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源,張漢永,溫偉文,葉雪蘭,丁文恩,肖臘興
(廣東省梅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廣東 梅州514021)
生態景觀林帶是重要的景觀資源和生態屏障,是展示區域形象的重要載體。建設生態景觀林帶,是有力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深入推進宜居城鄉建設的根本需要,是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是維護國土生態安全、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途徑。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嚴管林、質為先”的治林方針,遵循森林生態學理論,依照植物群落演替規律,從實際出發,高標準、高起步,突出科學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宜林則林,合理配置種植優良鄉土闊葉樹,打造生長穩定、抗逆性強、多樹種、多層次、綠意盎然、枝繁葉茂,自然合理的森林群落,加快植樹造林綠化步伐,推動現代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營造生態效益良好、景觀效果突出的景觀林帶[3]。
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堅持“突出特色、突顯景觀”的原則;堅持“依據現有、優化提升”的原則;堅持“生態優先、多效益兼顧”的原則。
3.1.1 地理位置
梅縣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居韓江上游的梅江流域,界于東經115°47′~116°33′,北緯23°55′~24°48′之間。
3.1.2 地形地貌
梅縣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分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3種類型,山地占總面積21.8%,丘陵占54.5%,盆地占23.7%。
3.1.3 氣候
梅縣區的水、熱資源豐富。年平均無霜期為306 d;光能豐裕,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 010 h;雨量充沛,平均年總雨量1 472.9 mm,雨季主要集中在4~9月。
3.1.4 交通
梅縣區是粵、閩、贛三省交界地區,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交通物流快捷便利的區位優勢,廣梅汕鐵路、梅坎鐵路、梅河高速、天汕高速梅縣段已建成通車,國道205、206線,省道223、323線以及1936國防線貫通縣境。濟廣高速公路(梅縣區)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將于2015年底建成全線通車。
梅縣區林業用地20.75萬hm2,占75.3%,按林種劃分,商品林14.31萬hm2,占69%,生態公益林6.44萬hm2,占31%。按地類劃分,有林地19.61萬hm2,疏林地0.09萬hm2,灌木林地0.13萬hm2,未成林地0.46萬hm2,無林地0.46萬hm2。森林活立木蓄積量726萬m3,森林覆蓋率為72.6%。
對于主裙樓(或車庫)一體的結構地基變形的計算,除了按規范公式計算主樓的地基變形外,還要計算主樓與裙房(或車庫)的沉降差,并使其滿足規范要求。主樓與裙樓(或車庫)間一般設有后澆帶,在計算沉降差時,可只考慮后澆帶施工完后的剩余沉降量,此沉降差滿足規范要求即可。
3.3.1 基本情況
濟廣高速公路(梅縣區)生態景觀林帶起于梅縣區梅西鎮與平遠縣石正鎮交界處,止于梅縣區梅西鎮與興寧市黃槐鎮交界處,長度約14 km,該段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程需造林山地面積合計67.7hm2。
3.3.2 設計方案
根據濟廣高速梅縣區沿線實際情況,分為兩個作業類型:①帶狀造林;該生態景觀林帶寬度為25 m,共種植8行;②塊狀造林:規劃范圍內全面造林。
帶狀造林地25 m帶寬全面劈草,塊狀造林地作業范圍內全面劈草,將清理的雜草塊狀堆漚,以增加土壤腐殖質,提高土壤肥力,保留原有樹木。
以種植穴為中心,1.5 m×1.5 m范圍進行塊狀整地,穴規格為50 cm×50 cm×40 cm。
株行距2.5 m×3 m,89株/畝。
塊狀造林:選用黑木相思、紅椎混交種植。
苗木選用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營養袋壯苗:銀葉金合歡、澳洲火焰木、香樟、山杜英、木荷苗高150 cm以上,地徑1.5 cm以上;紅椎苗高80 cm以上,黑木相思苗高50 cm以上的組織培養袋苗。
在造林前30 d回穴土,回土前要將土打碎及清除其中石塊、樹根,先回表土后回心土,當回土至30%左右時,施放基肥,并與穴土充分混勻后再繼續回土至滿穴備栽。基肥要求使用N、P、K總含量不低于45%的復合肥,用量為每穴0.25 kg。
栽植在3~4月雨水期進行,苗木適當深栽,苗要扶正,回土要細,回土后輕輕提苗,然后適當壓實,最后用松土回成饅頭狀。營養袋苗必須除袋后帶土栽植。
種植后連續撫育3年,每年撫育兩次,每畝按設計造林株數進行撫育。第一次撫育在5~6月進行,第二次撫育時間為11~12月。
撫育工作主要為除草、松土、施肥、培土,方法為帶狀造林地25 m帶寬全面劈草,塊狀造林地作業范圍內全面劈草,植株周圍1 m2鏟草,50 cm×50 cm松土,沿樹冠垂直投影線方向開深5~10 cm環狀溝,施肥后覆土,要求使用N、P、K總含量不低于45%的復合肥,用量為每株每次0.25 kg。
5.1.1 森林防火
造林工程是在林地內進行作業,要求施工人員提高森林防火意識,禁止在林內用火,杜絕人為森林火災的發生。
5.1.2 苗木準備
苗木的培育需要一定的周期,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應做好苗木的培育、儲備工作。施工時必需嚴格控制苗木質量,采用良種壯苗。
5.1.3 嚴格按工序施工
造林是一項季節性要求很強的工程,林地清理、挖穴整地、栽植、施肥撫育等,每一環節都要求按設計要求完成,否則會影響到造林的成效,甚至導致造林失敗。
工程建設期間,根據造林工程中各項措施的要求,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造林工程監理工作,形成以項目法人(業主)、承包商(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三方相互制約,以監理單位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達到節約投資,保證進度,提高施工質量的目的。
為確保種植成活率和種植成效,該工程實行“四個包干”辦法,即“包苗木質量(含種類、數量、規格)”、“包種植質量(含林地清理、整地打穴、基肥、撫育等)”、“包種植成活率(含保存率)”和“包苗木生長高度”[4]。具體檢查驗收標準如下:當年成活率達95%以上;3年后驗收時保存率達90%以上,生長高度達3 m以上,冠幅達1.5 m×1.5`m以上。
[1]廣東省綠化委員會、省林業廳 .廣東省生態景觀林帶建設規劃(2011-2020年)[R].廣州:廣東省林業廳,2011.
[2]廣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建設生態景觀林帶構建區域生態安全體系的意見.(粵府[2011]101號),廣東省生態景觀林帶建設指引(試行)[R].廣州:廣東省人民政府,2011.
[3]李忠平,唐小平,翁國慶,等 .造林技術規程(GB/T15776-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