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聚佳,林 靜
(1.浙江省溫嶺市澤國農林技術推廣站,浙江 溫嶺317521;2.浙江省溫嶺市風景旅游管理局,浙江 溫嶺317500)
方山景區位于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大溪鎮轄區內,距大溪鎮約20 km,東經112°,北緯27°50″,為臺州、溫州交界處。方山是溫嶺與樂清(屬溫州轄區)的界山,方山景區為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
1.2.1 地質地貌
方山是典型的復活破火山口構造,主要巖性是一套中生代晚侏羅世第Ⅱ旋回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同位素年齡為121百萬年。它由凝灰質砂巖、流紋質含角礫玻屑熔結凝灰巖及流紋質凝灰巖等巖石組成。
1.2.2 氣象水文
方山景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適宜,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水資源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17.3℃,最熱為7月,氣溫在27.2~28℃之間,絕對最高氣溫36.9℃;最冷是1月,氣溫在6.2~6.7℃之間,絕對最低氣溫-6.6℃,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672.8 mm,平均降雨天數為169.2 d,有兩個相對雨季和相對旱期,其中3~6月和9月是雨季,7~8月和10月至次年2月是兩個相對旱期。平均年蒸發量為1 292 mm,其中夏秋兩季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冬春兩季降雨量大于蒸發量。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偏北風,夏季主導風向為南偏東風。
1.2.3 土壤植被
風景區內土壤屬凝灰巖風化物的紅壤,呈酸性;緩坡地、平地、溝谷土層較深厚、質地較粘,保水保肥性強,平均有機含量2.05%。山地陡坡多為侵蝕型紅壤,土層較薄。
方山植被區系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林,具有物種多樣、景觀豐富的特點。其中,方山頂上遍布矮小、偏冠、斜干長勢穩定的馬尾松樹林和杜鵑、野菊等四季開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本次規劃主要由方山頂周邊自然峭壁形成的邊界作為方山頂景區規劃的范圍,約為700畝。
方山頂風景游覽區域根據景源植物分布特征,共劃分出七大景區:云霄梵音(香花植物園)、古巖花韻(巖生花卉園)、奇峰云水(山谷植物區)、茶園曉霧(茶園)、水花滌蕩(水生植物區)、五色草甸(高山花卉園)、杜鵑鬧艷(杜鵑花區)。
方山頂的植物景觀具有明顯的地域環境特征,其形態、種類充分反映了巖體土壤、水土氣候等自然條件。方山頂原生植被為適應山頂風大、土層薄、雨水少的山頂特點,均為低矮的灌木叢的草甸景觀,具有荒野的趣味和蒼勁,與緩緩起伏的大面積巖石相映成趣。現植物規劃上主要配置適應方山頂氣候環境的低矮灌木為重點。以杜鵑花科植物為主體效果,在此基礎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專類景觀區,豐富植物景觀的類型和觀賞時間。實現“一季奪目、四季皆景”的植物總體效果。
云霄梵音是以云霄寺為主體建筑的區域,位于方山頂西面,為了與佛文化的主題契合,在花草配置上運用了佛教五樹六花中的三花(文殊蘭、荷花、地涌金蓮)以及佛教圣潔之花睡蓮;在樹木配置上采用丁香、銀杏替代佛教五樹六花中的菩提樹(智慧樹),七葉樹替代婆羅樹(佛祖圓寂于雙樹之下);吉祥草(釋迦摩尼以吉祥草為座);紫竹、觀音柳等。
可配置的植物,第一層:桂花、香樟、羅漢松、毛竹、紫竹、檜柏、龍柏、紅楠、南京椴、糯米椴、七葉樹、銀杏、白玉蘭、樸樹、柿樹、馬尾松;第二層:梔子花、觀音柳、丁香、結香、臘梅、箬竹、南天竺;第三層:、睡蓮、地涌金蓮、文殊蘭、玉簪、菊花、蕓香、吉祥草、百里香。
古巖花韻處于方山頂的中心火山巖保護區邊緣地帶,山頂溫差較大、風力強勁。在植物配置上應選擇植株矮小、根系發達的巖生植物,模仿高山植物和巖石生境景觀,采用自然布局的方式將植物與巖石有機結合,發展成巖石園[1]。
可配置的植物,第一層:寬葉仙女木、平枝旬子、鋪地柏、砂地柏、金老梅、扁擔桿、歐李;第二層:石竹、射干、虎耳草、百里香、石蒜、鹿蔥、忽地笑、換錦花、白頭翁、石松、米口袋、八寶、土三七、費菜、垂盆草、瓦松、卷柏、銀粉背蕨、石韋、野黃菊、小紅菊、紫花野菊。
奇峰云水現狀形態為方山頂最長的一條溝壑,密林地帶,土壤相對比較肥沃,適合植物生長,植物配置上分喬木、小喬木、灌木、草本,模擬自然形成穩定群落。上層為松科和禾本科;第二層主要為薔薇科梅屬落葉小喬木桃樹的變型,花色艷麗,開花繁茂,開花期早,是園林中重要的早春觀花灌木;第三層以薔薇科灌木為主;第四層以草藥為主。
可配置的植物,第一層:馬尾松、紅哺雞竹、烏哺雞竹;第二層:桃、蟠桃、壽星桃、白碧桃、碧桃、紅碧桃、花碧桃、絳桃、紫葉桃、垂枝桃、紫葉李、梅;第三層:毛櫻桃、八仙花、蝴蝶花、木槿、郁李、麥李、仙女木、倭竹;第四層:菊、菖蒲、活血丹、何首烏、射干。
茶園曉霧配置上選擇為山茶科植物為主,生境上均適宜在海拔200 m以上生長。下層為常綠灌木,上層喬木落葉與常綠相間,冬季落葉時在垂直結構上形成疏密對比,喬灌搭配增加空間層次。可配置的植物,第一層:木荷;第二層:浙江紅花油茶、尾尖山茶、山茶花、茶梅、油茶、厚皮香、紫莖。
在淡水生態系統中,水生植被是整個水生生物群落的重要組分[2],水花滌蕩即方山頂上天湖和下天湖的兩個水庫,岸邊較為平闊。從淺水區至深水區分別引入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從而營造出群落結構層次豐富的景觀效果。
可配置的植物,挺水植物:蘋、小香蒲、石菖蒲、金錢蒲、魚腥草、花葉魚腥草、三白草、睡菜、薄荷、燈心草、千屈菜、黃花鳶尾、花菖蒲、紅蓼;浮水植物:槐葉萍、水蕹、蕹菜、荇菜、睡蓮、萍蓬草、水鱉、水禾;沉水植物:苦草、龍舌草、金魚藻、貍藻。
五色草甸以杜鵑為主基調,保留部分原生植被莎草和芒萁,配置其它各種花草,對部分長勢旺盛莎草和芒萁做好清理工作,并以石頭埋入土中做為割斷,保護局部區域的草花生長不被侵蝕,穿插一、二年生花卉、宿根、球根花卉形成紅、黃、紫、粉、白等各種色調,花期從2月到11月,皆有花可賞。
可配置的植物,第一層:百里香;第二層:翠菊、波斯菊、蛇目菊、硫華菊、鳳仙花、紫花地丁、牽牛;宿根、石蒜、忽地笑、換錦花、鹿蔥、長筒石蒜、中國水仙、鳶尾、馬藺、德國鳶尾、蝴蝶花、白頭翁、白三葉、叢生福祿考、喇叭水仙、雪滴花、雪鐘花、藍鐘花、萱草、黃花菜、射干、石竹、須苞石竹、剪秋籮、石堿花、耬斗菜、美女櫻、蜀葵、萎陵菜。
植物基本上屬于杜鵑花科的鄉土小灌木,配置于路邊、石隙在3~5月花期間形成花團錦簇,繁花似錦的視覺感官效果,期間點綴百合科的紫萼,花期在6~7月,使整片花海的花期延遲了到了7月。中層小喬木選擇常綠與落葉相間,上層喬木選擇落葉樹種,在高度上形成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天際輪廓線。
可配置的植物。第一層:馬尾松、復羽葉欒樹、臭椿、合歡、山合歡;第二層:烏飯樹、馬醉木、大葉石斑木、馬銀花、鹿角杜鵑、云錦杜鵑、雜種杜鵑:花期主要在冬、春季。石巖杜鵑、毛白杜鵑、映山紅、毛白杜鵑、羊躑躅、毛果南燭、滿山紅、米飯花;第三層:紫萼。
植物景觀設計要師法自然,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在設計中同時具備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 、實用性[3]。方山景區的植物配置設計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以鄉土樹種為主,植物配置在垂直空間上喬、灌、草結合;季相上具有春季觀花、夏季觀葉、秋季觀果、冬季觀干的特色;針葉樹、闊葉樹、竹類植物科學配置的群落配置。與此同時充分挖掘方山景區的文化底蘊,使當地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為游客帶來別樣的體驗。
[1]李明勝 .巖生植物造景研究——以上海辰山植物園巖石園植物配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22):9480~9481.
[2]雷澤湘,徐德蘭 .王備新,等 .沉水和浮葉植物在淺水湖泊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太湖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36~139.
[3]蘇雪痕 .優秀的植物景觀要具備“四性”[N].中國花卉報,2006-0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