雙創”推動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將為收入翻番增添新動力。“對2020年收入翻番的實現,我們充滿信心。”莫榮說。
未來五年哪些職業最有“錢途”?
未來五年,哪些行業收入可能率先翻番?哪些職業最有“錢途”?規劃建議透露了哪些增收新領域?
軟件工程師愈發“走俏”:畢業四年的小蘇,在某大型互聯網公司上海分公司任開發蘋果iOS系統應用高級研發工程師,年薪35萬元。30歲的小張在深圳某金融機構從事數據挖掘工程師,年薪25萬元左右。
“十三五”期間,和互聯網、信息靠得越近的職業,收入翻番的概率越大。互聯網曾經只是一個行業,現在變成了每個公司必備的技能,計算機軟件類人才需求更大,薪水將繼續走高,特別是大數據工程師、移動開發人才等等,市場更為緊俏,資深人士收入提升得會更快。
跨界人才“炙手可熱”:31歲的江蘇青年小程,從銀行跳槽任上海某P2P公司風控經理,月薪3.5萬元。
“互聯網+”時代,“兩棲類”跨界人才很難找,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比如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既懂互聯網又懂金融的人才就非常“吃香”。另外,既掌握本行業規律同時又能把握社交網絡特點的跨界營銷人員也是“熱門”人才。
智能硬件從業者“新寵”:和傳統計算機行業不同,在北京中關村某科技公司做智能穿戴設備的硬件電路工程師小潘,不僅要在辦公室里寫代碼,還要不時飛到蘇州、深圳等地和生產廠商就產品設計進行溝通。因能力出眾,工作僅兩年,他的月收入已到了3萬元。
發展趨勢決定了職能硬件行業收入會持續走高。從小米手環到蘋果手表,再到血糖儀、電子門控等智能家電,智能硬件應用越來越廣泛,但相關人才培養的速度暫時還落后于產業發展,因此從事智能硬件設計、開發的技術人員未來幾年都會是“香餑餑”。
設計師“方興未艾”:大專畢業的小李在某大型汽車公司從事工業設計五年后,和兩位同學一起開了一家設計公司,專門提供汽車零部件設計服務。創業不到兩年,公司年收入已近100萬元。
個性化需求已成為消費潮流,未來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網頁設計、平面設計等都有不錯的“錢景”。
月嫂、育兒嫂熱度不減:來自河南信陽的劉愛群在北京某家政公司擔任月嫂已經7年多,每月工作26天就能拿到1.1萬元。不僅戶主管吃管住,節假日還得給她雙倍工資。而她女兒在老家超市當售貨員,月收入僅1000多元。
隨著老齡化社會和二胎生育高峰的到來,養老、育兒等高端服務業未來幾年都將存在較大供給缺口,看護員、月嫂、育兒嫂等服務員工資還將持續高位。(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