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功兵,男,安徽肥西人,安慶師范學院人事處講師,法學碩士;
張敏,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安慶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網絡出版時間:2015-06-25 13:03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02.html
安徽省科技型企業家培育機制研究
代吉林1,3, 衛功兵2,張敏3
(1.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上海200433;2.安慶師范學院人事處,安徽安慶246133;
3.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安慶246133)
摘要: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無法支撐安徽省的崛起,依靠科技帶動產業發展是安徽省經濟騰飛的必然選擇。科技型企業家由此承擔了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構建科技型企業家的培育機制也因此成為一項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工作。147份企業家調查問卷顯示科技型企業家的能力特征具有差異性。這些特征為構建安徽省科技型企業家培育機制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安徽??;科技型企業家;培育機制
作者簡介:代吉林,男,安徽安慶人,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后,經濟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F276.5;F272.91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05
所謂科技型企業家就是指具有某種科學技術知識專業背景并將其所掌握的專業技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企業家,身兼科學家和企業家兩種角色??萍夹推髽I家具有“學歷高、技術創新意識好、R&D能力強、市場意識強”等特點[1]。因此成為一國或一地區實現技術產業化、促進產業升級、保護生態環境、應對國際競爭、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中堅力量[2]。
安徽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安徽省的經濟增長過多依賴于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缺乏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家的有效支撐。因此,建立適宜科技型企業家成長的培育機制就成為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通過對147份科技型企業家調查問卷的比較研究,我們揭示科技型企業家所具有的能力特征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培育機制,進而為安徽經濟崛起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議。
“企業家”(entrepreneur)一詞源于法語“enbepnndre”,意思是中間人。眾多學者對“企業家”進行了研究。譬如,Say[3]將企業家看做是“將一切生產手段—勞動、各種形態的資本或土地等組合起來的經濟行為者”。Marshall[4]認為企業家是經濟資源的組織者和協調者。Knight[5]、MeClellalld[6]則將企業家看作是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承擔者,由此獲得相應的利潤回報。Schumpeter[7]則認為企業家更應該是一個創新者,通過發現新的市場、發明新的技術、推動變革等來獲得租金。當然,作為一個組織的管理者,企業家還應該善于經營,應具有卓越的領導能力和管理能力[8]。可見,企業家能力并不是某一種能力,而是多種能力的集合,是一種能力束。
對于企業家能力的維度,國內外學者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Baum等人[9]從個性、綜合能力、特定能力和動機等維度來研究企業家能力。Man, Lau和Chan[10]則指出企業家在“機遇、關系、思維、組織、戰略和承諾”等六個方面的能力。賀小剛[11]通過實證檢驗,認為“戰略、管理、關系、學習、創新和發現機會”是企業家的主要能力。李志、郎福臣、張光富[12]則從“創新、決策管理、組織指揮、溝通協調、人事管理、專業技術、基本能力”等七個方面來研究企業家能力。其他學者如王慶喜[13]、張根明和陳才[14]、許愛玉[15]等也做了類似的研究。
根據上述文獻,我們對企業家能力維度進行了整理和歸納,選擇“戰略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關系能力”作為企業家能力維度,并依據有關文獻選擇相應的測項。其中,1)戰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是指發現和處理機會和威脅,制定和執行有關戰略的能力,包括四個測項:善于發現市場中所存在的機會;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戰略目標和經營思路,找準自身定位;快速地重新組合資源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能夠制定的較為長遠的戰略目標與計劃。2)組織管理能力(management capability)是指企業家組織和管理企業資源(人、財、物)的能力,包括四個測項:組建高效運作的高層管理團隊;組建高效、暢通的組織結構、工作流程;合理配置企業內部人、財、物等各項資源;能夠很好激勵、管理員工。3)創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是企業家推動企業變革和創新的能力,包括三個測項: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掌握創新所需要的方式和方法;能夠控制創新帶來的風險。4)學習能力(learning capability)是企業家是否具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包括三個測項:善于總結經驗;能夠通過多渠道獲取知識;具有不懈的學習態度和動力。5)關系能力(relationship capability)是企業家對外交往能力,包括七個測項:與稅收、工商等政府職能部門建立良好的關系;與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與金融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機構等建立良好的關系;與公眾媒體建立良好的關系;與同行其他企業建立良好關系;與上下游企業或客戶建立良好關系。
1.研究樣本和信效度檢驗
(1)研究樣本
我們通過社會網絡在安徽省的各縣市發放了500份問卷,回收187份,回收率為37.4%,并依照以下3個原則對問卷進行了篩選:(1) 企業壽命在3年以上(因為經過3年的運營,企業家的各種能力基本能夠顯示出來);(2) 問卷填寫者為企業高管或部門負責人;(3)數據較為完整。經過篩選,最后得到147個有效樣本。其中可以認定為科技型企業家(科技人員出身)的有62人,非科技型企業家(非科技人員出身)有85人。企業的平均壽命為9.3年;企業的平均規模為154.2人。
(2)信度與效度分析
我們采用7分制Liketer式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對上述測項進行測量,信度檢驗主要選取Crobach’s α系數,效度主要通過CFA的方法來檢驗(包括CFI、GFI、 REMSEA三個指標)。我們對147份樣本數據進行檢驗。在信度方面,企業家能力維度(戰略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關系能力)的Crobach’s α系數均高于0.7,說明各能力維度子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方面,擬合度指標均在臨界值范圍內(CFI=0.94,、GFI=0.90、 REMSEA=0.013)。該問卷之所以具有較高的因子負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能由于我們選取了已經經過檢驗且較為成熟的問卷測項。
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檢驗說明上述測項和企業家能力維度之間具有可信和有效的關系,這為我們對科技型企業家和非科技型企業家的能力特征進行比較奠定了基礎。
我們用兩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檢驗(Mann-Whitney U 檢驗)[16]對科技型企業家、非科技型家的企業家能力結構特征進行比較,通過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如表1所示。

表1 企業家的能力結構特征的比較研究
注:SE-樣本企業家,TE-科技型企業家,NTE-非科技型企業家
表1顯示,科技型企業家和非科技型企業家的能力結構既有共性也有差異。
(1)共性:具有相同的戰略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通過非參數檢驗可以看到,科技型企業家和非科技型企業家在“戰略能力、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方面的秩均值分別為13.68和12.46(Mann-Whitney U=69.50,0.668),14.64和11.71(Mann-Whitney U=59.00,0.299),14.14和12.11(Mann-Whitney U=64.50,0.474),表明兩種企業家在上述三種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
(2)差異性:
1)在“組織管理能力、關系能力”方面有顯著差異。在“組織管理能力”維度上,兩種企業家的秩均值分別為10.09和15.29(Mann-Whitney U=45.00,0.072),說明在P<0.1的范圍內,科技型企業家和非科技型企業家的“組織管理能力”水平有顯著差異。通過比較均值可以發現,科技型企業家在“組織管理能力”水平上要稍弱于非科技型企業家(科技型企業家組織管理能力均值為6.00,非科技型企業家組織管理能力均值為6.26)。在“關系能力”維度上,兩種企業家的秩均值分別為9.59和15.68(Mann-Whitney U=39.50,0.035),說明在P<0.05的范圍內,科技型企業家和非科技型企業家的“關系能力”水平有顯著差異。均值比較顯示,科技型企業家在“關系能力”水平上要弱于非科技型企業家(科技型企業家關系能力均值為5.82,非科技型企業家組織管理能力均值為6.06)。2)在個別測項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2)通過統計結果我們發現,“戰略能力”中的“快速地重新組合資源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測項上,科技型企業家比非科技型企業家具有一定的優勢(科技型企業家均值為6.09,秩均值為16.40,非科技型企業家均值為5.60,秩均值為10.73,Mann-Whitney U=41.00,0.026);“創新能力”中的“掌握了創新所需要的方式和方法”也表現出類似的特點;而在“能夠控制創新帶來的風險”測項上,非科技型企業家的能力表現出一定的優勢。
1.結論
借助非參數檢驗方法,通過對147份企業家調查問卷進行比較分析,我們發現科技型企業家在其能力結構方面與非科技型企業家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一定的差異性。這說明科技型企業家的能力結構特征是具有異質性的。
1)科技型企業家在“戰略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方面與非科技型企業家基本相似,但在個別測項上稍有差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戰略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得到企業家和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因此,對于科技型企業家或非科技型企業家而言,高度重視并努力培養上述三種能力是可以理解的。但相比非科技型企業家,科技型企業家在“快速地重新組合資源以適應環境的變化”的戰略能力測項上又要明顯優于非科技型企業家。這是因為科技型企業通常依靠的是人力資本。在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激勵制度下,相比固定資產,人力資本更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并被重新組合。在“掌握了創新所需要的方式和方法”的創新能力測項上,科技型企業家表現出一定的優勢。這可能在于科技型企業家通常都是某一個領域的行家,對于技術發展趨勢能夠做出一定的預測和判斷。而相比科技型企業家,非科技型企業家通常不是技術專家,因而難以掌握相應的方式方法。但在“能夠控制創新帶來的風險”的創新能力測項上,非科技型企業家卻表現出一定的優勢。這可能是因為非科技型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上會表現得更加謹慎。
2)科技型企業家的組織管理能力偏弱。從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科技型企業家在組織管理能力的多個測項上要明顯弱于非科技型企業家。這主要是因為科技型企業家早先都是技術人員,雖然他們具備技術方面的實力,但通常欠缺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并由此造成企業發展過程中技術能力提升和組織管理能力欠缺之間的不平衡,進而導致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遭遇“管理能力瓶頸”。相反,非科技型企業家往往是從企業基層成長起來的,在企業中工作多年,對企業的整體運營具有很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常常具有更高的組織管理能力水平。當然,在“能夠很好激勵、管理員工”測項上,科技型企業家又比非科技型企業家表現出一定的優勢。這是因為科技型企業家更愿意給員工一個自由、寬松的工作環境。譬如百度、FACEBOOK等公司就給員工創造了一個非常寬松的工作環境,從而實現員工的自我管理和激勵。
3)科技型企業家側重于行業關系而不太重視與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建立關系??萍夹推髽I家偏重于技術思維,更愿意和行業協會、同行、上下游企業進行交流,從中挖掘技術信息、創新點和市場機會。非科技型企業家則特別看重與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系,以希望從中獲取政策、資金、稅收優惠等資源支持??萍夹推髽I家的這種特點雖然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發展,但在尚不完善的中國市場經濟中,可能會遭遇到各種來自行政力量的掣肘,并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這也是為何很多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很難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非科技型企業家則善于利用各種政府行政關系獲取各種資源來為企業爭得發展空間,確保企業得以存續。
2.政策建議
科技型企業家是企業家群體中的一種獨特類型,在企業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異質性,這就要求根據科技型企業家的能力特征建立有針對性的培育機制。
1)打造高質量的組織管理能力培訓機制。相比非科技型企業家,科技型企業家的組織管理能力偏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型企業的有效運營。因此,打造高質量的組織管理培訓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一是依托省科技廳、省委黨校等機構打造安徽省的管理培訓平臺,邀請省內外知名的管理學家或企業家對全省的科技型企業家進行制度化培訓;二是與省內高?;蛑笃髽I合作,選送有發展潛質的科技型企業家到這些高校和企業進行考察學習;三是打造科技型企業家交流制度,通過行業協會定期不定期舉行科技型企業家聯誼會。
2)打造服務型政府??萍夹推髽I家不太愿意或注重與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往來。這常常影響了科技型企業的資源獲取能力。因此,為推動科技型企業的良性發展,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該樹立服務意識,要把培養具有技術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科技型企業家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要積極主動貼近科技型企業,走進科技型企業,通過聯系人制度和科技型企業家交朋友,了解他們的遇到的問題,適時幫助他們解決難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樹立發展的大局意識、共贏意識,注重長遠利益和長遠發展。
3)要努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創新創業環境。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而言,科技型企業家是更為重要的人力資本,其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會受到所在環境的嚴重制約。因此必須要通過營造寬松的環境來激勵更多的科技人員進行創新創業,快速實現科技型企業家數量的增加。安徽省有很多理工科院?;驅I,也有著眾多的科研院所,擁有一大批科技人才。但現有高校院所的行政體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這些科技人才專業能力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如果能將這些科技人才動員起來,激勵他們創業,那么對于推動安徽省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是非常關鍵的。因此,要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
參考文獻:
[1]周國紅,陸敏,周麗梅.科技型企業家的作用機制與成長環境營造[J].科學學研究, 2007(6):139-143.
[2]彭忠華.科技型企業家成長因素評價的層次分析模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3):119-122.
[3]SayJ.B.A.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or the Produe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wealth[M].NewYork:Auguestus M.Kclley,1964.
[4]Marshall,A.1890.Principles of Economies.9th ed 2 vois, ed. G.W. Guillebaud[M].London: Macrnillan,1961.
[5]Knight,F.H.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York: HoughtonMiffiin,1921.
[6]MeClelland,D.C.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5(1):219-229.
[7] SchumpeterJ.A. 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8]賀小剛. 企業家能力評測:一個定性研究的方法與框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6):125-130.
[9]Baum J.R, Locke E.A, Smith K.G.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Venture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2):292-303.
[10]Man T.W, Lau T,Chan 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123-142.
[11]賀小剛,李新春.企業家能力與企業成長: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10):101-110.
[12]李志,郎福臣,張光富.對我國“企業家能力”研究文獻的內容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16-118.
[13]王慶喜.民營企業家能力內在結構探析[J].科學學研究,2007,25(1):79-84.
[14]張根明,陳才.企業家能力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0(10):164-168.
[15]許愛玉.基于企業家能力的企業轉型研究——以浙商為例[J]. 管理世界,2010(6):184-185.
[16]張文彤,閆潔.SPSS統計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校:汪沛