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這意味著技工人才今后會更加吃香,更加受尊重。技工隊伍的擴大,也有助于促進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
用工荒、就業難并存,技工短缺現象突出
從小到大都是好學生的王曉卿,求職的不順利卻讓她很受挫。
“國考、省考的成績都差了一點點;簡歷投了不少,通知面試的企業沒幾個。有家旅游網站愿意錄用我,但一個月工資2500元,還要經常加班,我不太想去。每天都在等待中度過,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了。”今年春節前,已上大四的河北某大學法學專業學生王曉卿就開始為找工作忙碌。
王曉卿說,班上60多個同學,有十來個去了北京闖蕩,大多都在房地產公司做銷售,月工資只有兩三千元,必須鉚足了勁兒做業務拿提成;還有20來個考上了研究生;剩下的大部分都沒有找到工作。
與王曉卿不同,北京金隅科技學校畢業的小宋,當年還沒到畢業季,就被許多用人單位爭搶。“我是學數控專業的,當初讀書時很多人不愿意選這個專業,嫌當車工又累又臟。其實只要學好了,我們這個專業很容易找工作,而且待遇都不錯。”小宋說,他最后選擇了首鋼機械廠,工作4年后已經成長為一名數控高級技工,每個月工資6000多元。“我們廠子的待遇不是最好的,我比較看重它能為我提供一個優秀的平臺,學到更多技術。如果單為掙錢,可以去其他地方。高級技工哪兒都缺,很多高級工的月收入都一萬多元。”
就業市場正上演“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一方面是部分企業招工難、用工荒問題仍然突出。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10年—2013年的千戶企業用工情況季度追蹤調查顯示,近年來企業招工難度日益增大,特別是中小企業招工難問題尤為突出。
此外,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嚴重不足,技工短缺的現象非常突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技能勞動者數量只占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數量更是僅占5%。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就業市場上就業難和用工荒并存,反映出我國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矛盾實際上就是不匹配的問題,如崗位和人之間的不匹配,地域上的不匹配等。目前還不能說我國的大學生人才過剩,其實我們的大學生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一些大學生就業難說明現實中缺乏大學生合適的崗位,技術型人才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讓“大國工匠”成為技術強國生力軍
許多企業為招不到優秀的技工而煩惱,有的企業花大價錢購買了國外最先進設備和技術,但產品質量就是上不去,不是設備技術不行,而是工人技能不行、工藝不行。一流技術工人的短缺嚴重影響著產品質量和企業的前途,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人才?
中國國產C919大型科技首架機總裝下線,能夠研發大型客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在這個處于現代工業體系頂端的產業里,手工工人雖已越來越少,卻不可替代,即使是生產高度自動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著獨當一面的手工工匠。在我國也有這樣一位手藝人——中國商飛上飛廠鉗工胡雙錢。
55歲的老胡是上海飛機制造廠里年齡最大的鉗工。在3千平米的現代化廠房里,胡雙錢和他的鉗工班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但是打磨、鉆孔、拋光,對重要零件細微調整,這些大飛機需要的精細活都只能手工完成。
胡雙錢說:“有種是角度很小的,直角的零件,它刀子伸不進去,還要靠手工來修銼什么的。就說有一個零件,你如果說很急,數控機床做的話要編程,但是靠我們機加工來做,有可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就把這個零件給做出來了。”
航空工業,要的就是精細活。大飛機零件加工的精度,要求達到十分之一毫米級別。胡雙錢的手因為長期接觸漆色、鋁屑,已經有些發青,經他的手制造出來的零件被安裝在近千架飛機上,飛往世界各地。
至今,胡雙錢已經在鉗工崗位上工作了35年。他經手零件幾十萬個沒有出現過一次質量差錯。在長期的嚴謹實踐中,他還發明了“反向驗證”等一系列獨特工作方法,確保每一個零件、每一個步驟不出差錯。他說:“干活做人要憑良心,飛機事關人命,不能有任何馬虎大意。”
“我們需要的是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生力軍;是視野寬廣、技術扎實的好技工!”中華全國總工會經濟技術部部長粟斌說。
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向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專家認為,在“互聯網+”時代,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已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者,而是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現代產業工人不能只靠力量,要學會動腦子、勤思考、敢創新,只有通過苦干、實干、巧干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全國技術能手田京衛說。
培育一流技工,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
今年9月23日至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河南省考察。“你收入多少?”李克強總理在考察期間問大工匠張東亮。張東亮湊到總理耳邊說:“我一個月一萬多呢!”總理笑著回憶說:“當時我還在河南當省長,一次在飛利浦公司考察,他們也有一個這樣的首鑄材料工人帶領著一個團隊,我問他收入,他們總經理介紹說,這個技術工人拿的年薪跟他一樣,20萬歐元。所以,你們這些高精尖人才的待遇一定要提高!”
目前,我國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和地位的“頂層設計”已經出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
這描述出技工的美好前景,但如何落實還需要各地方部門對政策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完善。
“可以說,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技工院校等職業院校為基礎、以企業行業為主體、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下一步的重點是如何進一步將國家政策和專項計劃落實到位,真正夯實國家的頂層設計。”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認為。
如何使技工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更多的作用?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能力建設研究室主任袁良棟認為,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投入,提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基礎辦學條件,優化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布局。另一方面要引導職業院校對接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化“工學一體、校企雙制”校企合作模式,支持學校、企業以訂單班、冠名班等形式開展技能人才聯合培養。引導和激勵校企合作深入發展,推動專業設置和一體化課程改革。
另外,培養高技能人才,提高企業的參與度尤為重要。在廣州市花都汽車城產業園,東風日產相關負責人表示,提高企業對技能人才培養投入的積極性,一方面需要政府幫助企業形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可以出臺扶持激勵政策。比如,對擁有高級技師并達到一定人數的企業,可以給予稅收優惠或作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之一。
專家認為,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掛鉤做法能提高技術工人工作尊嚴和社會地位,讓他們更加認可技工崗位,并為之努力奮斗。
建設制造強國,離不開技術工人的支撐。讓技術工人更加體面和有尊嚴,讓技工行業更有職業吸引力和社會競爭力,才會有更多的勞動者加入到這個行業中來。(來源:半月談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