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
(湖北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湖北 武漢430062)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大環境之下,中國經濟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城鎮化建設也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著。快速的城鎮化與高速的經濟增長在有力推動我國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基于此,推動中國城鎮化適度、協調、集約、高效地發展已然成為探討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本文就如何更好地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進行了一些思考。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一個發展過程。伴隨著這一發展過程的是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城鎮化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關系著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全局[1]。工業化和產業經濟發展作為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內生動力,表現為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相適應。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經濟都保持著一個較高增長的速度,中國的城鎮化也呈現出了高速的增長態勢。截止到2012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52.6%,但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3%[2]。阻礙中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城鄉之間的差距依然有著不斷增大的趨勢。中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使得農民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大量涌入城市。在這一發展歷程中,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也相應地產生了諸多的問題。目前,占相當比重的農民工,仍然從事著那些城鎮居民不愿從事的工作,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工資待遇低、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條件差”。另外,農民工的居住條件也比較差,多集中居住在“城中村”或者是城市邊緣地區。與此同時,農民工在為城市的建設做出自己貢獻的同時,卻很難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同時,這種不充分的城鎮化也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面對這樣的問題,應推動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避免中國的城鎮化走向拉美式的虛假城鎮化。面對我國城鎮化這樣的進程,應該認真總結“拉美式城鎮化”模式的經驗教訓,中國的城鎮化不能過度、超前發展。應做到城鎮化和工業化、經濟發展的同步,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規避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問題,促進中國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3]。面對城鎮化問題的復雜性,中國的城鎮化的發展更應做到統籌協調,注重公平,而不是片面追求GDP和城鎮化率的高速增長,要力爭改變過去社會的發展程度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嚴重不相適應的現狀。
我國史無前例的工業化和經濟增長推動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4]。伴隨著我國經濟逐步進入增質增效的新階段,必須要注重提升城鎮化的質量、效能。城鎮化的質量主要包括:城鎮人口的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環境等方面的水平(保障程度和公平程度等),產業結構和就業的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及人居環境等[5]。合理調整產業結構、穩定經濟增長,就是要努力實現城鎮化的高質量要求,確保中國城鎮化健康、平穩地向前發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就是要讓城鎮化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支撐相協調。就是要為我國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保證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城鎮化同樣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城鎮化也正是基于這種經濟的高速增長的態勢下而發展起來的,然而我國人口眾多(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5),人均資源占有量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處于世界較低水平[6]。例如:我國人均土地面積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按人均耕地面積的話,僅有世界的1/6~1/5),人均森林資源為1/6,水資源為1/4,礦物資源為1/8,而且我國的很多礦產資源都是貧礦多,富礦少,開采難度大[7]。作為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低,再加上多年過度開采,能源、資源的可持續開采量已相當有限,且開采難度和成本不斷增加。隨著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城鎮化也必須在這個大背景下,努力走出一條集約、高效、綠色、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爭取改變過去依靠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所帶來的粗放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因此,進行全球如此大規模的城鎮化,同時又發生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這樣如此特殊的情況,我們更應該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推動中國城鎮化的集約式發展。
在推動中國這樣史無前例的城鎮化發展的同時,要切實做到讓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盡可能地降低。不可否認,高速城鎮化帶來了巨大發展,但由此付出的環境代價也是空前的。伴隨著這樣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由此帶來的是大量人口在城鎮的聚集,城鎮有限的資源正面臨著供需失衡的巨大壓力。與此同時,中國的很多城鎮正面臨著嚴重的水污染危機。另外,高速城鎮化所帶來的第二、三產業的快速增長,城鎮中工業廢氣排放量大大增加,導致大氣污染加劇。中國的許多城市的大氣污染也是十分的嚴重。自2013年1月起,全國出現了覆蓋面積超過百萬km2的霧霾天氣,給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高速城鎮化還帶來了嚴重的固體廢棄物污染,城鎮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的產生量都在逐年的增加,但是城鎮在面臨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往往辦法不是很多。目前,許多城鎮在面對生產、生活垃圾時,依然采用的是填埋焚燒的辦法進行處理,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依然很低。我國的許多城市一定程度上都面臨著被垃圾包圍的困境。
伴隨著快速城鎮化的發展過程,城鎮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土地價格上漲顯著,“生態門檻”也在不斷提高,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增大利潤,大量污染企業逐步向地租相對便宜的郊區與偏遠的農村地區轉移[8]。伴隨著污染企業向農村的擴散,大量的污染物也被帶到了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村地區正面臨著空前嚴重的環境問題。這是一定要值得關注和警醒的,因為許多“怪病”的出現,已經對人們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面對中國高速城鎮化所帶來的一系列的問題,我們更應保持清醒的頭腦。要深刻領悟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決不能再走有些西方國家城鎮化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老路。而是應該做到以此為鑒,面對高速城鎮化產生的問題理應果斷采取措施盡量降低環境問題的危害程度。因此,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一定要做到與資源、環境的可承載能力彼此相適應。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時期,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深入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時這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在經過長時間的大規模高速城鎮化,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快速城鎮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努力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以期達到“人地關系”協調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格局。
(1)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應著眼于全局,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從滿足人的需求方面入手,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社會保障等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要努力破解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下的不平等問題,實現真正的城鄉一體化,建立和諧、公平的城鄉關系,切實提高我國城鎮化的綜合發展水平。
(2)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堅持科學規劃、科學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保障。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應遵循國家在新時期大力建設兩型社會的指導原則,集約利用土地和資源。發展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而且更要注重生態效益,從而實現城鎮化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3)我國城鎮化的發展不能只專注于“造城”而忽略了城市的“內涵”。文化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心靈”,“心靈之美”才會讓一個城市更具魅力。所以,未來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城市的文化建設,努力塑造城鎮居民的心靈家園。也只有物質、文化的協同發展,城鎮才會更加繁榮、更具活力。
(4)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就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就是要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讓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從而實現城鎮化真正的統籌協調發展。
縱觀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歷程,我們應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吸取國內外城鎮化發展的經驗教訓,堅持科學發展。樹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鎮化的新思路,注重城鎮內在品質的發展,提升城鎮化的發展層次,努力塑造新型城鎮的“心靈之美”。努力走出一條“集約、綠色、高效、公平、可持續”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1]陸大道,陳明星 .關于“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編制大背景的幾點認識[J].地理學報,2015(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4.
[3]孫鴻志 .應吸取拉美國家城市化的教訓[J].經濟縱橫,2007(8):58~60.
[4]陳明星,陸大道,劉 慧 .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省際格局[J].地理學報,2010,65(12).
[5]陸大道 .地理學關于城鎮化領域的研究內容框架[J].地理科學,2013,33(8):897~901.
[6]姚士謀,馮長春,王成新,等 .中國城鎮化及其資源環境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7]姚士謀,陳振光,朱英明,等 .中國城市群[M].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8]李佐軍,盛三化 .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隱憂與應對[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