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梅
(廣西資源縣林業局,廣西 資源541400)
全球三大候鳥遷徙路線貫穿于我國全境,每年經過我國的候鳥種類就有700多種,總遷徙量數以億計。為了加強對候鳥遷徙路線的保護,杜絕亂捕亂殺的現象,需要針對保護候鳥面臨的問題,合理布局、統籌規劃,建立健全候鳥保護管理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提升科學研究與環境監測水平,以加強對候鳥的保護力度,促進候鳥棲息地環境的改善,為保護生態系統做出更大的努力。
我國歷來非常重視對候鳥等野生動物的保護,在1982年就建立了鳥類環志中心,開展了對候鳥的保護工作。1988年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將40多種鳥類列入重點野生動物保護行列,其中候鳥就占到20種;之后又在2002年發布了《鳥類環志管理辦法》,不斷地完善候鳥保護策略。每年的春秋兩季是候鳥遷徙的重要時期,期間政府亦實行一系列執法保護行動,大力宣傳愛鳥活動,不斷促進我國候鳥保護制度的完善。
為了加強對候鳥的保護,我國不斷地完善自然保護區建設,將候鳥的越冬地、遷徙通道、繁殖地和停歇地建設作為自然保護區的重要工作之一。比如,在自然保護區以外的遷徙地點建立候鳥保護站、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立鳥類環志、野生物保護小區等方式保護候鳥,并由此建立了一個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候鳥野外保護體系,有力地保護了300多種候鳥的棲息地。
加大候鳥保護的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亂捕亂殺和非法買賣的違法行為,一直是我國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重點。在春秋季候鳥遷徙期間,相關單位組織人員對候鳥的越冬地、繁殖地、遷徙通道、停歇地等加強保護與疏通,并結合有關執法部門對餐館飯店、花鳥市場、鳥類產品集散點,重要的進出口海岸,主要的交通路線進行監督審查和整治,對亂捕亂殺、非法經營鳥類的行為進行嚴厲地打擊。另外,各級林業保護部門還開通了鳥類保護舉報渠道,鼓勵民眾舉報,不斷提高執法效率,嚴厲打擊了相關違法犯罪活動。
廣泛地宣傳鳥類保護是提高民眾保護意識的基礎。為了加強鳥類保護,我國政府自1982年起于每年定期開展“愛鳥周”活動。經過30多年的不斷努力,結合各種方式宣傳和普及鳥類保護法律法規和基本知識,向公眾普及保護鳥類的宣傳教育,并組織一切力量不斷壯大鳥類保護隊伍;通過網絡、新聞媒體等方式曝光相關的案例,積極地利用輿論引導民眾參與鳥類棲息地和停歇地的保護工作。
通過上述多種措施并舉,黑頸鶴、黑臉琵琶、白鶴等頻臨滅絕的鳥類逐漸得到恢復,數量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有效遏制了鳥類種群的滅絕趨勢,且相關的鳥類保護措施也不斷地得到改善和優化。
目前,我國候鳥保護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棲息地大量減少,很多候鳥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由于內陸水源和濕地的過度消耗和填埋,導致鳥類棲息地面積不斷的縮減,嚴重阻礙了候鳥群體的生存和擴大,使得候鳥的停留時間、鳥種群數量和結構、棲息地、活動范圍等發生了明顯改變。
目前,部分地區非法獵捕鳥類、市場非法經營等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候鳥遷徙季節的亂捕亂殺現象更加嚴重,更有不法分子使用毒殺、網捕、燈火誘捕、槍殺等殘忍的手段進行鳥類的逮捕。這些行為不僅造成了候鳥數量的下降,還導致了部分鳥類種群的滅絕。比如,2014年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在佛山機場查獲了6萬多只被捕殺的野鳥;2014年8月一些違法分子在浙江省捕獵了4300多只從西伯利亞遷徙到中國的花雀。出現此類亂捕亂殺候鳥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濫食鳥類之風,利益的驅使誘導了很多非法分子的經營活動,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捕獵、運輸、銷售一條龍產業鏈,不僅對社會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而且對鳥類種群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近年來,交通運輸、工農業生產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對候鳥的棲息地產生了不利影響?,F代農業種植使用的化肥、農藥通過土壤和水體的富積,直接影響了鳥類的生存和繁殖,鳥類因誤食了帶有農藥的農作物而導致中毒的現象也時常發生。現代工業“三廢”的排放使得水體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體營養物質增加導致水草過度旺盛,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不僅導致鳥類的食物減少、生存環境下降,還嚴重損害了鳥類的健康,影響了鳥類的生存和繁殖。
目前,我國候鳥的越冬地、停歇地、繁殖地、遷徙通道的保護任務日益繁重,但是仍然有部分的候鳥遷徙地點沒有建立專門的候鳥保護管理機構,許多候鳥生活區域仍然是無人看守、無人巡護,沒有形成候鳥棲息地的維護及監測機制。即使一些區域建立了候鳥保護管理機構,但因管理意識不到位、人員偏少、素質偏低、經費不足等問題,很難有效地保護候鳥種群的安全,對一些危害候鳥種群安全的突發事件更是無計可施。
除了上述的問題外,風力發電、高壓線纜等設施以及石油泄漏、氣候變化等現象也對候鳥的棲息地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并提出相對應的措施來保護候鳥棲息地。
(1)擴大保護領域,開展全方位的保護工作。相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亂捕亂殺、非法經營鳥類的違法活動。不斷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營造一個積極保護鳥類的社會環境。
(2)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管理部門要重點關注候鳥種群的遷徒通道、大規模聚合地、頻臨滅絕的鳥種群越冬地、繁殖地、停歇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防范棲息地受到破壞,消除其面臨的威脅,保障候鳥棲息地和種群的安全。
(3)聚集所有力量,壯大保護隊伍。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當前已有的自然保護區、鳥類環志管理站、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體系、野生動物疫病監測站等保護機構的作用,建立健全保護機構,并且推動民間組織、大專院校、社會團體和志愿者等參與到候鳥保護的隊伍中來,不斷壯大候鳥保護隊伍。
(4)堅持科學管理。政府部門要不斷地完善候鳥保護的科學技術指導體系,強化調查監測、鳥類環志等基本工作,掌握候鳥遷徙的路線、規律和面臨的危險,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科學的保護方法,通過積極引進、推廣高新技術、先進理念,提高科學技術在候鳥保護中的貢獻率。
依托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機構、林業工作站、自然保護區、候鳥環志管理站等機構,在候鳥重點棲息及主要遷徙通道的地方建立候鳥保護監測機構,并且根據候鳥種類分別設立相應的監測設施,配備專門的監測人員,推進對候鳥保護的檢測、巡守、棲息地的維護、社區共建、宣傳教育等工作,形成一個布局合理、覆蓋全面、保護有效的候鳥遷徙路線保護監測體系,確保我國境內的候鳥得到充分有效保護。
為了保證候鳥遷徙路線能夠達到預期的保護目標,國家要加大資金投入,積極地制定資金分配制度,確保所需經費到位。如果國家的投入資金有限,短時間內又無法調用資金的,地方財政部門應先行投入資金來推進候鳥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政府應積極鼓勵民間機構、國際組織和社會團體開展資金籌集活動,滿足保護建設的需要。此外,相關部門應在運行過程中加強對資金的管理,嚴格執行資金使用管理制度,做到資金規范運作、??顚m棧乐古灿?、截留擠占候鳥保護資金等現象的發生,保障候鳥保護專項資金的安全有效運作。
候鳥保護管理工作具有責任大、管理難、技術性強的特點,這就需要有一支專業素質較高的隊伍來貫徹實施保護工作。相關部門要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加強對候鳥保護遷徙路線管理人員的教育,逐漸建立起一支技術過硬、原則性強、吃苦耐勞的專業管理隊伍,并且開展多種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嚴厲打擊亂捕亂殺的違法行為,把日常執法和嚴厲打擊相結合,為以后的執法活動做保障。
候鳥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性、群眾性和社會性較強的工作。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不斷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相關部門可以積極地發揮社會團體和保護組織的宣傳作用,調動社會各界民眾共同參與候鳥保護工作;也可以采用新聞多媒體、社會輿論等多種形式強調候鳥遷徙路線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宣傳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獎勵在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充分調動全體民眾的積極性,形成社區參與和保護機構相結合的保護模式,保障候鳥遷徙安全。
(1)規范濕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位置和實踐尺度。鄱陽湖候鳥遷徙具有區域性、時段性和季節性等特點,所以相關部門要把采砂、捕魚等濕地許可活動安排在保護區外和非越冬期。
(2)規范當地居民利用資源的方式。候鳥種群分布的穩定性和湖泊食物的多樣性及豐富性有直接關系,而候鳥所需的食物與以濕地資源為生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有密切聯系,為了防止捕撈、居民采集對候鳥找尋食物產生影響,相關部門要對當地居民制定相關規則,例如,禁止捕撈小蝦、小魚、貝類等,全面制止大面積采挖濕地植物等施工行為,最大限度地保護濕地環境。
候鳥保護工作對保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的候鳥保護面臨著較多困難。本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候鳥保護存在的問題,指出政府相關部門應從健全候鳥遷徙路線保護監測體系、明確候鳥保護指導原則、加強巡護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強對候鳥的保護,希望這些措施的實施能更好的保護候鳥種群和棲息地的安全。
[1]郭恢財,胡斌華,李 琴 .塹秋湖漁業模式對鄱陽湖南磯濕地越冬候鳥種群數量的影響和保育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4(1).
[2]楊道德,鄧 嬌,周先雁,等 .候鳥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與案例研究[J].生態學報,2015(6).
[3]晏玉瑩,鄧 嬌,張志強,等 .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評估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14(4).
[4]蔣科毅,吳 明,邵學新,等 .杭州灣及錢塘江河口南岸濱海濕地鳥類群落多樣性及其對灘涂圍墾的響應[J].生物多樣性,2013(2).
[5]李 琴,胡斌華,黃心一,等 .江西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社區社會經濟調查與分析[J].生態經濟,2012(2).
[6]徐昌新,阮祿章,胡振鵬,等 .鄱陽湖越冬鳥類種群動態與保護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4(3).
[7]王龔晗,劉曉麗,趙曉威,等 .我國生態林業管理的現狀及其相關對策[J].吉林農業,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